发电厂信息化:ERP还是 MIS (下篇)
2003-11-11 18:11:5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在生产调度前首要保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追求生产供应链的运行。通过对IT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初步调查了解到,国内外ERP软件和解决方案主要是针对金融财务、电子制造业、IT业、大型机电制造业,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比较少。
目前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1.ERP在国内,特别是电力行业,成功的例子太少。
2.价格高,软件和实施费达100万美元以上,实施周期长。
3.软件不是专门为电力系统设计,而是在制造业软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过分强调业务处理,对电力系统基于生产之上的安全性、可靠性考虑不足,造成行业特性差。
4.系统由国外公司开发,系统完全不可知,二次开发基本不可能。与其他系统不能接口,不能很好地与现有的或将来的应用系统连接。
5.系统与企业原有的系统对数据的处理有二义性。用户不知道哪个系统处理后的数据是最正确的。
笔者认为现阶段在发电企业实施纯粹的ERP系统是不可取的,主要因为ERP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大,又没有发电企业ERP成功的典型。
比较现实的解决思路是在现有的MIS设计、实施中,以发电企业成本控制、辅助决策为中心,参照和借鉴ERP的核心思想,围绕著调度、配送、维护、销售、采购、电力市场调节的发/输/配计划和金融/财务一体化的主线,合理规划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来设计发电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传统MIS对企业业务的参与度,使MIS能真正为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
用ERP思想构建电厂MIS
1.借鉴ERP思想来设计MIS,主要是管理的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不能片面将其理解为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前期规划、方案设计和项目的实施中,必须有电厂的高级管理人员、电力系统专家、管理学专家、ERP咨询顾问等专业人员参与。
2.需要深入了解电厂的业务流程,特别需要理清在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电厂供需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的进行物流、资金流、工作流(业务流程)的集成。
3.结合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系统目标,确定辅助决策的优化目标。
4.充分利用电厂原有的实时系统、独立的专业系统收集的数据。
5.硬件平台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保护用户的原有投资。
6.采用有决策支持功能的成熟软件。
发挥设备资产管理的作用
电厂中应用设备资产管理(EAM)的理由如下:
1.电厂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运行维护是电厂的主要工作。
2.传统的以设备的台账、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数据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电厂对设备管理的要求。
3.企业的生产线和运营设备维护是企业的两条生命线。ERP主要管理企业的生产流程,而EAM则管理生产线上的运营设备。与ERP相比,EAM相对较为简单、投入少、涉及的人员和部门少,实施周期短,企业实施EAM的风险比ERP要小得多。
4.设备资产管理与设备管理软件一样,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工具,它包含一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优化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使用率,增强电厂供应链的预见性和响应度,有助于提高电厂的生产设备的管理水平。
5.实施EAM,能对电厂用户进行信息化管理培训,为电厂最终上ERP等高级管理软件奠定基础。
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
1.企业的流程分析(BPR)。在建设MIS前,由企业高层领导主持,在管理咨询顾问的参与和帮助下,讨论并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目标;清理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基础性业务(到班组)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岗位制度进行重新确认。
2.企业的总体数据规划。请专业的信息化公司,对企业进行总体数据规划。
3.企业的应用平台、信息门户和各管理信息子系统的建设。建立覆盖发电企业各业务部门、岗位的信息系统,采用EIP、EAI等技术,将现有的实时系统、专业系统整合到一个统一平台上,为企业信息一体化服务。
4.报价辅助决策分析。充分利用电力市场公共历史数据,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电厂的生产成本及有关数据,建立一个辅助报价的决策模型,对次日电价进行预测,辅助电厂报价员进行报价,从而达到理性报价、提高报价成功率,促进电厂电力市场报价的科学化、规范化。
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新的电厂MIS的建设应该使电厂MIS能为企业管理上的"开源节流"提供技术平台。具有动态经济分析、报价辅助决策、交易信息管理、模拟成本实验等功能,从技术上为发电企业的"开源"提供保证。采用EAM技术,强化发电企业的设备资产的监控、维护,降低运行和维修成本、降低检修费用,是发电企业"节流"的技术保障。采用ERP的管理思想来规划发电企业MIS,来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发电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1.ERP在国内,特别是电力行业,成功的例子太少。
2.价格高,软件和实施费达100万美元以上,实施周期长。
3.软件不是专门为电力系统设计,而是在制造业软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过分强调业务处理,对电力系统基于生产之上的安全性、可靠性考虑不足,造成行业特性差。
4.系统由国外公司开发,系统完全不可知,二次开发基本不可能。与其他系统不能接口,不能很好地与现有的或将来的应用系统连接。
5.系统与企业原有的系统对数据的处理有二义性。用户不知道哪个系统处理后的数据是最正确的。
笔者认为现阶段在发电企业实施纯粹的ERP系统是不可取的,主要因为ERP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大,又没有发电企业ERP成功的典型。
比较现实的解决思路是在现有的MIS设计、实施中,以发电企业成本控制、辅助决策为中心,参照和借鉴ERP的核心思想,围绕著调度、配送、维护、销售、采购、电力市场调节的发/输/配计划和金融/财务一体化的主线,合理规划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来设计发电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传统MIS对企业业务的参与度,使MIS能真正为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
用ERP思想构建电厂MIS
1.借鉴ERP思想来设计MIS,主要是管理的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不能片面将其理解为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前期规划、方案设计和项目的实施中,必须有电厂的高级管理人员、电力系统专家、管理学专家、ERP咨询顾问等专业人员参与。
2.需要深入了解电厂的业务流程,特别需要理清在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电厂供需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的进行物流、资金流、工作流(业务流程)的集成。
3.结合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系统目标,确定辅助决策的优化目标。
4.充分利用电厂原有的实时系统、独立的专业系统收集的数据。
5.硬件平台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保护用户的原有投资。
6.采用有决策支持功能的成熟软件。
发挥设备资产管理的作用
电厂中应用设备资产管理(EAM)的理由如下:
1.电厂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运行维护是电厂的主要工作。
2.传统的以设备的台账、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数据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电厂对设备管理的要求。
3.企业的生产线和运营设备维护是企业的两条生命线。ERP主要管理企业的生产流程,而EAM则管理生产线上的运营设备。与ERP相比,EAM相对较为简单、投入少、涉及的人员和部门少,实施周期短,企业实施EAM的风险比ERP要小得多。
4.设备资产管理与设备管理软件一样,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工具,它包含一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优化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使用率,增强电厂供应链的预见性和响应度,有助于提高电厂的生产设备的管理水平。
5.实施EAM,能对电厂用户进行信息化管理培训,为电厂最终上ERP等高级管理软件奠定基础。
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
1.企业的流程分析(BPR)。在建设MIS前,由企业高层领导主持,在管理咨询顾问的参与和帮助下,讨论并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目标;清理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基础性业务(到班组)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岗位制度进行重新确认。
2.企业的总体数据规划。请专业的信息化公司,对企业进行总体数据规划。
3.企业的应用平台、信息门户和各管理信息子系统的建设。建立覆盖发电企业各业务部门、岗位的信息系统,采用EIP、EAI等技术,将现有的实时系统、专业系统整合到一个统一平台上,为企业信息一体化服务。
4.报价辅助决策分析。充分利用电力市场公共历史数据,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电厂的生产成本及有关数据,建立一个辅助报价的决策模型,对次日电价进行预测,辅助电厂报价员进行报价,从而达到理性报价、提高报价成功率,促进电厂电力市场报价的科学化、规范化。
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新的电厂MIS的建设应该使电厂MIS能为企业管理上的"开源节流"提供技术平台。具有动态经济分析、报价辅助决策、交易信息管理、模拟成本实验等功能,从技术上为发电企业的"开源"提供保证。采用EAM技术,强化发电企业的设备资产的监控、维护,降低运行和维修成本、降低检修费用,是发电企业"节流"的技术保障。采用ERP的管理思想来规划发电企业MIS,来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发电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