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变三个月 某供电局MIS系统建设
2003-04-14 13:43:1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浙江省某供电局是一家县市级电力企业,在创建“国家电力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活动中,做出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他们自行开发的MIS系统作为一个突出的“亮点”,在2002年5月份的考评验收中,获得了省系统最高分。
两个月变三、四天
说起现在的MIS系统,局信息中心主任还真是侃侃而谈,“现在上班的工作习惯与以前大不一样:一是上班必看电脑;二是做计划要往现场跑。”
“上班必看电脑”,说的是管理人员现在每天上、下午至少要看4次电脑,看有没有待办的业务、计划的工作处理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新的文件收发等等。“做计划往现场跑”,说的是现在用电脑之后,计划管理非常切合现场实际,计划审批不需要很多繁杂的环节,省下的时间“到现场去复核”。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不是很习惯”,主任说,“但是我们局长非常支持,下‘死命令’,汇报、计划、办理业务,都要‘单轨制’,计划、考核都要在网上留下痕迹。”
主任举了一个计划科费用计划管理的例子。
供电局的日常线路维护、电力设备维修保养,都需要动用资金。过去从基层班组上来的费用申请,需要层层上报到工区、计划科、主管局长,最后大局长批准。这中间还要经过计划科平衡计划,然后将批复的费用计划分解到财务、物资部门等;物资部门再根据材料仓储的情况编制采购计划报招议标中心等。整个这么一个循环下来,得经过十几个部门、十几个环节,“没有两个月是不可能的”。
现在简单了,通过网络系统报计划、审批、下定单、招投标、费用拨付,一般情况当天就可搞定,最长也只不过三、四天就可以顺顺当当下来。
如此出色的表现,即便在专业IT公司看来,也可称为“神速”。不过,这套系统的开发过程更有其“创一流企业”的特色,用主任的话说,他们是“三个月干了两年的活”。
三个月与两年
“MIS上线后,我们请上级领导过来看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不相信”,计算机信息中心主任在电话中说,“有人还说,‘人家要两年才可能做出这样一套系统,他们三个月就完成了,是不是吹牛?’”
事实说明,他们没有吹牛。
算上省电力公司推广下来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OA系统、调度实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局里目前拥有了计划、财务、生产管理、招议标管理、人力资源、安监管理、物资管理等11个系统组成的较为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实际上,所说的“开发”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把过去一直在用的、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的部门信息系统,通过内部网整合起来;另一个是按照企业的生产需求,开发以生产管理协调为主的企业生产运营系统。
该供电局的生产系统分变电工区和供电工区两大部分。变电工区负责变电检修、运行、台账、上报有关报表等业务管理,有35千伏变电所16个、几十个高压用户变电站。供电工区主要负责11个供电营业所、5个直属班组的生产任务管理、技术台账管理,以及全市35千伏线路39条(349公里),10千伏线路174条(2380公里)和0.4千伏线路5000多公里。此外,还包括各种电力变压器5547台,和遍布2300平方公里的45万用电户的抄表收费和维修服务等。
要管理如此复杂的业务,单就手工报表一项,就涉及各类表格1400多种。此外,要赶在验收前把系统拿下来,当时就有IT公司报出了300多万元的价格,并且还得两年后才能投入系统运行。
计算机信息中心主任通过考察后,决定自己干,并拍胸脯说,“验收前一定完成任务!”
“没办法”,主任说,“这就是咱企业的作风。要想花最少的钱能迅速地体现出最大的效率和效益,就得另想办法上”。
几个小时签合同
领导决心下了,剩下就是怎么办的问题。从信息中心主任招人的故事中,也许可以对“企业信息化”的侧面有一个了解。
局里原来有一个计算机公司,只有4个人。这次要做这个项目,先得“招兵买马”。
人们可能不会想到,为了物色合适的人才,主任北到沈阳、西去西安、中到武汉,走了不少地方。在沈阳,找到了一位高级工程师,担任系统分析员;在西安、武汉、杭州等地通过笔试、面试和动手技能测试,又招聘了6名大学应届毕业生3名程序员。
人们可能对他满世界跑招人不理解,主任的说法很有经济头脑:“沈阳、西北都有不少人才,而且塌实肯干。人力资本也不高。”
从技术路线上,主任也打算突破过去自行开发的老路。过去企业自己做开发,动不动就像一个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公司那样,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走,而且总是在底层上下工夫,难度极大。
通过上海中港合资的一家公司,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开发平台叫TIB(整体集成业务系统),在得知这个东西的“原产地”在北京后,主任立马飞到北京,专程去北京JUSTEP公司考察。
后来,把这家公司的老总和技术人员请到局里详细考察。大家谈得很投机,“没几个小时,我们就决定签合同。”
有了人,有了“利器”,主任心中有数了。所以当局长问的时候,他敢拍胸脯说,“验收之前一定完”。这时,距离验收只有六个月。
贵在行动
人们通常以为,“最成功公司的最佳行动,都来自高明、复杂的战略规划”,但这种观点被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勒斯总结为人们对于“高瞻远瞩公司的12个迷思”中的一个。
詹姆斯和波勒斯指出,“高瞻远瞩公司部分最佳行动来自实验、尝试错误和机会主义,说得正确一点,是靠机遇。”
以“明尼苏达州金刚砂矿业制造”起家的3M公司,创立于1902年,按照詹姆斯和波勒斯在获得全球赞誉的管理著作《基业长青》中的描述,“3M是以失败、以一个重大错误起家的”。开采金刚砂矿业在一开始就遭受巨大打击。2年后,3M转而生产砂纸和砂轮。1914年,3M把富有行动精神的20多岁的麦克奈特提升为总经理,从而开始了一系列以行动铸造辉煌的艰难历程。
此后,防水砂纸、思高牌透明胶带、不干胶如意贴等等虽然小、但却享誉全球的发明,在3M还是一个小公司的时候就成为他们的骄傲。
与其他崇尚“良好的战略规划”不同,3M的做法是“在有怀疑的时候,要变化、转变、解决问题、抓住机会、实验、尝试新事物(当然要符合核心理念)――即使不能准确预测事情的发展时,也要想办法做些事情,如果一件事情失败了,就试另一件。”
麦克奈特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叫做“试一试,而且要快!”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永远面对‘解决问题’的挑战”。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想好了再做”。他们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去行动,还必须“做出点什么”,而不是“呆着不动”。
“行动、尝试、实验、调整”,这或许是当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鲜明特色。
两个月变三、四天
说起现在的MIS系统,局信息中心主任还真是侃侃而谈,“现在上班的工作习惯与以前大不一样:一是上班必看电脑;二是做计划要往现场跑。”
“上班必看电脑”,说的是管理人员现在每天上、下午至少要看4次电脑,看有没有待办的业务、计划的工作处理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新的文件收发等等。“做计划往现场跑”,说的是现在用电脑之后,计划管理非常切合现场实际,计划审批不需要很多繁杂的环节,省下的时间“到现场去复核”。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不是很习惯”,主任说,“但是我们局长非常支持,下‘死命令’,汇报、计划、办理业务,都要‘单轨制’,计划、考核都要在网上留下痕迹。”
主任举了一个计划科费用计划管理的例子。
供电局的日常线路维护、电力设备维修保养,都需要动用资金。过去从基层班组上来的费用申请,需要层层上报到工区、计划科、主管局长,最后大局长批准。这中间还要经过计划科平衡计划,然后将批复的费用计划分解到财务、物资部门等;物资部门再根据材料仓储的情况编制采购计划报招议标中心等。整个这么一个循环下来,得经过十几个部门、十几个环节,“没有两个月是不可能的”。
现在简单了,通过网络系统报计划、审批、下定单、招投标、费用拨付,一般情况当天就可搞定,最长也只不过三、四天就可以顺顺当当下来。
如此出色的表现,即便在专业IT公司看来,也可称为“神速”。不过,这套系统的开发过程更有其“创一流企业”的特色,用主任的话说,他们是“三个月干了两年的活”。
三个月与两年
“MIS上线后,我们请上级领导过来看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不相信”,计算机信息中心主任在电话中说,“有人还说,‘人家要两年才可能做出这样一套系统,他们三个月就完成了,是不是吹牛?’”
事实说明,他们没有吹牛。
算上省电力公司推广下来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OA系统、调度实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局里目前拥有了计划、财务、生产管理、招议标管理、人力资源、安监管理、物资管理等11个系统组成的较为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实际上,所说的“开发”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把过去一直在用的、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的部门信息系统,通过内部网整合起来;另一个是按照企业的生产需求,开发以生产管理协调为主的企业生产运营系统。
该供电局的生产系统分变电工区和供电工区两大部分。变电工区负责变电检修、运行、台账、上报有关报表等业务管理,有35千伏变电所16个、几十个高压用户变电站。供电工区主要负责11个供电营业所、5个直属班组的生产任务管理、技术台账管理,以及全市35千伏线路39条(349公里),10千伏线路174条(2380公里)和0.4千伏线路5000多公里。此外,还包括各种电力变压器5547台,和遍布2300平方公里的45万用电户的抄表收费和维修服务等。
要管理如此复杂的业务,单就手工报表一项,就涉及各类表格1400多种。此外,要赶在验收前把系统拿下来,当时就有IT公司报出了300多万元的价格,并且还得两年后才能投入系统运行。
计算机信息中心主任通过考察后,决定自己干,并拍胸脯说,“验收前一定完成任务!”
“没办法”,主任说,“这就是咱企业的作风。要想花最少的钱能迅速地体现出最大的效率和效益,就得另想办法上”。
几个小时签合同
领导决心下了,剩下就是怎么办的问题。从信息中心主任招人的故事中,也许可以对“企业信息化”的侧面有一个了解。
局里原来有一个计算机公司,只有4个人。这次要做这个项目,先得“招兵买马”。
人们可能不会想到,为了物色合适的人才,主任北到沈阳、西去西安、中到武汉,走了不少地方。在沈阳,找到了一位高级工程师,担任系统分析员;在西安、武汉、杭州等地通过笔试、面试和动手技能测试,又招聘了6名大学应届毕业生3名程序员。
人们可能对他满世界跑招人不理解,主任的说法很有经济头脑:“沈阳、西北都有不少人才,而且塌实肯干。人力资本也不高。”
从技术路线上,主任也打算突破过去自行开发的老路。过去企业自己做开发,动不动就像一个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公司那样,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走,而且总是在底层上下工夫,难度极大。
通过上海中港合资的一家公司,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开发平台叫TIB(整体集成业务系统),在得知这个东西的“原产地”在北京后,主任立马飞到北京,专程去北京JUSTEP公司考察。
后来,把这家公司的老总和技术人员请到局里详细考察。大家谈得很投机,“没几个小时,我们就决定签合同。”
有了人,有了“利器”,主任心中有数了。所以当局长问的时候,他敢拍胸脯说,“验收之前一定完”。这时,距离验收只有六个月。
贵在行动
人们通常以为,“最成功公司的最佳行动,都来自高明、复杂的战略规划”,但这种观点被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勒斯总结为人们对于“高瞻远瞩公司的12个迷思”中的一个。
詹姆斯和波勒斯指出,“高瞻远瞩公司部分最佳行动来自实验、尝试错误和机会主义,说得正确一点,是靠机遇。”
以“明尼苏达州金刚砂矿业制造”起家的3M公司,创立于1902年,按照詹姆斯和波勒斯在获得全球赞誉的管理著作《基业长青》中的描述,“3M是以失败、以一个重大错误起家的”。开采金刚砂矿业在一开始就遭受巨大打击。2年后,3M转而生产砂纸和砂轮。1914年,3M把富有行动精神的20多岁的麦克奈特提升为总经理,从而开始了一系列以行动铸造辉煌的艰难历程。
此后,防水砂纸、思高牌透明胶带、不干胶如意贴等等虽然小、但却享誉全球的发明,在3M还是一个小公司的时候就成为他们的骄傲。
与其他崇尚“良好的战略规划”不同,3M的做法是“在有怀疑的时候,要变化、转变、解决问题、抓住机会、实验、尝试新事物(当然要符合核心理念)――即使不能准确预测事情的发展时,也要想办法做些事情,如果一件事情失败了,就试另一件。”
麦克奈特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叫做“试一试,而且要快!”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永远面对‘解决问题’的挑战”。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想好了再做”。他们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去行动,还必须“做出点什么”,而不是“呆着不动”。
“行动、尝试、实验、调整”,这或许是当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鲜明特色。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