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
在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我们国家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举措,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从而在中国大地上再次掀起了一场信息化建设的高潮。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紧跟这股信息化建设的大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省公司安监部门原有的安全监督系统信息传递手段已逐渐不能满足“快速反应、在线管理”的新要求,于2001年在全国电力安全行业内率先提出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大面积的将安全监督工作由书面迁移到网络上,使该系统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工作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了安全监督工作网络化、安全信息快速反应及“在线管理、闭环控制”的要求,全方位地提升了各基层单位安监部门的管理思想,获得广泛的好评,大大加强了省公司安监部门对各基层单位安监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基层单位也得益于此系统,摆脱了大量繁琐的耗时耗力的工作,整体的工作流程得以加快,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关注于基层单位的现场安全作业,为企业的安全工作奠定了更加可靠的基础。
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各基层单位不断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使用用户是省公司安监部门及各基层单位的安监部门,但目前基层单位普遍缺乏一套与之相应的安全管理系统与省公司进行数据传递,由此造成了省公司“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与基层单位的生产部门之间信息产生了脱节现象,最基础的数据无法与省公司直接交互,安全信息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全方位的闭环。各单位普遍是先在内部以书面的形式对数据进行汇总之后,再通过该系统上报给省公司,基层单位并不能由此系统获得工作效率上更大的提高。因此,各基层单位纷纷要求以省公司“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一套适用于基层单位使用的二级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二级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与省公司现有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直接进行数据交换,以全面提高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管理效率,将“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全省电力企业共有的安全管理数据平台,全面实现数据共享、信息闭环,使安全管理可控在控。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二级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电力广域网为主干资源,在各个基层单位各设一个WEB服务器,最终形成一个既有基层单位自身特色、又能与其他单位从网络上进行安全信息实时共享的电力安全管理平台。
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与省公司现有安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一套完整的安监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建设分为四个部分:
安监管理业务平台
两票管理平台
事故报表管理平台
新闻管理平台
以系统建设目标为基础,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平台
1、数据目标:将全省电力安全管理信息以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入库,实现安全管理数据资源整合。
2、系统技术目标:在系统上可以根据单位、类别、数量、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查询、检索和输出。
3、主要特点:使安监管理人员可以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握当前安全管理动态,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在线管理、闭环控制”。
4、关键措施:建立合理、安全、分布式的数据库结构,提供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第二阶段:建立安全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及快速反应机制,达到动态管理的要求
1、数据目标: 所有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信息都能被及时、准确地完成采集,并就地更新入库与远程更新入库。
2、系统技术目标:充分支持上下级单位的信息更新与运用;各有关单位之间可以通过安监管理系统沟通最新的安全管理信息。
3、主要特点:各个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信息可动态、实时的从安全数据采集通道进入省公司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省网的各类安全管理信息也可动态更新各基层单位网站内容,全面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阶段:辅助决策支持。
1、数据目标:在采集大量安全管理信息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加工与处理,能够衍生出相关的新信息,以支持各类型辅助决策的应用需要。
2、系统技术目标:研究完成科学的模型与算法,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模拟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3、主要特点:各基层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信息化意识达到新的高度,各有关单位相互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责、权明晰的信息集约机制。
4、随着相关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实际需求的扩展,认知水平的飞跃,将继续完善第三阶段目标,并不断提高系统的应用水平,最终实现与其他各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
二、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全面提高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生产的基础,但安全管理工作要求能够“在线管理、快速反应、闭环控制”,非网络化、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工作很难以实现上述要求,依靠书面与有限的安监人员很难对企业安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后,基层单位的安监人员就可以借助计算机与网络这一有效的工具,实时、动态的监控企业的安全生产,大量的工作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收集与被分发,充分提高了基层单位安监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2、以电脑开票代替手工开票,降低一线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长期以来,我省电力企业一线人员开票均采用手工开票的方式,由于两票工作的严肃性,迫使工作人员在如何无错整洁抄写上浪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开完票后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送票等工作,效率较低;由于票面为纸质材料,安监人员普遍难以对各票种进行精确有效的统计与分析。采用电脑开票,工作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安全措施的完善方面,不用关心书面抄写与书面整洁;整个开票流程完全是动态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迅速进行反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系统可以精确统计任意时间内任意一个票面环节。
3、实现基层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的数据无缝集成。
安全工作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因此安全工作的工作要点是“预防为主”,基层单位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信息,包括各种新闻、各种安全动态。基层单位的二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与省公司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无缝集成,将大大拓展获得安全管理信息的渠道,使基层单位能够实时、动态的获取各类信息及数据,这对于及时指导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于上级主管单位而言,同样能够通过网络迅速获取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大幅度提高了监控力度,意义同样重大。
4、建立全省电力系统共用的安全管理数据库。
强大、高效的数据仓库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全省电力企业的共同努力,将能在短时间内将大部分的安全管理数据通过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网络汇集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内,这些数据将在任意时间内根据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迅速生成相应的结果,对指导当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将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5、为各级单位领导提供企业决策辅助。
各级单位领导在进行企业决策时,需要从多个渠道获得本企业的各类信息。而统一的安全管理数据平台,则以其特有的庞大的数据提供能力,随时根据需要迅速提供大量的安全管理信息及其他单位的相应信息。
(二)系统建设条件(现状)
基层单位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条件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有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单位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电力广域网的全面开通,电力职工计算机使用水平的提高。从我省电力生产形势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符合了以上几点要求。
1、省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省公司) 两票系统
省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已经在省公司投入使用。两票系统也在水口电厂得到应用。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电力企业正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厂网分开之后,各电力单位将全面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运作。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必须对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效益与安全生产是直接挂钩的,没有了安全,直接就没有了效益,企业失去了安全就面临着切肤之痛,工作效率无法提高,效益无法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不从根本上重视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企业都面临淘汰的危险。
3、基层单位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除了在企业内部广泛动员职工全面参与安全管理工作之外,必然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因为以有限的安全管理人力资源,如果不借助有力的管理工具,确实难以适应在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要求。
4、电力广域网的全面开通
福建电力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在2002年基本实现了省电力信息广域网的(基本)全面开通,各单位都能通过信息网络相互进行信息沟通,省信息广域网的建成为建设二级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网络支撑。
5、电力职工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高级的设备,如果没有高水准的操作人员,也难以发挥全部的潜力。安全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对电力生产职工的综合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良好的运作操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基础。所幸的是,由于历年来各级单位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全面提高了电力职工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基本上都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这就为安全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