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电力企业内部网络建设经验
辽宁电力信息网络系统是从1997年底,按照国家电力公司关于建立全国电力信息网络系统的总体部署投入建设的。据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辽宁电力信息网络系统采用Internet技术,把企业内部网的建设与MIS的开发相结合,以WWW应用为先导,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建立了综合查询系统,实现了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处理。目前,辽宁电力信息网络已经完成跨省、跨地区的网络互连,形成了连接102个单位(包括国家电力公司、国电东北公司、吉林省电力公司和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的信息网络枢纽,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大、覆盖面广并具备一定远程数据交换能力的特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辽宁电力系统的计算机应用起步较早。在1986年就引进了美国IBM公司的4381中型计算机系统,并于1988年7月完成了《东北电网经济信息系统总体方案》。1997年初,他们重新规划了东北电力信息网的框架,采用了IBM的综合布线方案,确定了ATM主干网络结构。从2000年1月10日开始,根据《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资源网建设规划》和“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实际运行情况,在对“资源规划”草案进行复审、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完善和扩充。
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是关键
辽宁电力系统多年来的计算机应用经验与教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信息网络和MIS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国家电力公司信息中心1998年初就提出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要求,基层单位也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规范来指导各单位的MIS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辽宁电力感受深刻。
1.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一个现代企业高效运作、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基础环境。它包括在一段可预见的时间内根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等要求,构筑由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组成的环境。这些环境既要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相一致,又要与本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进程相结合。
2.核心任务是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一个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必须从信息资源开发做起,而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又是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特定环境和运作方式,其基础标准的制定应结合本企业的需求。
3.建立集成化的信息系统。电力系统的管理特征比较明显,上级部门往往统一购置或组织开发相应软件并加以推行。应当说在一段时间内这种做法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计算机工作的进展,但同时又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增加了难度。一个新系统的建立不可能不考虑到老系统的存在,新老系统之间可以利用接口转换,但接口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系统质量,随着老系统的改造,接口应逐渐减少。
4.企业信息化需要全体员工参与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使用工作。尤其是各级主要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程度,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
系统分析从全局到局部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是一个由51个下属单位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由于电网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层次多、单位多、类型复杂,当前又面临公司刚刚挂牌运营,因此信息系统建设的难度很大。根据过去的成功经验,辽宁电力公司仍以信息工程方法论(IEM)为指导,在进行功能需求调研时,分析逻辑的职能域,在进行功能建模时对管理层次进行分析,根据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自下而上地将系统分为运作层、管理层、决策层。省公司系统的功能建模,主要着眼于管理层(涵盖省公司部、处领导的管理职能)和决策层(涵盖省公司高层领导的管理职能)。由于需要分别界定管理及辅助决策的信息服务模块,这些模块的执行必然要求下层模块对上层信息流的驱动,因此会牵动运作层模块的界定。
电力公司所辖全资、控股、参股发电企业13个,它们分布在辽宁省内的各个市县,如大连发电厂、抚顺发电厂、桓仁发电厂、太平哨发电厂等。这些电厂的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较落后,而且各厂的管理模式差异较大,新厂和老厂的管理方法也不同。为此省公司信息中心与协作单位共同组成“发电企业信息系统需求调研组”,对典型老电厂(如清河电厂)的主要职能域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参考典型新电厂(如铁岭电厂)的业务流程,完成了其中的计划统计、人力资源、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生产技术、安全监察、燃料管理、物资管理、工程管理和成本核算等10个主要子系统的参考模型建立。
电力公司所辖供电企业13个,它们分布在辽宁省的各个城市如沈阳、大连等。这些供电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较早,大部分已经建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基础相对较好。在发电企业信息系统需求的调研过程中,调研组选择了大型供电公司(如沈阳供电公司)为主要分析对象,同时以小型供电公司(如盘锦供电公司)为参考,对其主要职能域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邀请供电公司的系统分析人员,共同分析完成了含有计划统计、人力资源、生产技术、运行检修、用电管理、安全监察、物资管理、工程管理和农电管理等9个主要子系统的供电企业信息系统参考模型。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