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周刊:创新 IBM惟一不变的商业模式
2005-11-10 16:20:2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一流的企业总是不断在寻找新的成长引擎,“创新”是当今全球企业,乃至于国家机构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追求永续成长的原动力,也是IBM的三个基本信仰之一。它不但是IBM的企业文化和IBM人信奉的价值观,也可以说是IBM的灵魂。因为,IBM一直把“创新”定义为自己的商业模式。
文/王洪月 (供《IT时代周刊》专稿)
创新发明时代
美国,是被发明出来的!
这是很多美国人的共识。IBM系统和技术集团的高级副总裁Nicholas Donofrio 曾经自豪地说:“创新是美国人自信的源泉,美国是世界的创新引擎。”
创新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Sehumpeter J.A)最早提出,他说:“先有发明,后有创新”。这个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专家、学者对创新的看法。IBM给“创新”的定义为:“发明+行业的洞察力”。换而言之,发明和科技必须能够创造价值。研究5年或者10年后的技术没有关系,但重要的是未来一定是市场所需要的。创新是一种社会的、而不是技术的现象,它源于发明与洞察力的交叉点。
观察上个世纪百年的产业演进,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类似的模式:在突破前夕,商业会在初期寻求可以将新技术或者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机会,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都在寻求科技突破的最佳时机。190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了富饶的石油,7年后的底特律,福特公司第一辆T 型车下线,经济开始重新围绕汽车和大规模生产塑造自身。
因此,每次创新都会生成全新的产品、市场和产业,每个时代也都会创造出全新的架构来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汽车和公路登上历史舞台后,资金变成了不动产,www时代,资金流进了“・com”。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蒸气机或者铁路,电气或者钢铁,大规模生产或者计算机、Internet,都会走过类似的周期循环:产生突变,技术成为重点,技术成为非重点,应用转变为资本。
Intel公司的第一片CPU芯片“微处理器”生产出来后,美国的新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推动,但同时全球化的网络工作也把迅速捕捉住这机会的其他国家激活。今天,Internet技术浪潮变更的游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从一个区域(西方/东方)转移到另一个区域,而是全球性的爆发。
“成”也创新,“败”也创新
1950年,计算机市场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成为IBM CEO的小沃森对于混乱的市场竞争和IBM在这个领域的平庸表现非常担忧。执掌IBM帅印6年后(1962年),他决定实施一套胆大包天的计划――开发全球第一台计算机主机S360系统。此计划的开销为5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造原子弹的计划。无数人震惊,更多的人反对,但是小沃森却执意要建造一扇全新计算机世界的大门。
而两年后,正是这项被很多人认为自杀式的创新行为使IBM的计算机业务在未来的6年里翻了一番。不但收入达到了75亿美元,IBM也从一个计算机产业的参与者一跃成为主导者。凭借这一发明,IBM统治了计算机产业近30年,所向无敌―――直到有人用开放的UNIX重新建立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国度,而IBM又在这方面反应迟钝时……
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例子,是关于搜索引擎,IBM在这上面又一次反应迟钝。Google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05年6月9日,这个上市不到10个月的公司,现值从2004年的32亿美元扩张为800亿美元,超过全球其他所有传媒公司,包括时代华纳。到了10月份,Google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转眼之间就快要赶上百年老店IBM。
我一直在IBM研发(R&D)实验室工作,同以色列、加拿大的工程师们一起研究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包括算法和应用等。搜索引擎的研发虽然说是独立的项目,但应用极为广泛:桌面系统的查找文件、网站的内容、文档和图片的匹配,甚至语音……谁也不能离开它。目前IBM的网站、WebSphere Portal、Lotus等都可以看到搜索引擎的身影。
但是我清楚记得,IBM实验室的许多研发人员曾经对Google不屑一顾,大部分人直到现在还是。“At IBM, that Google thing is so yesterday”,他们认为Google使用的技术是第3代技术,而IBM应该研发第4代。也就是说Google使用的技术在IBM实验室是被淘汰的。
但我们做得怎么样呢?IBM的搜索引擎开发完毕后,我负责测试,对IBM的搜索引擎的算法、应用架构等做了相当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很是令人失望:首先,使用复杂。有些需要查阅许多资料然后输入查询才可能有结果,如果用中文作为关键字查询常常什么都查询不到,远远不如Google简捷、正确;其次就是一些特殊数据常常查询不到,后来经过讨论,我们发现确实是查询不到,只好延迟,等待以后的版本修复这些缺陷。即使现在,在IBM的外部网站上的搜索引擎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乱码经常光顾。但更严重的不是IBM的搜索引擎本身,而是IPD的创新模式没有在这里得到很好应用,更没有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所以IBM内部的一些技术发明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创新”,恰恰是外面世界不起眼的Googl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身为老字号企业的员工,傲慢自大的幽灵在很多IBM人身上徘徊。当时和笔者一起参与研究的一位人员曾经展望搜索引擎的未来,他说:“Google sets a very high standard for that Web. We would like to set the next standard。”(事实上仅仅是给自己打气壮胆罢了,IBM永远失去了搜索引擎的机会。)
IBM创新趋势:服务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几家巨头存在,这是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并购和整合必然会形成几个软件巨头“寡头统治”的生态,以后就是寡头竞争。也许今后会留下微软、IBM、甲骨文、HP这4个寡头,或许还包括SUN和BEA。虽然失去了搜索引擎的机会,但是并不能说IBM无所作为。我们对未来有更大的战略展望。
IBM 的名字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它最早是造机器的,如计算器、打卡机等,但现在IBM不是制造业企业,而是一个服务业企业。
众所周知,IBM现在提倡On demand,翻译过来就是随需应变。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已经到了以服务为中心的社会。1973~1995年,从美国全部就业人员的分布看,农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从4%下降到3%,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33%下降到24%,但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3%上升到73%。根据估计,未来IT服务将发展成为5000亿美元的市场,而整个IT产业的规模不超过1.2 万亿美元。因此,IBM现在倡导一门新的科学:“服务科学”,也称之为“SSME”――Services、 Sci-ences、Management、and Engineering。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计算机科学中没有“科学”。如果是IT工作人员,则一定从事硬件方面的研究;后来大家又认为软件中没有“科学”;现在,人们对服务也存在这种看法。但我们不这么认为。几大因素使得IT作为一个公用事业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带宽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不断回落,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虚拟化,以及分布式结构的不断扩展。当然,除了大规模的应用外,标准化是一个前提条件,就像水、电、煤气一样都是很标准的东西。
“On demand”仅仅是把服务从别的行业搬到了IT业。我们提供能满足客户各项业务需求的服务,从业务咨询服务转型到产业知识、网站主机管理、基础设施建置、教育训练等服务,一应俱全。全球服务事业部提供的作业流程兼具整合、弹性等特性,能协助客户在随需应变的商业环境中掌握先机,并且帮助客户妥善管理信息系统。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自1991年成立至今,IBM全球服务事业部慢慢成为IBM旗下最大的事业部,触角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拥有近19万名专业员工,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科技服务暨咨询供货商。2004年,IBM全球服务事业部总营收达462亿美元,占IBM全年营收的48%。
未来,IT将像水、电、燃气、电话等公共事业服务一样,无所不在,可以按需付费,随取即用。IBM也将像电力公司向客户提供电力一样,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IBM的梦想就是将许多应用集成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架构向社会全面推出。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创新思路。
创新给所有的企业带来平等的成功机会,我们因为抓住它而获得过金钱和地位,也因为放掉它而品尝过失败。因此,让我们相信,创新就等于成功的金苹果。
文/王洪月 (供《IT时代周刊》专稿)
创新发明时代
美国,是被发明出来的!
这是很多美国人的共识。IBM系统和技术集团的高级副总裁Nicholas Donofrio 曾经自豪地说:“创新是美国人自信的源泉,美国是世界的创新引擎。”
创新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Sehumpeter J.A)最早提出,他说:“先有发明,后有创新”。这个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专家、学者对创新的看法。IBM给“创新”的定义为:“发明+行业的洞察力”。换而言之,发明和科技必须能够创造价值。研究5年或者10年后的技术没有关系,但重要的是未来一定是市场所需要的。创新是一种社会的、而不是技术的现象,它源于发明与洞察力的交叉点。
观察上个世纪百年的产业演进,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类似的模式:在突破前夕,商业会在初期寻求可以将新技术或者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机会,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都在寻求科技突破的最佳时机。190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了富饶的石油,7年后的底特律,福特公司第一辆T 型车下线,经济开始重新围绕汽车和大规模生产塑造自身。
因此,每次创新都会生成全新的产品、市场和产业,每个时代也都会创造出全新的架构来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汽车和公路登上历史舞台后,资金变成了不动产,www时代,资金流进了“・com”。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蒸气机或者铁路,电气或者钢铁,大规模生产或者计算机、Internet,都会走过类似的周期循环:产生突变,技术成为重点,技术成为非重点,应用转变为资本。
Intel公司的第一片CPU芯片“微处理器”生产出来后,美国的新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推动,但同时全球化的网络工作也把迅速捕捉住这机会的其他国家激活。今天,Internet技术浪潮变更的游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从一个区域(西方/东方)转移到另一个区域,而是全球性的爆发。
“成”也创新,“败”也创新
1950年,计算机市场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成为IBM CEO的小沃森对于混乱的市场竞争和IBM在这个领域的平庸表现非常担忧。执掌IBM帅印6年后(1962年),他决定实施一套胆大包天的计划――开发全球第一台计算机主机S360系统。此计划的开销为5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造原子弹的计划。无数人震惊,更多的人反对,但是小沃森却执意要建造一扇全新计算机世界的大门。
而两年后,正是这项被很多人认为自杀式的创新行为使IBM的计算机业务在未来的6年里翻了一番。不但收入达到了75亿美元,IBM也从一个计算机产业的参与者一跃成为主导者。凭借这一发明,IBM统治了计算机产业近30年,所向无敌―――直到有人用开放的UNIX重新建立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国度,而IBM又在这方面反应迟钝时……
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例子,是关于搜索引擎,IBM在这上面又一次反应迟钝。Google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05年6月9日,这个上市不到10个月的公司,现值从2004年的32亿美元扩张为800亿美元,超过全球其他所有传媒公司,包括时代华纳。到了10月份,Google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转眼之间就快要赶上百年老店IBM。
我一直在IBM研发(R&D)实验室工作,同以色列、加拿大的工程师们一起研究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包括算法和应用等。搜索引擎的研发虽然说是独立的项目,但应用极为广泛:桌面系统的查找文件、网站的内容、文档和图片的匹配,甚至语音……谁也不能离开它。目前IBM的网站、WebSphere Portal、Lotus等都可以看到搜索引擎的身影。
但是我清楚记得,IBM实验室的许多研发人员曾经对Google不屑一顾,大部分人直到现在还是。“At IBM, that Google thing is so yesterday”,他们认为Google使用的技术是第3代技术,而IBM应该研发第4代。也就是说Google使用的技术在IBM实验室是被淘汰的。
但我们做得怎么样呢?IBM的搜索引擎开发完毕后,我负责测试,对IBM的搜索引擎的算法、应用架构等做了相当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很是令人失望:首先,使用复杂。有些需要查阅许多资料然后输入查询才可能有结果,如果用中文作为关键字查询常常什么都查询不到,远远不如Google简捷、正确;其次就是一些特殊数据常常查询不到,后来经过讨论,我们发现确实是查询不到,只好延迟,等待以后的版本修复这些缺陷。即使现在,在IBM的外部网站上的搜索引擎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乱码经常光顾。但更严重的不是IBM的搜索引擎本身,而是IPD的创新模式没有在这里得到很好应用,更没有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所以IBM内部的一些技术发明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创新”,恰恰是外面世界不起眼的Googl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身为老字号企业的员工,傲慢自大的幽灵在很多IBM人身上徘徊。当时和笔者一起参与研究的一位人员曾经展望搜索引擎的未来,他说:“Google sets a very high standard for that Web. We would like to set the next standard。”(事实上仅仅是给自己打气壮胆罢了,IBM永远失去了搜索引擎的机会。)
IBM创新趋势:服务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几家巨头存在,这是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并购和整合必然会形成几个软件巨头“寡头统治”的生态,以后就是寡头竞争。也许今后会留下微软、IBM、甲骨文、HP这4个寡头,或许还包括SUN和BEA。虽然失去了搜索引擎的机会,但是并不能说IBM无所作为。我们对未来有更大的战略展望。
IBM 的名字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它最早是造机器的,如计算器、打卡机等,但现在IBM不是制造业企业,而是一个服务业企业。
众所周知,IBM现在提倡On demand,翻译过来就是随需应变。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已经到了以服务为中心的社会。1973~1995年,从美国全部就业人员的分布看,农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从4%下降到3%,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33%下降到24%,但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3%上升到73%。根据估计,未来IT服务将发展成为5000亿美元的市场,而整个IT产业的规模不超过1.2 万亿美元。因此,IBM现在倡导一门新的科学:“服务科学”,也称之为“SSME”――Services、 Sci-ences、Management、and Engineering。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计算机科学中没有“科学”。如果是IT工作人员,则一定从事硬件方面的研究;后来大家又认为软件中没有“科学”;现在,人们对服务也存在这种看法。但我们不这么认为。几大因素使得IT作为一个公用事业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带宽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不断回落,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虚拟化,以及分布式结构的不断扩展。当然,除了大规模的应用外,标准化是一个前提条件,就像水、电、煤气一样都是很标准的东西。
“On demand”仅仅是把服务从别的行业搬到了IT业。我们提供能满足客户各项业务需求的服务,从业务咨询服务转型到产业知识、网站主机管理、基础设施建置、教育训练等服务,一应俱全。全球服务事业部提供的作业流程兼具整合、弹性等特性,能协助客户在随需应变的商业环境中掌握先机,并且帮助客户妥善管理信息系统。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自1991年成立至今,IBM全球服务事业部慢慢成为IBM旗下最大的事业部,触角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拥有近19万名专业员工,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科技服务暨咨询供货商。2004年,IBM全球服务事业部总营收达462亿美元,占IBM全年营收的48%。
未来,IT将像水、电、燃气、电话等公共事业服务一样,无所不在,可以按需付费,随取即用。IBM也将像电力公司向客户提供电力一样,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IBM的梦想就是将许多应用集成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架构向社会全面推出。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创新思路。
创新给所有的企业带来平等的成功机会,我们因为抓住它而获得过金钱和地位,也因为放掉它而品尝过失败。因此,让我们相信,创新就等于成功的金苹果。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