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农村水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 要:农村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政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总结襄樊市农村水电建设成就,展望“十一五”农村水电建设规划目标,分析了农村水电在当前社会主丈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重点,昭示了农村水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农村水电 新农村
农村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我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和普及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能源。发展农村水电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农村水电植根在农村,服务于“三农”,是山区农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资源,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助推器,对其加快开发和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为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打造环境怡人、生态优美、生活富足、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基础。
一、襄樊市农村水电开发建设简况
1.农村水电开发建设概况
襄樊市境内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根据水力资源调查报告,全市水电理论蕴藏量100.86万kW,其中可开发量87.25万kW,居全省第四位。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全市的水能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水电开发建设的主要区域位于西南山区的保康、谷城、南漳县,襄阳、枣阳、老河口、宜城等岗地和丘陵地区有少量分布。开发的河流(流域)主要是:一江一渠四河,即汉江、引丹渠、南河、漳河、沮河、蛮河,还有一些结合农业用水发电的水库电站。
襄樊市从1958年开始建设农村小水电,农村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规模和体系。到了“十五”期间,全市水电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加大,成效显著。建成投产电站12座,总装机4.35万kW,共完成投资3.6亿元,年增加发电能力1.8亿kW・h。水电装机以年均近1万kW的速度攀升。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开发水电资源50.55万kW,占可开发量的58%;其中开发农村水电资源24.85万kW。已建成各类水电站269处,总装机容量32万kW,年发电能力达1 3亿kW・h,在建水电工程17处,装机容量18.55万kW,见表1。
2.山区农村水电开发建设概述
保康、谷城、南漳县是山区县,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该区域集中了全市48.7%的水力资源,水电技术、资金、人才大量涌入,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水电产业链。该区域干部群众水电建设积极性高,水电开发规模大,水电的作用和影响力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多。本文所论述的范围指保康、谷城、南漳三个山区县。
多年来,保康、谷城、南漳县始终把水电建设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以资源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水电产业,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到2005年底,三县已建成水电站218处,装机容量18.95万kW,年发电量6.7亿kW・h,创产值1.4亿元。“十五”期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保康、谷城、南漳县被列入建设计划,为襄樊市的农村水电建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更加注重水电开发的质量和效果,注重电源、电网、负荷同步建设,协调发展,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现在保康、谷城、南漳三县基本形成了110kV为骨干,35kV为网架,10kV为辐射,0.4kV为支脉,发、供、用为―体的电力网络。“十五”期间,还进行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试点建设,在保康、谷城、南漳三县规划了三个项目区,建成或改造水电站五处,总装机容量3970kW,年发电能力达1500万kW・h,满足了边远山区3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需要。见表1。
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资源转化,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电能,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地方经济时发展,加速了小城镇建设和乡镇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基础和条件。农村水电在山区县已成为支柱产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十五”后,农村水电建设正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山资源水电向生态水电迈进。农村水电建设更加强调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