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水电激活相关产业 宜黄电力助推经济发展
2005-10-27 10:00:5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本报宜黄讯 近年来,宜黄县把小水电作为百姓脱贫脱困、发展山区经济的新兴产业来培育扶持,掀起了水能资源开发的热潮,小水电正蓄势成长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至目前,该县新建和扩建水电站89座,装机总容量4.3万千瓦,年发电量5000多万度,新增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50年建设总和的3倍。2004年,该县用电量达6404万度,销售收入为3403万元,创利税248万元。宜黄电力已成为该县效益最稳固和发展潜力最大的企业。
为激活农村用电市场,2001年以来,该县以农网改造为契机,投资6080万元对输配电网进行建设和改造,新建110KV变电站1座,新建与改造35KV变电站5座,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456.3公里,形成了布局合理、调度灵活、运行稳定、装备完好、安全低损的输配电网络。如今,该县村、户通电率分别达100%和98.7%,到户电价下降到每千瓦时0.59元,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仅此一项每年为农民减负达300多万元,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用电的积极性,电饭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得到广泛普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随着宜水、黄水等流域电站水库的建设,沿河两岸防洪能力及耕地灌溉能力大大提高,带动了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使得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今年1―9月,该县个体经营户及私营企业户数达4645户,带动了1.78万农民投身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行业。水电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全县形成了小水电、塑料、再生造纸、建材和木竹深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今年1―9月,该县新增工业企业3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97.36万元,同比增长54.82%;销售收入17656.5万元,同比增长98.6%;上交税金1141.6万元,同比增长122.88%;工业用电量达2639万度,同比增长10.8%;财政收入达4434万元,同比增长10.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13元,同比增长14.54%。
小水电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形成了许多新的风景旅游地,如观音山水库景区、下南水库景区等,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宜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产业的辐射作用逐渐显现,旅游经济效益日益增长。去年,该县共接待游客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0万元。
小水电的发展,加快了宜黄县“以电代燃料”步伐,促进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整体推进。据测算,在宜黄仅农村电炊一项,每年可减少薪柴量18万立方米,全县以电代柴户率由1999年的8.3%猛增到目前的47.6%,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62.5%提高到目前的73.5%,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吴茂发 赵大平 陈平福)
为激活农村用电市场,2001年以来,该县以农网改造为契机,投资6080万元对输配电网进行建设和改造,新建110KV变电站1座,新建与改造35KV变电站5座,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456.3公里,形成了布局合理、调度灵活、运行稳定、装备完好、安全低损的输配电网络。如今,该县村、户通电率分别达100%和98.7%,到户电价下降到每千瓦时0.59元,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仅此一项每年为农民减负达300多万元,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用电的积极性,电饭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得到广泛普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随着宜水、黄水等流域电站水库的建设,沿河两岸防洪能力及耕地灌溉能力大大提高,带动了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使得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今年1―9月,该县个体经营户及私营企业户数达4645户,带动了1.78万农民投身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行业。水电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全县形成了小水电、塑料、再生造纸、建材和木竹深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今年1―9月,该县新增工业企业3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97.36万元,同比增长54.82%;销售收入17656.5万元,同比增长98.6%;上交税金1141.6万元,同比增长122.88%;工业用电量达2639万度,同比增长10.8%;财政收入达4434万元,同比增长10.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13元,同比增长14.54%。
小水电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形成了许多新的风景旅游地,如观音山水库景区、下南水库景区等,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宜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产业的辐射作用逐渐显现,旅游经济效益日益增长。去年,该县共接待游客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0万元。
小水电的发展,加快了宜黄县“以电代燃料”步伐,促进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整体推进。据测算,在宜黄仅农村电炊一项,每年可减少薪柴量18万立方米,全县以电代柴户率由1999年的8.3%猛增到目前的47.6%,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62.5%提高到目前的73.5%,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吴茂发 赵大平 陈平福)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