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小水电点亮新农村
2006-02-17 17:05:24 来源:中国水利报
A-
A+
电力18讯: 秦延安
小水电成为城乡经济的发动机,令石磨成了古董,油灯成了文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舒坦日子
“现在我们做饭只要用手拉一下开关,电炊具就启动了,不用烧柴也不产生一点烟。”这是陕西省宁陕县60岁的徐密兰日前告诉笔者的话。据了解,截至目前,陕西省宁陕县已建小水电站131座,其中在建3座,总装机容量15070千瓦,年发电量4900万千瓦时,水电企业总收入为2915万元,年创税566万元,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活水源”。
世代渴盼
山村迎来希望曙光
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海苍郁,溪河纵横。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42.7万千瓦,可开发量6.3万千瓦,分别超过全国、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0倍和13倍。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守着满河“银水”白白流走,却一代代胼手胝足,在冥灭斑驳的松油灯下,吃着石磨子碾压出的粗糙粮食,艰苦劳作,贫困生活。46年前,长安河畔亮起了水电开发的第一缕曙光,关口电站的建成,使得宁陕县结束了无电的历史。从此,水电发展如星火燎原。1991年,宁陕县以全国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为契机,使得全县小水电站达到128处,总装机8670千瓦。1995年,宁陕县初级电气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达标,并荣获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先进集体称号。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实现,结束了全县75%的山区群众靠松枝、煤油照明的历史,不仅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燃烧起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希望曙光。
做活水文章
小水电成市场宠儿
尝到初级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甜头”的宁陕县委、县政府形成了“把发展小水电站作为本县的支柱产业”的共识。为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步伐,2001年,宁陕县再次跻身于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成立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提出了“以水发电,以电兴业,以业富民”的工作思路,同时将小水电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原则,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
为破解水电发展资金难题,该县创新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股份制形式兴办水电站;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县外客商投资办电;灵活经营机制,鼓励职工参股,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同时,为加快发展,该县简化办事程序,相关的职能部门成立了小水电站立项审批服务中心,公示办事内容,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并主动为小水电站业主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纠纷。投资办电站,做电站的股东,是许多宁陕人求之不得的事;为电站提供贷款,则是宁陕几家金融机构都乐意的。本县个体户投资装机250千瓦的凉水井电站、水电企业职工入股建设装机200千瓦的落钱岩电站等一批小水电项目,纷纷竣工投产。同时,县里还多次北上南下,寻求各路客商前来投资建设。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04年“西洽会”上,宁陕县与陕西省武毅山科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开发合同,使得装机6000千瓦、总投资5940万元的太山电站工程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该电站建成后不仅将结束宁陕无调蓄电站的历史,而且还将大大提高全县的供电能力和质量。
一亮百亮
小水电带来农村新气象
小水电的迅猛发展,成为宁陕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了该县财政增长的“活水源”。目前已建成运营的128座小水电站,每年直接创税达566万元。小水电除了直接把水变成了“钱”,还为该县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使得“工业短腿”得到了有效“治疗”。一大批矿产开发、冶炼、化工、药材等企业应运而生,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增收渠道,200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和私营企业人数达8600人,占全县总劳动人数的40%。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8400万元,比2000年增长11%,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
通过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不仅扩大了农村用电面,让农村的石磨成了古董、油灯成了文物,而且还降低了电价,增加了小水电代燃料户,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县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98.5%,人均和户均生活用电量分别增加154千瓦时和155千瓦时。14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9个乡镇开通了移动通信,通信靠“吼”的历史在当地基本结束,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等“大件”进入寻常百姓家,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出。全县小水电代燃料户达4928户,过上了“做饭没有烟,用手拉开关”的日子,占总户数的22%。同时,也巩固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使得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1%。
小水电成为城乡经济的发动机,令石磨成了古董,油灯成了文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舒坦日子
“现在我们做饭只要用手拉一下开关,电炊具就启动了,不用烧柴也不产生一点烟。”这是陕西省宁陕县60岁的徐密兰日前告诉笔者的话。据了解,截至目前,陕西省宁陕县已建小水电站131座,其中在建3座,总装机容量15070千瓦,年发电量4900万千瓦时,水电企业总收入为2915万元,年创税566万元,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活水源”。
世代渴盼
山村迎来希望曙光
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海苍郁,溪河纵横。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42.7万千瓦,可开发量6.3万千瓦,分别超过全国、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0倍和13倍。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守着满河“银水”白白流走,却一代代胼手胝足,在冥灭斑驳的松油灯下,吃着石磨子碾压出的粗糙粮食,艰苦劳作,贫困生活。46年前,长安河畔亮起了水电开发的第一缕曙光,关口电站的建成,使得宁陕县结束了无电的历史。从此,水电发展如星火燎原。1991年,宁陕县以全国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为契机,使得全县小水电站达到128处,总装机8670千瓦。1995年,宁陕县初级电气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达标,并荣获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先进集体称号。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实现,结束了全县75%的山区群众靠松枝、煤油照明的历史,不仅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燃烧起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希望曙光。
做活水文章
小水电成市场宠儿
尝到初级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甜头”的宁陕县委、县政府形成了“把发展小水电站作为本县的支柱产业”的共识。为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步伐,2001年,宁陕县再次跻身于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成立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提出了“以水发电,以电兴业,以业富民”的工作思路,同时将小水电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原则,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
为破解水电发展资金难题,该县创新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股份制形式兴办水电站;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县外客商投资办电;灵活经营机制,鼓励职工参股,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同时,为加快发展,该县简化办事程序,相关的职能部门成立了小水电站立项审批服务中心,公示办事内容,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并主动为小水电站业主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纠纷。投资办电站,做电站的股东,是许多宁陕人求之不得的事;为电站提供贷款,则是宁陕几家金融机构都乐意的。本县个体户投资装机250千瓦的凉水井电站、水电企业职工入股建设装机200千瓦的落钱岩电站等一批小水电项目,纷纷竣工投产。同时,县里还多次北上南下,寻求各路客商前来投资建设。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04年“西洽会”上,宁陕县与陕西省武毅山科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开发合同,使得装机6000千瓦、总投资5940万元的太山电站工程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该电站建成后不仅将结束宁陕无调蓄电站的历史,而且还将大大提高全县的供电能力和质量。
一亮百亮
小水电带来农村新气象
小水电的迅猛发展,成为宁陕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了该县财政增长的“活水源”。目前已建成运营的128座小水电站,每年直接创税达566万元。小水电除了直接把水变成了“钱”,还为该县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使得“工业短腿”得到了有效“治疗”。一大批矿产开发、冶炼、化工、药材等企业应运而生,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增收渠道,200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和私营企业人数达8600人,占全县总劳动人数的40%。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8400万元,比2000年增长11%,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
通过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不仅扩大了农村用电面,让农村的石磨成了古董、油灯成了文物,而且还降低了电价,增加了小水电代燃料户,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县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98.5%,人均和户均生活用电量分别增加154千瓦时和155千瓦时。14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9个乡镇开通了移动通信,通信靠“吼”的历史在当地基本结束,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等“大件”进入寻常百姓家,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出。全县小水电代燃料户达4928户,过上了“做饭没有烟,用手拉开关”的日子,占总户数的22%。同时,也巩固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使得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1%。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