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电力照亮发展之路
2008-09-18 13:31:08 来源:江门日报
A-
A+
电力18讯:
220千伏台山变电站的建成,使台山的供用电水平大大提高。 李华珍 摄
近几年,台山市民在生活中深切感受到,停电的次数越来越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台山拥有变电站20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6座;35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以上线路372.34千米;管辖10千伏线路2613.09公里,低压线路6778公里;配电变压器5300台,总容量81.5万千伏安,形成一个电压等级齐全、布局合理、供电可靠性高的供电网络。
电网发展篇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台山的电网建设,需要铭记的实在太多。
上世纪70年代,台山县电网开始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除偏僻山区外,农村照明用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0%,而城市电网方面,市区的10千伏线路由原来13.7千米增加至200多千米。经过10多年的努力,农村相继建成了一批乡镇变电站。
改革开放后,电力网络进一步发展,农田排灌、农户照明已普通用上了电。到上世纪80年代初,线路总长为1283.4千米,单台配电变压器容量大部分增至320千伏安以上,总配电变压器容量为171118千伏安。从此,台山市形成较大的供电网络(川山群岛除外),用电户普及到各乡村的农户。与此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台山供电局对台城市区电网作出合理调整,先后于1988年、1991年及1996年建成110千伏东区、北区及横湖变电站,1990年,110千伏东区变电站升压为220千伏台山变电站,进一步促进了台山市电网的完善,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工农业生产发展步伐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镇居民用电急剧增加。1999年4月,110千伏长塘站建成,大大缓解了台北片用电紧张的状况。1997至1999年间,为提高台山市区10千伏线路网络供电可靠性和质量,减少停电次数及停电范围,台山电力局先后将桥湖与仓下、桥湖与糖厂、台城与中区、南门线与城南等分别装上联络开关。同时,为美化城市环境及安全用电,分别于1995年、1996年、2000年将台城线、中区线、南门线的一段架空线路改为地埋电缆。
至2000年7月,以国家贷款形式,台山电力前后共投入7342.346万元,更换高能耗配电变压器,改造配变台区,改造农村配电线路和低压线路,提高了农村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供电生产篇
现代社会,稳定、可靠、无处不在的电力如同空气一样,让人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也只有像今年南方冰灾这样的切肤之痛,才让人真正感受到电力的重要。
上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台山供电范围小,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电网,生产设备不多,供电安全可靠性低,供电量增长缓慢。直至1975年,供电量才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大关,线损率高达14.79%。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台山电网及供电设备逐步扩大,台山供电局在电网内根据发供电设备的技术经济性能及用电负荷情况,先后于1978年、1987年、1989年设调度室、输电工区、安教股负责运行、检修、安全生产等工作,逐步提高发供电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2006年,江门台山供电局实行“两票”考核办法及二级部门安全员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坚持每月召开安全生产分析会,对各部门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分析存在问题,完善缺陷处理程序和报表上报程序。
2007年,台山供电局完成售电量150601.02万千瓦时,实现总供电量160305.55万千瓦时,全年线损率6.05%。2007年供电可靠率99.158%,同比提高0.61个百分点。
电力服务篇
许多中老年人也许还会在记忆里留存着这样的印象:家里要过什么红白喜事,提前两天就需到供电所“进贡”,请他们那几天别停电,惟恐一不留神得罪了“电老虎”可就难办了。
“电老虎”的称呼虽然威风,却是供电企业的耻辱。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台山供电局从员工思想上入手,以优质服务为切入点,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成功实现了从“电老虎”到“电保姆”的转变。
通过开通95598供电服务热线;供电局营业窗口结合自身实际,实行“一条龙”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按照服务一切围绕客户转,开展全程服务。同时,大力推行抢修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和上门服务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了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水平,得到用电单位和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
另外,通过宣传栏、公告栏等形式宣传服务内容和注意事项;及时将供、停电信息、用电高峰时期限电序位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公告等媒体向广大用户通告。近年来,台山电力“以服务对象为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开通客户服务评价热线,开展服务质量调查,规范服务行为。深化“‘一对一’重点客户服<
近几年,台山市民在生活中深切感受到,停电的次数越来越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台山拥有变电站20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6座;35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以上线路372.34千米;管辖10千伏线路2613.09公里,低压线路6778公里;配电变压器5300台,总容量81.5万千伏安,形成一个电压等级齐全、布局合理、供电可靠性高的供电网络。
电网发展篇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台山的电网建设,需要铭记的实在太多。
上世纪70年代,台山县电网开始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除偏僻山区外,农村照明用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0%,而城市电网方面,市区的10千伏线路由原来13.7千米增加至200多千米。经过10多年的努力,农村相继建成了一批乡镇变电站。
改革开放后,电力网络进一步发展,农田排灌、农户照明已普通用上了电。到上世纪80年代初,线路总长为1283.4千米,单台配电变压器容量大部分增至320千伏安以上,总配电变压器容量为171118千伏安。从此,台山市形成较大的供电网络(川山群岛除外),用电户普及到各乡村的农户。与此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台山供电局对台城市区电网作出合理调整,先后于1988年、1991年及1996年建成110千伏东区、北区及横湖变电站,1990年,110千伏东区变电站升压为220千伏台山变电站,进一步促进了台山市电网的完善,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工农业生产发展步伐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镇居民用电急剧增加。1999年4月,110千伏长塘站建成,大大缓解了台北片用电紧张的状况。1997至1999年间,为提高台山市区10千伏线路网络供电可靠性和质量,减少停电次数及停电范围,台山电力局先后将桥湖与仓下、桥湖与糖厂、台城与中区、南门线与城南等分别装上联络开关。同时,为美化城市环境及安全用电,分别于1995年、1996年、2000年将台城线、中区线、南门线的一段架空线路改为地埋电缆。
至2000年7月,以国家贷款形式,台山电力前后共投入7342.346万元,更换高能耗配电变压器,改造配变台区,改造农村配电线路和低压线路,提高了农村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供电生产篇
现代社会,稳定、可靠、无处不在的电力如同空气一样,让人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也只有像今年南方冰灾这样的切肤之痛,才让人真正感受到电力的重要。
上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台山供电范围小,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电网,生产设备不多,供电安全可靠性低,供电量增长缓慢。直至1975年,供电量才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大关,线损率高达14.79%。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台山电网及供电设备逐步扩大,台山供电局在电网内根据发供电设备的技术经济性能及用电负荷情况,先后于1978年、1987年、1989年设调度室、输电工区、安教股负责运行、检修、安全生产等工作,逐步提高发供电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2006年,江门台山供电局实行“两票”考核办法及二级部门安全员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坚持每月召开安全生产分析会,对各部门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分析存在问题,完善缺陷处理程序和报表上报程序。
2007年,台山供电局完成售电量150601.02万千瓦时,实现总供电量160305.55万千瓦时,全年线损率6.05%。2007年供电可靠率99.158%,同比提高0.61个百分点。
电力服务篇
许多中老年人也许还会在记忆里留存着这样的印象:家里要过什么红白喜事,提前两天就需到供电所“进贡”,请他们那几天别停电,惟恐一不留神得罪了“电老虎”可就难办了。
“电老虎”的称呼虽然威风,却是供电企业的耻辱。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台山供电局从员工思想上入手,以优质服务为切入点,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成功实现了从“电老虎”到“电保姆”的转变。
通过开通95598供电服务热线;供电局营业窗口结合自身实际,实行“一条龙”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按照服务一切围绕客户转,开展全程服务。同时,大力推行抢修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和上门服务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了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水平,得到用电单位和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
另外,通过宣传栏、公告栏等形式宣传服务内容和注意事项;及时将供、停电信息、用电高峰时期限电序位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公告等媒体向广大用户通告。近年来,台山电力“以服务对象为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开通客户服务评价热线,开展服务质量调查,规范服务行为。深化“‘一对一’重点客户服<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