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30年]安福:光明照亮幸福山川
2008-09-19 14:11:0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江西安福县供电公司 周小秋
安福,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赣中福地之美誉。每当夜幕降临,安福县县城武功山大道百余盏华灯齐放光芒,宛如流彩星河,广大山村“夜明珠”照亮了群山寂静的夜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电网建设经历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电源建设趋于合理,电力供应能力不断提高;电网更加坚强,乡村实现户户通电;供电服务更加优质……全县电力的这一系列巨变,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安福发展的历程。
从“电灯不如油灯亮”到“户户通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力是制约安福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企业为拉闸限电叫苦不迭,农民因为电价太高,而重新燃起了煤油灯。盼电苦,办电难,用电贵,折腾着老百姓的心。因电费每度高3元以上,而且时亮时停,“电灯不如油灯亮”的怨声载道,曾有村民们为此走了上访之路。2001年,安福供电公司抓住“两改一同价”这一契机,带领广大员工艰难起步,打响了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城乡电网改造攻坚战,全面实施了农网改造这一惠及万家"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经过三年的努力,公司共完成农网改造工程投资7400万元,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1218公里,新建35kv线路50公里,新建低压线路857.2公里,新建和改造35KV变电站10座,全县有十九个乡镇、三百个行政村6万余户用户完成了改造任务。,
“高山梁上栽电杆,山沟沟里架银线,农网改造者流大汗,为的是群众的喜欢。”这是安福县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首歌儿,朴实的话句表达了人民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喜悦心情。2003年的元月,县供电公司抓住“同网同价”机遇,严格执行电价政策,农村用户电价平均水平由1998年前的1.05元/千瓦时,降低到0.56元/千瓦时,下降了0.49元/千瓦时,降幅达47%,每年为农民减轻电费负担1000万元以上。
通过实施农网建设改造,实现了一户一表,并安装了铁表箱和漏电保护器,由供电局实行 “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了电力设备陈旧老化“卡脖子”和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全县广大农村电网搭起了坚强的骨架,一台一台变压器伫立在村寨,一条条电线在山水间飞越,一排排电杆排列整齐,银线连接千家万户。农村电网出现了可喜的“五高两低”现象,即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安全可靠性、农村用电普及率和供电量明显提高,电网损耗、农村电价明显降低,综合线损率由过去的25%左右,降到10%以内,供电可靠率达到98%,电压合格率达到97%。乡镇农民生活用电同县城实现同网同价,经过农网建设与改造,全县村村通电率达到100%,30多万农民受益。
山区农民有电用不上,有电用不起的情况得到根本改观,但在贫困的山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无电户们只能守着豆大的煤油灯,默默承受贫困生活的煎熬。2006年,一场消灭无电户的户户通电战役在我县打响。2006年4月,安福县供电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员工克服了时间短、任务重、施工环境恶劣等诸多困难,积极实施了全县农村“户户通电”工程,于当年12月8日圆满完成了“户户通电”工程任务,比计划时间提早了十个月。共完成投资788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130.106公里,配电台区105台,新建0.4千伏及以下线路202.326公里,使全县17个自然村2145户无电户彻底告别了无电历史,并对加快全县山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的作用。由于该项工作成效显著,该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和省政府授予“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7年以来,安福供电公司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按照“政府发动、乡村主动、电力推动、百姓互动”方针,在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电网的布局和结构进行优化,在技术进步、降低损耗、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上下功夫,讲究实效,全面铺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目前,全县拥有35千伏变电站9座,110kV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达到78.25MVA,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42.137km ,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06.75km , 10KV配电线路1240 km,10KV配电台区997台, 0.4KV配电线路2569.8km。
如今,电,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电脑、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等一些新兴家用电器也悄然进入百姓家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生活娱乐,电器当家。”农民过上了电气化的新生活。
服务:从“电霸王”到“电保姆”
许多中老年人也许还会在记忆里留存着这样的印象:家里要过什么红白喜事,提前两天就得到供电所“进贡”,说好话,请他们那几天别停电。
现如今,这样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那个电霸王时代已经彻底消<
安福,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赣中福地之美誉。每当夜幕降临,安福县县城武功山大道百余盏华灯齐放光芒,宛如流彩星河,广大山村“夜明珠”照亮了群山寂静的夜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电网建设经历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电源建设趋于合理,电力供应能力不断提高;电网更加坚强,乡村实现户户通电;供电服务更加优质……全县电力的这一系列巨变,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安福发展的历程。
从“电灯不如油灯亮”到“户户通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力是制约安福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企业为拉闸限电叫苦不迭,农民因为电价太高,而重新燃起了煤油灯。盼电苦,办电难,用电贵,折腾着老百姓的心。因电费每度高3元以上,而且时亮时停,“电灯不如油灯亮”的怨声载道,曾有村民们为此走了上访之路。2001年,安福供电公司抓住“两改一同价”这一契机,带领广大员工艰难起步,打响了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城乡电网改造攻坚战,全面实施了农网改造这一惠及万家"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经过三年的努力,公司共完成农网改造工程投资7400万元,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1218公里,新建35kv线路50公里,新建低压线路857.2公里,新建和改造35KV变电站10座,全县有十九个乡镇、三百个行政村6万余户用户完成了改造任务。,
“高山梁上栽电杆,山沟沟里架银线,农网改造者流大汗,为的是群众的喜欢。”这是安福县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首歌儿,朴实的话句表达了人民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喜悦心情。2003年的元月,县供电公司抓住“同网同价”机遇,严格执行电价政策,农村用户电价平均水平由1998年前的1.05元/千瓦时,降低到0.56元/千瓦时,下降了0.49元/千瓦时,降幅达47%,每年为农民减轻电费负担1000万元以上。
通过实施农网建设改造,实现了一户一表,并安装了铁表箱和漏电保护器,由供电局实行 “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了电力设备陈旧老化“卡脖子”和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全县广大农村电网搭起了坚强的骨架,一台一台变压器伫立在村寨,一条条电线在山水间飞越,一排排电杆排列整齐,银线连接千家万户。农村电网出现了可喜的“五高两低”现象,即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安全可靠性、农村用电普及率和供电量明显提高,电网损耗、农村电价明显降低,综合线损率由过去的25%左右,降到10%以内,供电可靠率达到98%,电压合格率达到97%。乡镇农民生活用电同县城实现同网同价,经过农网建设与改造,全县村村通电率达到100%,30多万农民受益。
山区农民有电用不上,有电用不起的情况得到根本改观,但在贫困的山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无电户们只能守着豆大的煤油灯,默默承受贫困生活的煎熬。2006年,一场消灭无电户的户户通电战役在我县打响。2006年4月,安福县供电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员工克服了时间短、任务重、施工环境恶劣等诸多困难,积极实施了全县农村“户户通电”工程,于当年12月8日圆满完成了“户户通电”工程任务,比计划时间提早了十个月。共完成投资788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130.106公里,配电台区105台,新建0.4千伏及以下线路202.326公里,使全县17个自然村2145户无电户彻底告别了无电历史,并对加快全县山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的作用。由于该项工作成效显著,该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和省政府授予“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7年以来,安福供电公司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按照“政府发动、乡村主动、电力推动、百姓互动”方针,在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电网的布局和结构进行优化,在技术进步、降低损耗、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上下功夫,讲究实效,全面铺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目前,全县拥有35千伏变电站9座,110kV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达到78.25MVA,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42.137km ,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06.75km , 10KV配电线路1240 km,10KV配电台区997台, 0.4KV配电线路2569.8km。
如今,电,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电脑、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等一些新兴家用电器也悄然进入百姓家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生活娱乐,电器当家。”农民过上了电气化的新生活。
服务:从“电霸王”到“电保姆”
许多中老年人也许还会在记忆里留存着这样的印象:家里要过什么红白喜事,提前两天就得到供电所“进贡”,说好话,请他们那几天别停电。
现如今,这样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那个电霸王时代已经彻底消<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