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勇士的贴心“保姆”----记浙江衢州电力局援丽抗灾后勤保障小组
2008-02-28 13:52:41 来源:浙江省电力公司
A-
A+
电力18讯: 拂晓,在抗灾勇士起床之前,他们正在准备花色多样的早餐;中午,在抗灾勇士奋战架线立塔一线时,他们正挑着沉重的担子艰难行走在送饭的崎岖山路上;深夜,在抗灾勇士进入梦乡时,他们正挑灯夜战,盘算着明日的菜肴。他们,就是衢州电力援丽抗灾后勤保障小组,在默默的当着抗灾勇士的贴心“保姆”。
“让一线的兄弟们吃好、睡好”
“这点苦不算什么,能让一线的兄弟们吃好、睡好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援丽抗灾后勤保障小组组长王军说。
是的,他这说,也是这么做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月初四,在突击队正式进驻抢修现场的前两天,王军只身奔赴丽水松阳摸底,提前准备后勤物资。由于抢修需要,队员们在翻山岭脚下下宅街村安营。这里离县城有近一个小时的山路,蔬菜等后勤补给极其匮乏。当丽水的同行问在这样的环境,后勤能不能跟上时,他当即拍板说:“有你们的全力协助和我们局抗灾后勤保障组的统筹安排,没问题!”
当天,他就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走家窜户,从村头走到村尾寻找可以驻扎的农户。为了能找到相对好的住宿,他来回奔了十几回,几乎问遍所有农户。最终,他将20位突击队员安排在一个新造楼房里,而他自己和小组成员只能挤住在狭小的泥房。
第二天一早,他就直奔松阳县城为队员们置办被褥。正月店铺关门加上人生地不熟悉,他象寻宝似的满大街找,直到中午才把所需的被褥、电热毯、脸盆等保暖生活用品采购齐全。
为了能让在山上冰雪中鏖战的队员们吃上一餐可口的热饭,后勤小组成员们可谓绞尽脑汁。从山脚爬到山顶要一个半小时,饭菜必须在十点半之前准备好,才能确保队员们准时吃上饭。为此,他们一边从食堂调来保温铁桶保证饭菜在冰天雪地中不会变冷,同时在早上一阵忙完后,七点半就奔往县城采购新鲜蔬菜、食品。
20份饭菜加上铁桶有七八十斤重,挑不上去怎么办?“请当地农户帮忙和我们一起送上去”小组成员们一起商量讨论。
“现在已经超过十点半了,快点!”刚刚采购回来的组长王军急了。他二话不说和当地农户阙师傅一起朝山顶走去。由于都是五六十度的陡峭山路,阙师傅也吃不消挑着担子连续上爬。“师傅,我们换着挑一下,这样快点!”已经51岁的王军接过担子。就这样,他们轮换着将饭菜在十二点前送到队员们手中。
在寒风呼啸的山顶,当王军把一份份热呼呼饭菜送到队员们手上时,原本有胃炎的他自己却是空着肚子。等待队员们吃好有剩时,他才匆匆扒上几口。下山,他一个人回到房间偷偷吃点胃药又继续开始打点晚饭。
“成立抗灾抢险临时炊事班”
“来,过来尝尝我烧的西红柿炒蛋地道不!”后勤小组中的多面手,共产党员吴辉站在柴灶边招呼着队员:“现在,我这个临时炊事班大厨的手艺不错吧!”
原来,在抢修的第一天晚饭上,细心的小组成员们发现一餐下来,菜却没怎么少掉。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莫非是农户烧的菜不合口味?这样怎么能保持抢修体力!”王军、吴辉和郑晓华三人一起商量着。当晚,他们就去征求突击队员们意见,了解喜欢吃哪些菜。根据队员们的反馈,他们决定:“明天我们自己烧衢州菜,成立抗灾抢险临时炊事班!”
这给原本已经承受不小压力的他们添上了新担子。王军、郑晓华因队员们第二天的菜谱没理好,急的在半夜里起床完善、增添。第二天送饭下山后,他们犹如接力棒一样,没有半点的休息便投入到准备晚饭的紧张工作中去。洗菜、切菜、烧火……他们样样自己动手。在队员们收工时,香辣牛排煲、罗卜丝带鱼、青椒肉片、爆炒鱿鱼丝等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已经摆上餐桌。看着队员们大口大口的吃着自己烧的菜,他们紧张的心终于舒坦开来了。
“我们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在为队员们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同时,小组成员们却在克服着自己难以想象的困难。
共产党员吴辉在冰雪灾害来袭时,就主动请缨,向衢州局党委写下请战书,要求参加一线抗冰抢险。在出发的前两天,他的牙齿疼痛,刚刚到医院打过麻药,医生要求他一个礼拜后到医院检查。然而,一到抢修现场他早已把医生的话抛到脑后。他到山上和队员们一起凿冰开路,手上留下大大的血泡;他强忍牙痛,每天只能吞下一些菜汤拌拌的米饭,却为后勤忙上忙下;他在队员们都已进入梦乡的深夜,将每天的抢修实况整理记录,并利用进城买菜的机会向单位发回一篇篇一线报道。
后勤小组安全员郑晓华因水土不服,连续几天肠胃不适,家中又传来母亲生病住院的消息。领导极力要求他回衢休整,但他却仍坚持在一线,直到抢修结束。
当大家谈起他们的困难时,小组成员都笑笑说:“比起山上的突击队员,我们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真的很辛苦,我对他们的服务非常满意!”或许突击队队长徐剑飞的话更能说明着他们的一切。(汪烈红)
“让一线的兄弟们吃好、睡好”
“这点苦不算什么,能让一线的兄弟们吃好、睡好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援丽抗灾后勤保障小组组长王军说。
是的,他这说,也是这么做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月初四,在突击队正式进驻抢修现场的前两天,王军只身奔赴丽水松阳摸底,提前准备后勤物资。由于抢修需要,队员们在翻山岭脚下下宅街村安营。这里离县城有近一个小时的山路,蔬菜等后勤补给极其匮乏。当丽水的同行问在这样的环境,后勤能不能跟上时,他当即拍板说:“有你们的全力协助和我们局抗灾后勤保障组的统筹安排,没问题!”
当天,他就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走家窜户,从村头走到村尾寻找可以驻扎的农户。为了能找到相对好的住宿,他来回奔了十几回,几乎问遍所有农户。最终,他将20位突击队员安排在一个新造楼房里,而他自己和小组成员只能挤住在狭小的泥房。
第二天一早,他就直奔松阳县城为队员们置办被褥。正月店铺关门加上人生地不熟悉,他象寻宝似的满大街找,直到中午才把所需的被褥、电热毯、脸盆等保暖生活用品采购齐全。
为了能让在山上冰雪中鏖战的队员们吃上一餐可口的热饭,后勤小组成员们可谓绞尽脑汁。从山脚爬到山顶要一个半小时,饭菜必须在十点半之前准备好,才能确保队员们准时吃上饭。为此,他们一边从食堂调来保温铁桶保证饭菜在冰天雪地中不会变冷,同时在早上一阵忙完后,七点半就奔往县城采购新鲜蔬菜、食品。
20份饭菜加上铁桶有七八十斤重,挑不上去怎么办?“请当地农户帮忙和我们一起送上去”小组成员们一起商量讨论。
“现在已经超过十点半了,快点!”刚刚采购回来的组长王军急了。他二话不说和当地农户阙师傅一起朝山顶走去。由于都是五六十度的陡峭山路,阙师傅也吃不消挑着担子连续上爬。“师傅,我们换着挑一下,这样快点!”已经51岁的王军接过担子。就这样,他们轮换着将饭菜在十二点前送到队员们手中。
在寒风呼啸的山顶,当王军把一份份热呼呼饭菜送到队员们手上时,原本有胃炎的他自己却是空着肚子。等待队员们吃好有剩时,他才匆匆扒上几口。下山,他一个人回到房间偷偷吃点胃药又继续开始打点晚饭。
“成立抗灾抢险临时炊事班”
“来,过来尝尝我烧的西红柿炒蛋地道不!”后勤小组中的多面手,共产党员吴辉站在柴灶边招呼着队员:“现在,我这个临时炊事班大厨的手艺不错吧!”
原来,在抢修的第一天晚饭上,细心的小组成员们发现一餐下来,菜却没怎么少掉。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莫非是农户烧的菜不合口味?这样怎么能保持抢修体力!”王军、吴辉和郑晓华三人一起商量着。当晚,他们就去征求突击队员们意见,了解喜欢吃哪些菜。根据队员们的反馈,他们决定:“明天我们自己烧衢州菜,成立抗灾抢险临时炊事班!”
这给原本已经承受不小压力的他们添上了新担子。王军、郑晓华因队员们第二天的菜谱没理好,急的在半夜里起床完善、增添。第二天送饭下山后,他们犹如接力棒一样,没有半点的休息便投入到准备晚饭的紧张工作中去。洗菜、切菜、烧火……他们样样自己动手。在队员们收工时,香辣牛排煲、罗卜丝带鱼、青椒肉片、爆炒鱿鱼丝等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已经摆上餐桌。看着队员们大口大口的吃着自己烧的菜,他们紧张的心终于舒坦开来了。
“我们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在为队员们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同时,小组成员们却在克服着自己难以想象的困难。
共产党员吴辉在冰雪灾害来袭时,就主动请缨,向衢州局党委写下请战书,要求参加一线抗冰抢险。在出发的前两天,他的牙齿疼痛,刚刚到医院打过麻药,医生要求他一个礼拜后到医院检查。然而,一到抢修现场他早已把医生的话抛到脑后。他到山上和队员们一起凿冰开路,手上留下大大的血泡;他强忍牙痛,每天只能吞下一些菜汤拌拌的米饭,却为后勤忙上忙下;他在队员们都已进入梦乡的深夜,将每天的抢修实况整理记录,并利用进城买菜的机会向单位发回一篇篇一线报道。
后勤小组安全员郑晓华因水土不服,连续几天肠胃不适,家中又传来母亲生病住院的消息。领导极力要求他回衢休整,但他却仍坚持在一线,直到抢修结束。
当大家谈起他们的困难时,小组成员都笑笑说:“比起山上的突击队员,我们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真的很辛苦,我对他们的服务非常满意!”或许突击队队长徐剑飞的话更能说明着他们的一切。(汪烈红)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