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拂“茶”更绿――巴中电业局茶坝供电所优质服务巡礼
2008-01-31 14:02:25 来源:
A-
A+
电力18讯: 2007年末的一天,大雪纷飞,我们一行人乘座电力“95598”优质服务抢修车从四川巴中城出发,来到地处巴州城西南方约70公里的茶坝供电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一幅崭新的对联;“同网同价,万民欢腾赞盛世:随叫随到,优质服务乃天职”,使人耳目一新。寻着这幅新颖而含义深刻的对联,我们开始了一天的采访。
街道居民话服务
我们首先询问了几户当地居民,在实行了同网同价后,对供电服务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一个居民讲述了他几年前的经历:“有一年大年三十,我们在家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到精彩的小品,全家人笑得前俯后仰时,突然断了电。那时通讯又不发达,由于看春节晚会的心切,只得摸黑小跑去找电工。一路上不顾脚下因建筑施工撒落的砖头碎石绊得鼻青脸肿,最终以“电工回农村与家人团聚”扫兴而归。那时在人们的印象中供电部门是‘惹不起、又不能得罪’的人,所以就只好忍了。现在确实大不一样了,供电所24小时有人值班,居民客户遇到用电故障,一个电话,最多10多分钟就可到现场,且高速优质地做好服务。”
进入茶坝片区调查之前我们就了解到,优质服务、农电协管这两项工作在茶坝片区率先实施,而对它最初的了解更多的是资料、数字和老百姓的赞叹。当我们走近茶坝片区的用电客户,才了解到在优质服务、农电协管的背后,有着茶坝供电所员工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和艰辛,又有着多少客户的欣慰和欢笑。
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分期进行的“优质服务、农电协管”全部完成。技改400伏线路12千米,220伏线路25千米,新增(更换)配电变压器14台,村社农户通电率为100%。
位于该所辖区内的观音井乡灵山村党支部书记夏传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村民用电每千瓦时大约为1元钱,全村6个农业社、296户人家、1105人,月用电4500千瓦时左右,支付电费4500元。实行同网同价后,全村以2007年1月―11月计,用电7000千瓦时。每千瓦时 0.4724元计,全村实支出电费3306.80元,现在每月用电量比原来增长55.6%,反而费用减少26.52%,增长的用电量主要用于村民发展豆腐加工、打米磨面等小加工业及家用电器,收入日益上升,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位叫黄伟的乡村教师阐述得更为直白:茶坝是距市区最远、也是最贫困的区域之一,贫穷使人们失去了对财富的知觉;落后让他们丧失了对现代生活的渴望。一部分人靠外出打工才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不曾想过,除了太阳、月亮和珍贵的煤油,还会有一种更明亮、更温暖的叫做“电”的东西,更不曾想到,“电”这个特殊商品,会在短短几年中这么低价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同网同价”成了老百姓的福祉,成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便民利民有真情
“群众想的盼的、就是我们该干的”。这句朴实的话语已成为茶坝供电所所长刘兆煜的口头禅。去年7月,茶坝大地旱魔肆虐,田野禾稻枯焦,茶坝镇尖峰村200余户村民更是心急如焚,他们苦心经营的350余亩水稻因久旱无雨而枯黄,因未安装抽水设备又无法抽水,眼见自己的心血和希望要成为泡影,村民们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兆煜得知此情况后,急忙带领员工赶赴现场办公,当即拍板:副所长冯金亮带队无偿架线施工。供电员工头顶炎炎烈日,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酷暑,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临时供电线路540米和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的安装架设工程。当汩汩清泉流入了干裂的秧田,350余亩秧苗饱饮了久违的甘露,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老大爷紧紧握住供电员工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感谢供电所救了我的‘ 救命粮’啊!”
“辛苦是不值得多写的”
茶坝供电所管辖6个乡镇、71个村、385个农业社,用电户 22018户。在和乡镇农电所的员工交流时,得知他们最怕两种天气,“雨”和“风”。因为山路多,交通工具除了摩托车就是两条腿。 随行的刘兆煜告诉我们,每一个员工的腿上几乎都有被摩托车排气管烫伤的痕迹,因为一进乡村,路太烂,车轮打滑,一偏、一倒,腿马上就烫伤了。下雨天很多员工是冒雨抄表的。我们问道:“ 反正农民用电量极低,天气太恶劣时,为什么不两三个月抄一次表呢?”刘兆煜正色说:“这是绝对不行的,首先不能给农民一种感觉,电费是可以不按时交的;其次,线路必须定期巡视,一旦有问题好及时维护。现在农民心里‘电是商品’的意识非常强,哪怕把家里下蛋的鸡卖了也决不拖欠电费 。”
中午我们在供电所机关食堂围着圆桌吃饭,席间,出于职业习惯,总是“引诱”他们说一说他们的酸甜苦辣,而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说:没什么苦和辣的呀,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应该做的。刘兆煜有一句话让我们肃然起敬:“你们千万别写我们如何辛<
街道居民话服务
我们首先询问了几户当地居民,在实行了同网同价后,对供电服务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一个居民讲述了他几年前的经历:“有一年大年三十,我们在家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到精彩的小品,全家人笑得前俯后仰时,突然断了电。那时通讯又不发达,由于看春节晚会的心切,只得摸黑小跑去找电工。一路上不顾脚下因建筑施工撒落的砖头碎石绊得鼻青脸肿,最终以“电工回农村与家人团聚”扫兴而归。那时在人们的印象中供电部门是‘惹不起、又不能得罪’的人,所以就只好忍了。现在确实大不一样了,供电所24小时有人值班,居民客户遇到用电故障,一个电话,最多10多分钟就可到现场,且高速优质地做好服务。”
进入茶坝片区调查之前我们就了解到,优质服务、农电协管这两项工作在茶坝片区率先实施,而对它最初的了解更多的是资料、数字和老百姓的赞叹。当我们走近茶坝片区的用电客户,才了解到在优质服务、农电协管的背后,有着茶坝供电所员工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和艰辛,又有着多少客户的欣慰和欢笑。
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分期进行的“优质服务、农电协管”全部完成。技改400伏线路12千米,220伏线路25千米,新增(更换)配电变压器14台,村社农户通电率为100%。
位于该所辖区内的观音井乡灵山村党支部书记夏传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村民用电每千瓦时大约为1元钱,全村6个农业社、296户人家、1105人,月用电4500千瓦时左右,支付电费4500元。实行同网同价后,全村以2007年1月―11月计,用电7000千瓦时。每千瓦时 0.4724元计,全村实支出电费3306.80元,现在每月用电量比原来增长55.6%,反而费用减少26.52%,增长的用电量主要用于村民发展豆腐加工、打米磨面等小加工业及家用电器,收入日益上升,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位叫黄伟的乡村教师阐述得更为直白:茶坝是距市区最远、也是最贫困的区域之一,贫穷使人们失去了对财富的知觉;落后让他们丧失了对现代生活的渴望。一部分人靠外出打工才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不曾想过,除了太阳、月亮和珍贵的煤油,还会有一种更明亮、更温暖的叫做“电”的东西,更不曾想到,“电”这个特殊商品,会在短短几年中这么低价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同网同价”成了老百姓的福祉,成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便民利民有真情
“群众想的盼的、就是我们该干的”。这句朴实的话语已成为茶坝供电所所长刘兆煜的口头禅。去年7月,茶坝大地旱魔肆虐,田野禾稻枯焦,茶坝镇尖峰村200余户村民更是心急如焚,他们苦心经营的350余亩水稻因久旱无雨而枯黄,因未安装抽水设备又无法抽水,眼见自己的心血和希望要成为泡影,村民们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兆煜得知此情况后,急忙带领员工赶赴现场办公,当即拍板:副所长冯金亮带队无偿架线施工。供电员工头顶炎炎烈日,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酷暑,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临时供电线路540米和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的安装架设工程。当汩汩清泉流入了干裂的秧田,350余亩秧苗饱饮了久违的甘露,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老大爷紧紧握住供电员工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感谢供电所救了我的‘ 救命粮’啊!”
“辛苦是不值得多写的”
茶坝供电所管辖6个乡镇、71个村、385个农业社,用电户 22018户。在和乡镇农电所的员工交流时,得知他们最怕两种天气,“雨”和“风”。因为山路多,交通工具除了摩托车就是两条腿。 随行的刘兆煜告诉我们,每一个员工的腿上几乎都有被摩托车排气管烫伤的痕迹,因为一进乡村,路太烂,车轮打滑,一偏、一倒,腿马上就烫伤了。下雨天很多员工是冒雨抄表的。我们问道:“ 反正农民用电量极低,天气太恶劣时,为什么不两三个月抄一次表呢?”刘兆煜正色说:“这是绝对不行的,首先不能给农民一种感觉,电费是可以不按时交的;其次,线路必须定期巡视,一旦有问题好及时维护。现在农民心里‘电是商品’的意识非常强,哪怕把家里下蛋的鸡卖了也决不拖欠电费 。”
中午我们在供电所机关食堂围着圆桌吃饭,席间,出于职业习惯,总是“引诱”他们说一说他们的酸甜苦辣,而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说:没什么苦和辣的呀,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应该做的。刘兆煜有一句话让我们肃然起敬:“你们千万别写我们如何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