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徽在抗冰一线闪光――漳浦供电公司红旗抢修队党员模范二三事
2008-02-20 10:38:1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福建省漳浦供电有限公司 陈江峰
2月19日,漳浦供电红旗抢修队17名党员在左胸前别上一枚光彩夺目的党徽,身边的队员和群众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截止19日,抢修队已经连续奋战10天,正是在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下,全体抢修人员识大局、顾大体,顶风雨、冒严寒,讲安全、抓进度,仅用两天半的时间就修复了桐杩10千伏线路,深受灾区群众赞誉。现在,他们依然起早贪黑,紧锣密鼓地抢修桐芦10千伏线路。
冒险入冰山的排头兵
在建宁有一个地处闽赣交界的自然村叫珠坊村,距离县城近30公里,村里仅有33户。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在此次冰雪灾害中,村里通往外面的道路被封冻,长达8千米的10千伏线路倒杆断线十之八九,停电时间近1个月。虽然全村的月用电量仅几百度,但停电将使村民的电热设备不能使用,村民们在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一想到此,刚到抗冰抢险一线的漳浦公司总经理黄艺峰立即主动请求抢修该线路,为详细了解线路受损实际情况,18日清晨,他带领技术人员冒着蒙蒙细雨走路进山察看线路。由于珠坊村位于崇山峻岭之间,气温极低,村民的屋顶和上山的道路依然被冰雪覆盖,走路经常打滑,他依然亲自走到电杆前,仔细检查电杆是否有裂缝,对确实无法攀爬察看的线路,多次比较后最终确定线路更改方案。当看到村民因没电不能碾压稻谷而即将断粮时,更坚定了他一定要把线路尽快抢修送电的信念。为此,他立即组织第三批的抢修人员26名迅速赶来增援,以早日修复送电。
嗷嗷直叫的领头雁
刚到抢修队的队员都说“最怕”的是公司副总经理沈其陆,作为公司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他和其他的班子领导一样主动报名参加抢险,并作为第一批的带队领导首先开赴抢险第一线。一到驻地,他急忙召集全体队员进行任务分工,从技术、现场施工、车辆保障到后勤保障等一一作了详细分配,落实责任到人。并要求全体队员尊重当地群众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做到不扰民。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食堂用早餐,每天晚上,他及时组织召开会议,讨论解决当天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在每天早上抢修队出发前,他总是要召开班前会,再三强调安全生产,交待作业危险点,并详细检查抢修队伍的安全工具是否带齐,工作票办理情况,队伍出发后,他又亲自深入施工现场指挥、检查。由于忙碌奔波,他多年的隐疾心律不齐复发,但他服了点药后仍然继续坚持在抗冰一线。
年近花甲的勤务员
在建宁,要说冷的话,莫过于每天清晨。然而,在每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你总能看到一个头带“猫帽”忙碌不停的背影,他就是漳浦公司近年花甲的老党员王松元。由于老王已经59岁,再过不了几个月即可退休,考虑到年纪大,虽多次主动报名参加抗冰抢险,公司领导仍不忍心让他参加抢修。但他仍坚持要参加,并说:“我不能上前线,但我在后方帮忙总可以吧”。就这样,他成了抢修队的勤务员。每天,他忙着洗菜、切菜、做饭,到工地送餐,一有空余时间,立即着手准备第二天要采购的物资,逐间整理抢修人员的床铺,为抢修人员送去所需的日常用品。当看到抢修队员吃完饭后,他总是要问,“吃饱了没有,今天的菜怎么样”?不少抢修队员都说,这里比家里的饭菜要好多了,这样吃,大家会长胖的,回去连家属都认不出来了。
2月19日,漳浦供电红旗抢修队17名党员在左胸前别上一枚光彩夺目的党徽,身边的队员和群众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截止19日,抢修队已经连续奋战10天,正是在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下,全体抢修人员识大局、顾大体,顶风雨、冒严寒,讲安全、抓进度,仅用两天半的时间就修复了桐杩10千伏线路,深受灾区群众赞誉。现在,他们依然起早贪黑,紧锣密鼓地抢修桐芦10千伏线路。
冒险入冰山的排头兵
在建宁有一个地处闽赣交界的自然村叫珠坊村,距离县城近30公里,村里仅有33户。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在此次冰雪灾害中,村里通往外面的道路被封冻,长达8千米的10千伏线路倒杆断线十之八九,停电时间近1个月。虽然全村的月用电量仅几百度,但停电将使村民的电热设备不能使用,村民们在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一想到此,刚到抗冰抢险一线的漳浦公司总经理黄艺峰立即主动请求抢修该线路,为详细了解线路受损实际情况,18日清晨,他带领技术人员冒着蒙蒙细雨走路进山察看线路。由于珠坊村位于崇山峻岭之间,气温极低,村民的屋顶和上山的道路依然被冰雪覆盖,走路经常打滑,他依然亲自走到电杆前,仔细检查电杆是否有裂缝,对确实无法攀爬察看的线路,多次比较后最终确定线路更改方案。当看到村民因没电不能碾压稻谷而即将断粮时,更坚定了他一定要把线路尽快抢修送电的信念。为此,他立即组织第三批的抢修人员26名迅速赶来增援,以早日修复送电。
嗷嗷直叫的领头雁
刚到抢修队的队员都说“最怕”的是公司副总经理沈其陆,作为公司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他和其他的班子领导一样主动报名参加抢险,并作为第一批的带队领导首先开赴抢险第一线。一到驻地,他急忙召集全体队员进行任务分工,从技术、现场施工、车辆保障到后勤保障等一一作了详细分配,落实责任到人。并要求全体队员尊重当地群众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做到不扰民。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食堂用早餐,每天晚上,他及时组织召开会议,讨论解决当天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在每天早上抢修队出发前,他总是要召开班前会,再三强调安全生产,交待作业危险点,并详细检查抢修队伍的安全工具是否带齐,工作票办理情况,队伍出发后,他又亲自深入施工现场指挥、检查。由于忙碌奔波,他多年的隐疾心律不齐复发,但他服了点药后仍然继续坚持在抗冰一线。
年近花甲的勤务员
在建宁,要说冷的话,莫过于每天清晨。然而,在每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你总能看到一个头带“猫帽”忙碌不停的背影,他就是漳浦公司近年花甲的老党员王松元。由于老王已经59岁,再过不了几个月即可退休,考虑到年纪大,虽多次主动报名参加抗冰抢险,公司领导仍不忍心让他参加抢修。但他仍坚持要参加,并说:“我不能上前线,但我在后方帮忙总可以吧”。就这样,他成了抢修队的勤务员。每天,他忙着洗菜、切菜、做饭,到工地送餐,一有空余时间,立即着手准备第二天要采购的物资,逐间整理抢修人员的床铺,为抢修人员送去所需的日常用品。当看到抢修队员吃完饭后,他总是要问,“吃饱了没有,今天的菜怎么样”?不少抢修队员都说,这里比家里的饭菜要好多了,这样吃,大家会长胖的,回去连家属都认不出来了。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