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上党旗猎猎红――记福建清流供电局党员突击队
2008-02-26 14:25:1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本网讯 1月26日,正当老百姓欢欢喜喜准备过年时,一场50年一遇的冰灾,悄然降临到福建三明西北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许多输电线路不堪重负,引起断线、断杆,造成三明西北部地区电网大面积停电,许多老百姓只能就着烛光吃年夜饭、看不上春晚。灾情,牵动着清流供电局党员突击队的每一位成员的心弦。
他们在第一时间出发
灾情就是命令。1月28日下午14:00准,清流供电局15名突击队,一身戎装整齐地排列在局大楼前。这批勇士们都是由局里的精兵强将组建而成,今天,他们在第一时间里,积极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准备前往重灾区建宁县,支援他们抗冰救灾。动身前,局长庄学明给他们做动员,交待勇士们要在确保安全和做好防寒防冻措施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抢修任务。勇士们异口同声地说:“坚决保证安全,不畏艰难险阻,保证完成任务。”两部满载抢修物资和人员的抢修车辆,在同事们充满信任的眼光中迅速出发,插在车身上的鲜红党旗,迎风猎猎作响。
他们战斗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28日下午5时许,通过近3小时的舟车劳顿,突击队风尘仆仆赶到了建宁。在指挥部里,清流供电局安全总监也是突击队长俞建明,主动向指挥部请缨:“请把我们派到最艰苦的地方作战。”第二天一早,当绝大多数人们还在暧被窝的时候,这支队伍已从建宁县城关抵达最边远的乡镇――客坊乡。
这里生活条件很艰苦。说这里条件最艰苦,一点也不为过。在这边远的乡镇里,想找一个能容纳下十五、六人的好住所,绝非易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住所,却是屋顶漏水、窗户破损的瓦房,仅几平米的一间房,硬是挤下四、五人。半夜里,刺骨的寒风从窗外灌入房中,有的同志被冻醒;床位处于漏水位置下的抢修负责人黄建军,一个晚上就把床铺移了三、四个位置,实在不行了只好支起雨伞睡觉。别说晚上睡觉开电热毯,在全乡断电这些日子里,就算想喝上一口热水也得大费周章。
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放眼望去,苍穹大地已被覆冰雕塑成为一个水晶世界,地面上断杆残线,一片狼藉。一阵阵寒风迎面割来,相互碰撞的冰棱咔咔作响。面对冰灾带来的这块硬骨头,突击队员毫无惧色,立即投入到抢修战斗中。砍开布满冰棱的路障,肩扛手提的把抢修物资输送到山顶;敲击掉冰决,慢慢爬上杆顶;沿着坚冰放线……
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难不倒他们,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
老同志思想上不退休
突击队员里年纪最大的是安全监督员黄诗灿,今年刚满60岁,再过几个月,他就要光荣退休了。按说,像这样再过几个月就要退休了的老同志,如果不愿意来这个地方受苦,大家也不会说什么,可他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说,虽然我快退休了,但我的思想永远不会退休,能在退休前与同事们共同作战在这片红土地上,将是一生中最难忘而又光荣的事。28号那天,他毅然决定要到建宁支援抗冰救灾。从上冰山那日起,他与同事们同吃、同住、同过年、同劳动、同欢乐,他也在那里度过了只有一碗蛋面的简单而又难忘的60岁生日。队友们都说他是一位不摆老资格、关心同志的好长辈。在建宁的这些日子里,他既是安全监督员又是一名战斗员,还是一位好保姆。当山路被阻不能通车时,他总是抢着下车查看,拿着柴刀当起开路先锋;当队友们从冰山上下来时,他又忙着为大家端茶送热水。同事们都说,有这样一位老师傅相伴,我们感觉浑身带劲,再大的困难在我们的眼中都是渺小的。
清障、除隐患不留余力
冰灾肆虐不止,1月31日,刚抢修好的10千伏主干线,又在连日来的覆冰摧残下,陷入瘫痪。直径八、九厘米的坚冰,把10千伏高压导线裹得严严实实,不堪重负的导线断了、电杆倒了一大片。破坏容易建设难,几日来的辛劳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突击队员的心在泣血,恨不得把这个不断滋事的老天爷抓下来揍一揍。这时,队长俞建明告诉大家,坚冰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如果强行抢修,有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当务之急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把覆冰障碍和安全隐患清除掉。气温持续走低,最低时达零下5-6度,雨衣上的小水珠不一会儿就凝结成冰,湿湿的棉手套脱下后,也很快定型成“铁手套”。但突击队员的热情不减,他们一边通知村民们这两天尽量少出门,行走时要远离随时可能倒下的电杆,一边冒着冻雨加大力度清除障碍和安全隐患。为了节约时间,他们的午餐基本都在工作现场解决,简单地填饱肚子后,又马上投入到战斗中。许多村民看到党旗飘扬战地上突击队员的情形,不禁说道:“这些镜头除了在电视上看到外,亲眼所见的还时生平第一次。”惊叹之余,自发组织村民参与到清障、除隐患队伍中。在这些纯朴的村民大力支持下,突击队员起早贪黑的忙上跑下,很快就将断裂的电杆安全地整平在地,并把断下的导线盘扎起来。
洗澡胜过年
2月3日,当炮仗声声催春意时,清流供电局支援建宁抗冰抢修突击队,刚刚从建宁县最边远的客坊
他们在第一时间出发
灾情就是命令。1月28日下午14:00准,清流供电局15名突击队,一身戎装整齐地排列在局大楼前。这批勇士们都是由局里的精兵强将组建而成,今天,他们在第一时间里,积极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准备前往重灾区建宁县,支援他们抗冰救灾。动身前,局长庄学明给他们做动员,交待勇士们要在确保安全和做好防寒防冻措施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抢修任务。勇士们异口同声地说:“坚决保证安全,不畏艰难险阻,保证完成任务。”两部满载抢修物资和人员的抢修车辆,在同事们充满信任的眼光中迅速出发,插在车身上的鲜红党旗,迎风猎猎作响。
他们战斗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28日下午5时许,通过近3小时的舟车劳顿,突击队风尘仆仆赶到了建宁。在指挥部里,清流供电局安全总监也是突击队长俞建明,主动向指挥部请缨:“请把我们派到最艰苦的地方作战。”第二天一早,当绝大多数人们还在暧被窝的时候,这支队伍已从建宁县城关抵达最边远的乡镇――客坊乡。
这里生活条件很艰苦。说这里条件最艰苦,一点也不为过。在这边远的乡镇里,想找一个能容纳下十五、六人的好住所,绝非易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住所,却是屋顶漏水、窗户破损的瓦房,仅几平米的一间房,硬是挤下四、五人。半夜里,刺骨的寒风从窗外灌入房中,有的同志被冻醒;床位处于漏水位置下的抢修负责人黄建军,一个晚上就把床铺移了三、四个位置,实在不行了只好支起雨伞睡觉。别说晚上睡觉开电热毯,在全乡断电这些日子里,就算想喝上一口热水也得大费周章。
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放眼望去,苍穹大地已被覆冰雕塑成为一个水晶世界,地面上断杆残线,一片狼藉。一阵阵寒风迎面割来,相互碰撞的冰棱咔咔作响。面对冰灾带来的这块硬骨头,突击队员毫无惧色,立即投入到抢修战斗中。砍开布满冰棱的路障,肩扛手提的把抢修物资输送到山顶;敲击掉冰决,慢慢爬上杆顶;沿着坚冰放线……
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难不倒他们,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
老同志思想上不退休
突击队员里年纪最大的是安全监督员黄诗灿,今年刚满60岁,再过几个月,他就要光荣退休了。按说,像这样再过几个月就要退休了的老同志,如果不愿意来这个地方受苦,大家也不会说什么,可他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说,虽然我快退休了,但我的思想永远不会退休,能在退休前与同事们共同作战在这片红土地上,将是一生中最难忘而又光荣的事。28号那天,他毅然决定要到建宁支援抗冰救灾。从上冰山那日起,他与同事们同吃、同住、同过年、同劳动、同欢乐,他也在那里度过了只有一碗蛋面的简单而又难忘的60岁生日。队友们都说他是一位不摆老资格、关心同志的好长辈。在建宁的这些日子里,他既是安全监督员又是一名战斗员,还是一位好保姆。当山路被阻不能通车时,他总是抢着下车查看,拿着柴刀当起开路先锋;当队友们从冰山上下来时,他又忙着为大家端茶送热水。同事们都说,有这样一位老师傅相伴,我们感觉浑身带劲,再大的困难在我们的眼中都是渺小的。
清障、除隐患不留余力
冰灾肆虐不止,1月31日,刚抢修好的10千伏主干线,又在连日来的覆冰摧残下,陷入瘫痪。直径八、九厘米的坚冰,把10千伏高压导线裹得严严实实,不堪重负的导线断了、电杆倒了一大片。破坏容易建设难,几日来的辛劳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突击队员的心在泣血,恨不得把这个不断滋事的老天爷抓下来揍一揍。这时,队长俞建明告诉大家,坚冰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如果强行抢修,有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当务之急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把覆冰障碍和安全隐患清除掉。气温持续走低,最低时达零下5-6度,雨衣上的小水珠不一会儿就凝结成冰,湿湿的棉手套脱下后,也很快定型成“铁手套”。但突击队员的热情不减,他们一边通知村民们这两天尽量少出门,行走时要远离随时可能倒下的电杆,一边冒着冻雨加大力度清除障碍和安全隐患。为了节约时间,他们的午餐基本都在工作现场解决,简单地填饱肚子后,又马上投入到战斗中。许多村民看到党旗飘扬战地上突击队员的情形,不禁说道:“这些镜头除了在电视上看到外,亲眼所见的还时生平第一次。”惊叹之余,自发组织村民参与到清障、除隐患队伍中。在这些纯朴的村民大力支持下,突击队员起早贪黑的忙上跑下,很快就将断裂的电杆安全地整平在地,并把断下的导线盘扎起来。
洗澡胜过年
2月3日,当炮仗声声催春意时,清流供电局支援建宁抗冰抢修突击队,刚刚从建宁县最边远的客坊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