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执行力----记乳山市电业总公司创建和谐企业
2008-01-10 09:35:4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8月30日,全国促进建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表彰暨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山东省作为“创建活动”先进省份,向全国介绍山东的成功经验。令人振奋的是,乳山市电业总公司作为山东省首届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系列举措,成为“山东经验”的重要支撑。
从三县供电公司各项评比永远的排行“老三”,到威海市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乳山市电业总公司从内质到形象都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公司总经理于信友认为,是思想转变让乳山电业真正实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而他们,赢就赢在高度凝聚的执行力。
1.8万个问询电话催生思想大转变
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乳山全社会用电量一直无法超越兄弟县(市)。所以,长期以来,乳山市电业总公司的干部职工态度始终很消极,不管系统内组织什么评比,他们总是心甘情愿做三县供电公司的排行“老三”。2003年11月,乳山市电业总公司进行班子调整,于信友走马上任总经理。面对售电量少、职工多、三产无拳头产品等困难和压力,上任伊始,新班子就感觉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也做好了积极改变自我形象的准备。然而,新班子成立后接连发生的三件事,还是深深地刺痛了于信友的内心:
2003年年底,乳山电业不断有职工向公司要说法:在职职工要求缴纳拖欠的住房公积金,离退休人员要求发放职工住房补贴,内退人员要求提高多年未动的待遇……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职工们忧心忡忡,为企业,更是为自己的将来。
2004年,威海供电系统举办农电技术比武,乳山市电业总公司有关科室给自己确立的目标仍然是“保三争二”。可怕的不是存在差距,而是明知差距却依然无动于衷。
2004年大年三十,乳山家家户户都在忙年。就在这一天,由于线路接地,诸往、崖子两镇全部停电。停电可以抢修,而其间发生的一系列现象却耐人寻味:工作人员上午10点查到故障,下午2点采取好安全措施后,抢修人员下午4点才赶到故障现场;出发前,物资公司找不到仓库的钥匙;出发后,运输公司的运输车半路上抛锚;在赶到的5人当中,仅有一人能登杆操作;按规定,登杆操作时必须在工作地点两端挂接地线,做安全保护,而实际只带了1组接地线,第二故障点,第三故障点根本没挂接地线。抢修过程中,电力生产、组织、管理等部门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由于抢修时间延误,客户中心接到的问询电话高达1.8万个。这场延续了近14个小时的抢修,集中暴露了乳山电业的诸多问题:企业在线路设计施工上存在缺陷;职工工作拖沓,作风散漫,困难面前相互推委;团结协作、拼搏意识淡薄……
新班子在触痛中总结出经验:乳山市电业总公司问题之症结,在于管理缺乏尺度,干部职工安于落后现状;在于没有“政令畅通”的执行力,企业规章制度形同摆设。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现代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稳定向上、积极进取的内部环境,更需要用企业的灵魂――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精神追求来维系既有的稳定。因此,凝聚干部职工的思想、形成企业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迫在眉睫。乳山市电业总公司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两大途径铸就全新团队
要改造一座变电站容易,要改变一名员工的思想认识则非常难。这个过程需要创新,比如说借用成熟的市场培训模式。3年来,乳山电业总公司探索出一条干部员工实现思想跳跃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总公司与青岛橄榄树培训机构合作,从2004年11月开始,先后举办了7期“精英团队集训营”活动。目的是更新观念,增强危机意识,统一员工思想;打造团队精神,消除工作障碍;培养沟通能力,增强责任心,加强执行力。针对干部员工思想现状,培训中设计了一系列严格的室外体能训练课目。每一课目都讲求集体合作,只要有一名队员达不到标准要求,全组都要受到“牵连”,重新再来,组长则要接受严厉惩罚。每一训练课目结束后,培训师都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强化全体员工的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培训结束后,总公司组织参训员工结合实际工作写体会、做交流,把集训精神融入工作当中,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发生了质的变化,死气沉沉、百病缠身的团队变得生机勃勃。电力安装公司员工肖向波在体会中说,“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是我在此次集训中的第一个收获。联想到以前工作中的种种散漫作风和习气,至今思之仍感后怕和汗颜。“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是我的第二个收获。如果我们总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都能自觉地为企业的兴盛而奋斗,任何艰难险阻都会一一克服。经过集训,肖向波刻苦钻研、奋发有为,一举成为威海市的“金牌职工”。7期“精英团队集训营”活动过后,乳山市电业总公司涌现出了一批“肖向波”,他们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积极影响着身边的同事。现在无论举行什么比赛,该公司的职工要么不参加,要参加就一定要拿回好名次。
从三县供电公司各项评比永远的排行“老三”,到威海市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乳山市电业总公司从内质到形象都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公司总经理于信友认为,是思想转变让乳山电业真正实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而他们,赢就赢在高度凝聚的执行力。
1.8万个问询电话催生思想大转变
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乳山全社会用电量一直无法超越兄弟县(市)。所以,长期以来,乳山市电业总公司的干部职工态度始终很消极,不管系统内组织什么评比,他们总是心甘情愿做三县供电公司的排行“老三”。2003年11月,乳山市电业总公司进行班子调整,于信友走马上任总经理。面对售电量少、职工多、三产无拳头产品等困难和压力,上任伊始,新班子就感觉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也做好了积极改变自我形象的准备。然而,新班子成立后接连发生的三件事,还是深深地刺痛了于信友的内心:
2003年年底,乳山电业不断有职工向公司要说法:在职职工要求缴纳拖欠的住房公积金,离退休人员要求发放职工住房补贴,内退人员要求提高多年未动的待遇……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职工们忧心忡忡,为企业,更是为自己的将来。
2004年,威海供电系统举办农电技术比武,乳山市电业总公司有关科室给自己确立的目标仍然是“保三争二”。可怕的不是存在差距,而是明知差距却依然无动于衷。
2004年大年三十,乳山家家户户都在忙年。就在这一天,由于线路接地,诸往、崖子两镇全部停电。停电可以抢修,而其间发生的一系列现象却耐人寻味:工作人员上午10点查到故障,下午2点采取好安全措施后,抢修人员下午4点才赶到故障现场;出发前,物资公司找不到仓库的钥匙;出发后,运输公司的运输车半路上抛锚;在赶到的5人当中,仅有一人能登杆操作;按规定,登杆操作时必须在工作地点两端挂接地线,做安全保护,而实际只带了1组接地线,第二故障点,第三故障点根本没挂接地线。抢修过程中,电力生产、组织、管理等部门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由于抢修时间延误,客户中心接到的问询电话高达1.8万个。这场延续了近14个小时的抢修,集中暴露了乳山电业的诸多问题:企业在线路设计施工上存在缺陷;职工工作拖沓,作风散漫,困难面前相互推委;团结协作、拼搏意识淡薄……
新班子在触痛中总结出经验:乳山市电业总公司问题之症结,在于管理缺乏尺度,干部职工安于落后现状;在于没有“政令畅通”的执行力,企业规章制度形同摆设。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现代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稳定向上、积极进取的内部环境,更需要用企业的灵魂――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精神追求来维系既有的稳定。因此,凝聚干部职工的思想、形成企业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迫在眉睫。乳山市电业总公司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两大途径铸就全新团队
要改造一座变电站容易,要改变一名员工的思想认识则非常难。这个过程需要创新,比如说借用成熟的市场培训模式。3年来,乳山电业总公司探索出一条干部员工实现思想跳跃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总公司与青岛橄榄树培训机构合作,从2004年11月开始,先后举办了7期“精英团队集训营”活动。目的是更新观念,增强危机意识,统一员工思想;打造团队精神,消除工作障碍;培养沟通能力,增强责任心,加强执行力。针对干部员工思想现状,培训中设计了一系列严格的室外体能训练课目。每一课目都讲求集体合作,只要有一名队员达不到标准要求,全组都要受到“牵连”,重新再来,组长则要接受严厉惩罚。每一训练课目结束后,培训师都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强化全体员工的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培训结束后,总公司组织参训员工结合实际工作写体会、做交流,把集训精神融入工作当中,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发生了质的变化,死气沉沉、百病缠身的团队变得生机勃勃。电力安装公司员工肖向波在体会中说,“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是我在此次集训中的第一个收获。联想到以前工作中的种种散漫作风和习气,至今思之仍感后怕和汗颜。“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是我的第二个收获。如果我们总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都能自觉地为企业的兴盛而奋斗,任何艰难险阻都会一一克服。经过集训,肖向波刻苦钻研、奋发有为,一举成为威海市的“金牌职工”。7期“精英团队集训营”活动过后,乳山市电业总公司涌现出了一批“肖向波”,他们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积极影响着身边的同事。现在无论举行什么比赛,该公司的职工要么不参加,要参加就一定要拿回好名次。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