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银川和谐社会 真情点亮万家灯火银川供电公司电网发展纪实
2007-11-07 17:01:3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近年来,银川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力打造西北地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供电局担负着建设、运营和发展银川电网的重任。该局切实服务于银川市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和工作大局,坚持发展电网与创新供电服务环境相结合,以确保电网安全、为客户提供可靠电力和优质服务为己任,秉承“首府供电、追求卓越、服务银川”的企业理念,为加快大银川建设步伐提供了可靠的电能和优质的服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网建设蓝图再绘 塞上湖城跨越发展
近年来,为打造“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银川市政府对小街巷进行美化改造。工程建设中,担当地区能源保障重任的银川电网与城市发展同步,实施了97项主干道路电缆入地工程,以及62条小街巷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城市配网电缆入地率达到74%,银川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比重增加11.13%。
电缆入地工程结束之时,古老与现代的银川完成了一次华美转身。人们眼前,看到的是城市绚烂的天空―――夜晚的灯火,分外明亮美丽。
这是银川供电局多年来倾力打造坚强电网的结果。
“十五”末期,银川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硕果盈枝的新景象。银川供电局紧紧抓住城市大规模建设与改造的大好时机,科学规划、超前建设,区域明确、供电可靠、容量充足的分区输配电网架不断巩固,先后投资16.39亿元建成33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23座,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大部分实现双电源供电,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基本实现环网供电。现在,银川电网供电通道通畅,供电可靠率2006年达99.87%;供电容量充足,供电能力是城市实际用电量的3倍,能够满足城市未来经济建设较长时间的用电需求。
银川电网成为全国中等以上城市最坚强的电网之一,赢得了投资者和用电客户的信任与青睐。银川市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9.3∶40.6∶50.1变为2006年的6.3∶46.7∶47,已发展成为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为支柱,结构较合理,带动整体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新产业格局。过去在西北地区不具优势的新型工商业和加工业也开始转向银川投资。2006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35.29亿元,比2002年增长90%。
告别远古煤油灯 小小村庄迎光明
银川以西,贺兰山下,上世纪90年代,一批批移民陆续从西吉县迁移至此,逐渐形成“西马营移民开发区”。
这里当初没有电,大伙儿只能用煤油灯照明,加工粮食要用毛驴运到15公里之外的闽宁镇。有电的生活,成了移民们新的期盼。
2005年4月6日,银川供电局所属农牧场供电所驻扎“西马营”。十几个人加班加点地忙活,5月10日,工程竣工,移民们家里的电灯,亮了。
2006年春节,移民们闹社火时编了个顺口溜:“农网改造好,家家都安表,电费省一半,人人都夸赞。”移民高怀金拿出一盏积满厚厚油灰的煤油灯:“我这个物证最有说服力!”
“十五”期间,银川地区累积投资5.98亿元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实现户户通电,“一户一表”,农电管理实现“三公开”、“四到户”和“五统一”,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2006年7月14日,随着灵武市白土岗乡海子井村通电合闸,银川市“户户通电”工程在宁夏率先宣告竣工,农户通电率达到100%。
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离不开电力发展。农网改造、“户户通电”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为农民奔小康、为银川农业产业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全局绷紧安全弦 力保电网“不短路”
在电力生产建设中,安全始终是永恒的主题。
2006年6月,银川供电局生产例会上,该局局长、书记对自己在作业现场安全帽带扣系不规范做了自我批评,指示安监部做严肃处罚,通报全局以身示戒。
领导班子以身示范,严抓安全管理,全局干部职工也时刻紧绷着“安全”这根弦。他们将安全孕育于每个工作细节当中,认真落实防止电网重大事故的“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并投入大量资金解决输电线路鸟害,线路通道不畅,标示与警示牌不全等隐患。同时加强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这些
银川供电局担负着建设、运营和发展银川电网的重任。该局切实服务于银川市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和工作大局,坚持发展电网与创新供电服务环境相结合,以确保电网安全、为客户提供可靠电力和优质服务为己任,秉承“首府供电、追求卓越、服务银川”的企业理念,为加快大银川建设步伐提供了可靠的电能和优质的服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网建设蓝图再绘 塞上湖城跨越发展
近年来,为打造“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银川市政府对小街巷进行美化改造。工程建设中,担当地区能源保障重任的银川电网与城市发展同步,实施了97项主干道路电缆入地工程,以及62条小街巷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城市配网电缆入地率达到74%,银川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比重增加11.13%。
电缆入地工程结束之时,古老与现代的银川完成了一次华美转身。人们眼前,看到的是城市绚烂的天空―――夜晚的灯火,分外明亮美丽。
这是银川供电局多年来倾力打造坚强电网的结果。
“十五”末期,银川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硕果盈枝的新景象。银川供电局紧紧抓住城市大规模建设与改造的大好时机,科学规划、超前建设,区域明确、供电可靠、容量充足的分区输配电网架不断巩固,先后投资16.39亿元建成33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23座,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大部分实现双电源供电,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基本实现环网供电。现在,银川电网供电通道通畅,供电可靠率2006年达99.87%;供电容量充足,供电能力是城市实际用电量的3倍,能够满足城市未来经济建设较长时间的用电需求。
银川电网成为全国中等以上城市最坚强的电网之一,赢得了投资者和用电客户的信任与青睐。银川市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9.3∶40.6∶50.1变为2006年的6.3∶46.7∶47,已发展成为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为支柱,结构较合理,带动整体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新产业格局。过去在西北地区不具优势的新型工商业和加工业也开始转向银川投资。2006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35.29亿元,比2002年增长90%。
告别远古煤油灯 小小村庄迎光明
银川以西,贺兰山下,上世纪90年代,一批批移民陆续从西吉县迁移至此,逐渐形成“西马营移民开发区”。
这里当初没有电,大伙儿只能用煤油灯照明,加工粮食要用毛驴运到15公里之外的闽宁镇。有电的生活,成了移民们新的期盼。
2005年4月6日,银川供电局所属农牧场供电所驻扎“西马营”。十几个人加班加点地忙活,5月10日,工程竣工,移民们家里的电灯,亮了。
2006年春节,移民们闹社火时编了个顺口溜:“农网改造好,家家都安表,电费省一半,人人都夸赞。”移民高怀金拿出一盏积满厚厚油灰的煤油灯:“我这个物证最有说服力!”
“十五”期间,银川地区累积投资5.98亿元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实现户户通电,“一户一表”,农电管理实现“三公开”、“四到户”和“五统一”,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2006年7月14日,随着灵武市白土岗乡海子井村通电合闸,银川市“户户通电”工程在宁夏率先宣告竣工,农户通电率达到100%。
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离不开电力发展。农网改造、“户户通电”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为农民奔小康、为银川农业产业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全局绷紧安全弦 力保电网“不短路”
在电力生产建设中,安全始终是永恒的主题。
2006年6月,银川供电局生产例会上,该局局长、书记对自己在作业现场安全帽带扣系不规范做了自我批评,指示安监部做严肃处罚,通报全局以身示戒。
领导班子以身示范,严抓安全管理,全局干部职工也时刻紧绷着“安全”这根弦。他们将安全孕育于每个工作细节当中,认真落实防止电网重大事故的“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并投入大量资金解决输电线路鸟害,线路通道不畅,标示与警示牌不全等隐患。同时加强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这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