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2688户村民早日用上电记红河州元阳县无电人口工程建设
2007-12-05 10:41:1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我们希望早日通电,早日点上电灯,看上电视。”这是记者在元阳县逢春岭乡骂尖村委会苗族大寨采访时,该村委会副主任苏文明说的一句话。
今年初,为解决更多的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服务新农村建设,云南电网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向社会公开的“十项服务承诺”中,明确提出了解决4.4万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并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州市供电部门。红河州担负着8261户无电人口工程的建设任务,这些无电人口主要集中在元阳、绿春、红河、金平、屏边等7个县。据了解,为了确保年内全部工程完工,全州各地工程队正在加紧施工,目前已解决了4783户村民的用电问题。
元阳县是红河州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全县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山区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逢春岭乡骂尖村委会副主任苏文明告诉记者,这一带主要居住着苗族群众,由于
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气候比较冷,生产力低下,农民主要靠种植水稻、木薯、山木等为生,产量仅能维持生计,人均收入不足200元。解放50多年来,由于身居较偏僻的山区,至今村民都未能用上电。
元阳供电有限公司副经理钱自学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元阳县2688户村民年内实现通电任务,县里专门成立了村村通电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政府和企业互相配合,全力做好无电村的通电工程。本次通电工程共投入资金860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64千米,400伏线路38千米,工程涉及全县10乡,70个自然村。工程完成后,全县将实现村村通电。
在去逢春岭乡骂尖村委会苗族大寨采访的路上,钱副经理告诉记者,未通电的70个自然村2688户村民主要是世居在各山区的哈尼、彝、苗、瑶、沙、乌等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较低,解放以来从未用上过电,生活极其艰苦。通电以后,将进一步改善这些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一路上,汽车在凸凹不平的土路上颠簸,距离县城不到80公里的山区将近花了3个半小时。钱副经理说,11月上旬,由于下雨,这一条路到处塌方,路上全是淤泥和坑坑,汽车无法通过,元阳供电公司在乡政府的协助下,出资添平了路上的大坑坑,才使拉电杆的车按时将设备送到施工现场,确保了施工进度。
谈到施工难点时,钱副经理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路不通,水泥电杆运输不能一次到位,需要二次运输,平均每棵水泥电杆需要外加300元的人工搬运费,成本相当高。他们在逢春岭乡灰竹林村施工时,公路离村子大约有两公里,由于是上坡,需要步行3小时才能到村口,在搬运该村的24棵电杆时,光人工搬运费就花了7.5万元。
“为了在年内让2688户村民用上电,过上有电的日子,我们再辛苦一点是应该的。”几个月一直没有休息天的钱副经理笑着对记者说。据了解,元阳县的无电人口工程自8月开工以来,公司上下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到各工地巡查督办,加快工程进展速度。由于分管无电人口工程建设,钱副经理和同事们每天都要电话了解各个施工队的工程进展情况,三天两头到各地施工队查看工程施工质量,协调政府,帮助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
在施工现场,骂尖村委会苗族大寨的苗族群众正在协助施工人员搬运水泥电杆,记者立即按下了快门,留住了历史精彩的瞬间。采访结束时,钱副经理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最后的一个月内,剩余的1548户村民通电有望在12月26、27日完工,到时欢迎你再来采访。在回程的路上,透过夜幕,笔者一直思考,在钱副经理和他的同事们的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一份工作压力,一份责任,而更多的是承载了南网人为了万家灯火,传递南网情深的一份情怀。
今年初,为解决更多的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服务新农村建设,云南电网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向社会公开的“十项服务承诺”中,明确提出了解决4.4万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并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州市供电部门。红河州担负着8261户无电人口工程的建设任务,这些无电人口主要集中在元阳、绿春、红河、金平、屏边等7个县。据了解,为了确保年内全部工程完工,全州各地工程队正在加紧施工,目前已解决了4783户村民的用电问题。
元阳县是红河州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全县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山区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逢春岭乡骂尖村委会副主任苏文明告诉记者,这一带主要居住着苗族群众,由于
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气候比较冷,生产力低下,农民主要靠种植水稻、木薯、山木等为生,产量仅能维持生计,人均收入不足200元。解放50多年来,由于身居较偏僻的山区,至今村民都未能用上电。
元阳供电有限公司副经理钱自学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元阳县2688户村民年内实现通电任务,县里专门成立了村村通电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政府和企业互相配合,全力做好无电村的通电工程。本次通电工程共投入资金860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64千米,400伏线路38千米,工程涉及全县10乡,70个自然村。工程完成后,全县将实现村村通电。
在去逢春岭乡骂尖村委会苗族大寨采访的路上,钱副经理告诉记者,未通电的70个自然村2688户村民主要是世居在各山区的哈尼、彝、苗、瑶、沙、乌等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较低,解放以来从未用上过电,生活极其艰苦。通电以后,将进一步改善这些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一路上,汽车在凸凹不平的土路上颠簸,距离县城不到80公里的山区将近花了3个半小时。钱副经理说,11月上旬,由于下雨,这一条路到处塌方,路上全是淤泥和坑坑,汽车无法通过,元阳供电公司在乡政府的协助下,出资添平了路上的大坑坑,才使拉电杆的车按时将设备送到施工现场,确保了施工进度。
谈到施工难点时,钱副经理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路不通,水泥电杆运输不能一次到位,需要二次运输,平均每棵水泥电杆需要外加300元的人工搬运费,成本相当高。他们在逢春岭乡灰竹林村施工时,公路离村子大约有两公里,由于是上坡,需要步行3小时才能到村口,在搬运该村的24棵电杆时,光人工搬运费就花了7.5万元。
“为了在年内让2688户村民用上电,过上有电的日子,我们再辛苦一点是应该的。”几个月一直没有休息天的钱副经理笑着对记者说。据了解,元阳县的无电人口工程自8月开工以来,公司上下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到各工地巡查督办,加快工程进展速度。由于分管无电人口工程建设,钱副经理和同事们每天都要电话了解各个施工队的工程进展情况,三天两头到各地施工队查看工程施工质量,协调政府,帮助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
在施工现场,骂尖村委会苗族大寨的苗族群众正在协助施工人员搬运水泥电杆,记者立即按下了快门,留住了历史精彩的瞬间。采访结束时,钱副经理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最后的一个月内,剩余的1548户村民通电有望在12月26、27日完工,到时欢迎你再来采访。在回程的路上,透过夜幕,笔者一直思考,在钱副经理和他的同事们的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一份工作压力,一份责任,而更多的是承载了南网人为了万家灯火,传递南网情深的一份情怀。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