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引领新生活――宜阳县“户户通电”工程回访侧记
2007-09-17 14:00:5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河南省宜阳县电业局 王朝良
宜阳县地处豫西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去年5月份以来,该县供电职工不辱使命,共架设10千伏线路119公里、400伏线路194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 64台容量3420KVA。今年7月13日,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县133个自然村2107个无电户的通电任务。
9月16日,在金秋收获季节,我们来到先后被国家电网公司和河南电力公司授予“‘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宜阳县电业局,对该县“无电户”通电情况进行回访,所到之处,亲身感受到电力已悄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小山村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点燃“夜明珠”
“没通电前,一到天黑,俺就发愁。点蜡烛或煤油灯照明儿,(光线)暗不说,还怕风!尤其是连阴雨天气,取灯儿(火柴)受潮,点灯照明,生火做饭,连划几根都不会着,你说俺心里烦不烦?!”
在石陵乡曹坪村,今年67岁的村民张霞,向我述说着通电前后的感受。
“这样的光景儿,俺过了大半辈子,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用上电。今年7月,电工帮俺把电线架到家,安上电灯泡,俺家就有了‘夜明珠’,这玩意儿真好,用着方便,还不怕刮风!上个月,俺家卖了一炕烟叶,也买了一台电视机,彩色的。不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美!哎,差点忘了,俺村曹树杰还开了个电磨房,大伙儿再不用翻山越岭到山外碾米磨面啦!”
“户户通电”工程为无电户点燃“夜明珠”,带来新希望,彻底改变了他们祖祖辈辈点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的生活!
照亮“致富路”
“户户通电政策好,照亮了大伙儿的致富路。前些年,俺这儿没通电,炕烟完全凭感觉,结果炕出的烟叶不是挂灰就是偏色,咋也卖不上好价钱!大家是干瞪眼没办法。”
在盐镇乡贺沟村,村民刘黑娃正从炕房内往外取已烘烤好的烟叶,望着眼前的“黄金叶”,他那黝黑的笑脸上,洋溢出丰收的喜悦:“如今村里通了电,我们也采用电子控制新技术炕烟,只需轻轻一合电闸,通风、排湿、温度都是微电脑自动控制,烤出的烟叶颜色正、质量好,收入比过去高多啦!”
像刘黑娃一样,通电之后,村民们依靠电力脱贫致富,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种植、养殖、加工业一齐上。有的购买了粉碎机、磨面机、榨油机,加工粮食和油料;有的搞秸杆青贮,养牛养猪;还有的农户开办了豆腐作坊,把产品卖到山外,让自家责任田收获的黄豆成倍增值。
引来“金风凰”
白杨镇东庄移民新村30户人家,原来散居在大山深处的廖沟、三里坡、香潭沟等5个自然村里,均为无电户。为了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政府部门出资统一规划建设了移民新村,对他们实施整体搬迁。今年4月底,在移民新村投入使用前,供电职工提前立杆架线、户户送电。
在村长张万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张喜顺家,他正在布置新房,屋子里彩电、吊扇、饮水机,样样齐全。提起如今的好日子,他深有感触地说:“俺原先住在山里时,找对象特别难,媒人好不容易给介绍一个,可对方到家里一看,电也不通,立马‘吹灯’。”
搬迁到新村后,村民们不仅实现了“户户通电”,而且居住条件今非昔比,出行更加方便。有了这一切,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据介绍,搬迁至今,已有5个年龄在二十七、八岁的男青年找到了意中人,“十一”前后,就有2对新人要结婚。
架起“连心桥”
樊村乡庙坡自然村,是河南省“户户通电”工程试点村之一,去年6月底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
谈起通电一年来的新变化,村民组长马军老汉仍陶醉在幸福和喜悦之中:“村里通电了,我们也有电视看了,每逢周末或假期,孩子们就带着孙子孙女回来住几天,全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和和美美,俺老俩口儿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感到孤单啦!”
说到过去,马老汉情不自禁地抹眼泪:“不瞒你们说,因为前些年山上路不好,又没电,俺的5个儿子先后下山给别人家当了养子和上门女婿。孩子们也经常回来看我们,可孙子孙女们待不到天黑就哭闹着要走,怎么劝也不肯在这里住,说要回家看动画片。”
“现在好了。”马军老汉点燃一支烟,转悲为喜:“党的政策好,种田免税,户户通电,俺老百姓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呀!”
宜阳县地处豫西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去年5月份以来,该县供电职工不辱使命,共架设10千伏线路119公里、400伏线路194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 64台容量3420KVA。今年7月13日,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县133个自然村2107个无电户的通电任务。
9月16日,在金秋收获季节,我们来到先后被国家电网公司和河南电力公司授予“‘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宜阳县电业局,对该县“无电户”通电情况进行回访,所到之处,亲身感受到电力已悄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小山村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点燃“夜明珠”
“没通电前,一到天黑,俺就发愁。点蜡烛或煤油灯照明儿,(光线)暗不说,还怕风!尤其是连阴雨天气,取灯儿(火柴)受潮,点灯照明,生火做饭,连划几根都不会着,你说俺心里烦不烦?!”
在石陵乡曹坪村,今年67岁的村民张霞,向我述说着通电前后的感受。
“这样的光景儿,俺过了大半辈子,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用上电。今年7月,电工帮俺把电线架到家,安上电灯泡,俺家就有了‘夜明珠’,这玩意儿真好,用着方便,还不怕刮风!上个月,俺家卖了一炕烟叶,也买了一台电视机,彩色的。不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美!哎,差点忘了,俺村曹树杰还开了个电磨房,大伙儿再不用翻山越岭到山外碾米磨面啦!”
“户户通电”工程为无电户点燃“夜明珠”,带来新希望,彻底改变了他们祖祖辈辈点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的生活!
照亮“致富路”
“户户通电政策好,照亮了大伙儿的致富路。前些年,俺这儿没通电,炕烟完全凭感觉,结果炕出的烟叶不是挂灰就是偏色,咋也卖不上好价钱!大家是干瞪眼没办法。”
在盐镇乡贺沟村,村民刘黑娃正从炕房内往外取已烘烤好的烟叶,望着眼前的“黄金叶”,他那黝黑的笑脸上,洋溢出丰收的喜悦:“如今村里通了电,我们也采用电子控制新技术炕烟,只需轻轻一合电闸,通风、排湿、温度都是微电脑自动控制,烤出的烟叶颜色正、质量好,收入比过去高多啦!”
像刘黑娃一样,通电之后,村民们依靠电力脱贫致富,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种植、养殖、加工业一齐上。有的购买了粉碎机、磨面机、榨油机,加工粮食和油料;有的搞秸杆青贮,养牛养猪;还有的农户开办了豆腐作坊,把产品卖到山外,让自家责任田收获的黄豆成倍增值。
引来“金风凰”
白杨镇东庄移民新村30户人家,原来散居在大山深处的廖沟、三里坡、香潭沟等5个自然村里,均为无电户。为了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政府部门出资统一规划建设了移民新村,对他们实施整体搬迁。今年4月底,在移民新村投入使用前,供电职工提前立杆架线、户户送电。
在村长张万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张喜顺家,他正在布置新房,屋子里彩电、吊扇、饮水机,样样齐全。提起如今的好日子,他深有感触地说:“俺原先住在山里时,找对象特别难,媒人好不容易给介绍一个,可对方到家里一看,电也不通,立马‘吹灯’。”
搬迁到新村后,村民们不仅实现了“户户通电”,而且居住条件今非昔比,出行更加方便。有了这一切,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据介绍,搬迁至今,已有5个年龄在二十七、八岁的男青年找到了意中人,“十一”前后,就有2对新人要结婚。
架起“连心桥”
樊村乡庙坡自然村,是河南省“户户通电”工程试点村之一,去年6月底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
谈起通电一年来的新变化,村民组长马军老汉仍陶醉在幸福和喜悦之中:“村里通电了,我们也有电视看了,每逢周末或假期,孩子们就带着孙子孙女回来住几天,全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和和美美,俺老俩口儿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感到孤单啦!”
说到过去,马老汉情不自禁地抹眼泪:“不瞒你们说,因为前些年山上路不好,又没电,俺的5个儿子先后下山给别人家当了养子和上门女婿。孩子们也经常回来看我们,可孙子孙女们待不到天黑就哭闹着要走,怎么劝也不肯在这里住,说要回家看动画片。”
“现在好了。”马军老汉点燃一支烟,转悲为喜:“党的政策好,种田免税,户户通电,俺老百姓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呀!”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