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奏曲――写在山西省电力公司“户户通电”工程竣工一周年之际
2007-09-17 16:36:36 来源:山西省电力公司
A-
A+
电力18讯: 曾经因为没有电,大山深处的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曾经因为没有电,大山深处的村民的收入来源只能靠种地。
曾经因为没有电,这里的人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着单调的生活,日子周而复始,从未曾改变。
当2006年10月22日,电作为一项基础产业,被山西省电力公司的职工通向深山的无电户时,汩汩电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不再沉默于往日的生活,想要走出大山、改变现状的想法越来越显得迫切。
生活变得更便捷
享受在现代科技文明之中的人们早已淡忘了电的存在。然而,当十几年、几十年没有用过电的被称为山西“户户通电”工程第一村的娘子神乡三家庄村的村民听说村里要通电时,说什么也不相信。
三家庄村地处静乐县东北部,是典型山区村,虽然距县城只有14公里,但被几条沟、河及山梁阻隔,交通极不方便,全村42户180口人,只能年复一年在山坡上耕种,靠天吃饭。
当2006年5月17日,山西省“户户通电”工程在这个小山村正式启动,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电力公司的职工不仅给他们通了电,还在通电的当天给村里放了一场电影时,这里的村民才像做梦一样相信了眼前的一切。通电后一年时间里,三家庄村25户用上了电吹风机,23户买了电视机、电炒锅,生活就在这不经意间变得方便了许多。
36岁的宋建花,从去年开始才过上了有电的日子。电带给她最大的改变是做饭变得轻松了。“以前做饭,一边要拉着风箱,一边还要顾着锅里的饭。自从家里有了电,花钱买了电吹风机,做饭拉风箱就由手动变电动了”。电已经开始在慢慢改变着她们多年的生活方式。
电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不仅仅如此。山阴县岱岳乡新大滩村的78岁的杨盛栓和他的老伴从2006年开始,更是深深感受到了电给他们晚年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幸福。
新大滩村是个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设的移民新村,不仅家家有电,而且村里的主干道上也通了路灯。自从杨盛栓和他的老伴住到新房后,在外打工的孩子给他们买了电灯、电磁灶、电冰箱、彩电等电器,为的是让二老能够尽情地享受现代化家庭的晚年生活。
如今,老俩口已不再种地,但前后院种了一些花草和自己爱吃的蔬菜,平日可以直接合上电匣浇水。没事时老两口就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到这把年纪才用上电,但觉得自己这辈子挺幸福,值了!”杨盛栓高兴地说,现在生活很方便了,孩子在外地也能安心工作了。
增收变得不再只靠天
通电了,有人在感受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有人则在筹划着自己更远的未来。
超市面积不大,但货品一应俱全,代招玲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现在生意还不错,客流量还行,缺货时有人会上门送货,有时丈夫也会骑摩托车去外面补货”。对于未来,代招玲只想和老公把商店开好,以后有了资金再扩大规模,再看有没有什么更挣钱的。
办超市只是代招玲追求未来生活的第一步。在全县范围内,由于电力辐射面的不断扩大,山阴县现在的工业用电大量增加。县里不但有了电石厂,还有41座煤矿等工矿企业。县里用电量从2003年的5000万度增加到现在的6亿9千万度电;财政收入也从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2亿元。
山阴县常务副县长杨时育介绍说,电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户户通电”工程,山阴受益很大。有电了,环境好了,大家才愿意来这里办企业;有电了,村民的思想转变了,增收的渠道就多了;有电了,我们的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更足了。
“我养鱼已八年,投资20万元,在前些年,电是从对面河那边拉过来的,电压不稳,没有增养器,鱼不好养。”通电了,临汾市古县贾村的养鱼专业户王明记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养鱼致富梦:“自从 ‘户户通电’完工后,我这边有了高质量的电能,水能抽上来。目前,已有2个垂钓池,7个高密度池,设立餐厅、小卖部,为钓鱼爱好者提供服务。以后计划再投资30万元,开展‘冬钓’活动,增加配套设施,建设观赏池,增加鱼的种类,为全市钓鱼爱好者提供场所。这不,昨天毛收入五百多,争取年收入达10万元。”
经济发展阔步向前
在农村,四里八乡的村民记得最牢的就是电工和医生,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作为地方一级父母官,五台县副县长孙子清更看重的是全县的全局发展,因此他对“户户通电”工程的意义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孙子清说,现在到处都在搞新农村建设,然而新农村是什么样的呢?在他看来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想让村民真正致富化,必须电业化。新农村建设需要经济作支撑,电作为基础产业,没有先行就很难有经济的发展。以“户户通电”工程为切入点,不仅带动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劳动力就业。
孙子清说,“户户通电”工程的实施,不仅家家户户有了平等的用电权,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
曾经因为没有电,大山深处的村民的收入来源只能靠种地。
曾经因为没有电,这里的人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着单调的生活,日子周而复始,从未曾改变。
当2006年10月22日,电作为一项基础产业,被山西省电力公司的职工通向深山的无电户时,汩汩电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不再沉默于往日的生活,想要走出大山、改变现状的想法越来越显得迫切。
生活变得更便捷
享受在现代科技文明之中的人们早已淡忘了电的存在。然而,当十几年、几十年没有用过电的被称为山西“户户通电”工程第一村的娘子神乡三家庄村的村民听说村里要通电时,说什么也不相信。
三家庄村地处静乐县东北部,是典型山区村,虽然距县城只有14公里,但被几条沟、河及山梁阻隔,交通极不方便,全村42户180口人,只能年复一年在山坡上耕种,靠天吃饭。
当2006年5月17日,山西省“户户通电”工程在这个小山村正式启动,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电力公司的职工不仅给他们通了电,还在通电的当天给村里放了一场电影时,这里的村民才像做梦一样相信了眼前的一切。通电后一年时间里,三家庄村25户用上了电吹风机,23户买了电视机、电炒锅,生活就在这不经意间变得方便了许多。
36岁的宋建花,从去年开始才过上了有电的日子。电带给她最大的改变是做饭变得轻松了。“以前做饭,一边要拉着风箱,一边还要顾着锅里的饭。自从家里有了电,花钱买了电吹风机,做饭拉风箱就由手动变电动了”。电已经开始在慢慢改变着她们多年的生活方式。
电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不仅仅如此。山阴县岱岳乡新大滩村的78岁的杨盛栓和他的老伴从2006年开始,更是深深感受到了电给他们晚年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幸福。
新大滩村是个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设的移民新村,不仅家家有电,而且村里的主干道上也通了路灯。自从杨盛栓和他的老伴住到新房后,在外打工的孩子给他们买了电灯、电磁灶、电冰箱、彩电等电器,为的是让二老能够尽情地享受现代化家庭的晚年生活。
如今,老俩口已不再种地,但前后院种了一些花草和自己爱吃的蔬菜,平日可以直接合上电匣浇水。没事时老两口就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到这把年纪才用上电,但觉得自己这辈子挺幸福,值了!”杨盛栓高兴地说,现在生活很方便了,孩子在外地也能安心工作了。
增收变得不再只靠天
通电了,有人在感受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有人则在筹划着自己更远的未来。
超市面积不大,但货品一应俱全,代招玲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现在生意还不错,客流量还行,缺货时有人会上门送货,有时丈夫也会骑摩托车去外面补货”。对于未来,代招玲只想和老公把商店开好,以后有了资金再扩大规模,再看有没有什么更挣钱的。
办超市只是代招玲追求未来生活的第一步。在全县范围内,由于电力辐射面的不断扩大,山阴县现在的工业用电大量增加。县里不但有了电石厂,还有41座煤矿等工矿企业。县里用电量从2003年的5000万度增加到现在的6亿9千万度电;财政收入也从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2亿元。
山阴县常务副县长杨时育介绍说,电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户户通电”工程,山阴受益很大。有电了,环境好了,大家才愿意来这里办企业;有电了,村民的思想转变了,增收的渠道就多了;有电了,我们的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更足了。
“我养鱼已八年,投资20万元,在前些年,电是从对面河那边拉过来的,电压不稳,没有增养器,鱼不好养。”通电了,临汾市古县贾村的养鱼专业户王明记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养鱼致富梦:“自从 ‘户户通电’完工后,我这边有了高质量的电能,水能抽上来。目前,已有2个垂钓池,7个高密度池,设立餐厅、小卖部,为钓鱼爱好者提供服务。以后计划再投资30万元,开展‘冬钓’活动,增加配套设施,建设观赏池,增加鱼的种类,为全市钓鱼爱好者提供场所。这不,昨天毛收入五百多,争取年收入达10万元。”
经济发展阔步向前
在农村,四里八乡的村民记得最牢的就是电工和医生,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作为地方一级父母官,五台县副县长孙子清更看重的是全县的全局发展,因此他对“户户通电”工程的意义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孙子清说,现在到处都在搞新农村建设,然而新农村是什么样的呢?在他看来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想让村民真正致富化,必须电业化。新农村建设需要经济作支撑,电作为基础产业,没有先行就很难有经济的发展。以“户户通电”工程为切入点,不仅带动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劳动力就业。
孙子清说,“户户通电”工程的实施,不仅家家户户有了平等的用电权,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