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灯斓人笑看----首府电力助推新农村建设记实
2007-10-24 14:46:5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本报通讯员 魏峻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农业要兴,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让国家电网的触角延伸到村落田舍,让农牧民摆脱贫困奔“小康”,扩大供电范围、输送可靠电力,全力扶助“三农”,是首府电力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乌鲁木齐电业人以“三大战略”引领,“六大工程”并进为目标,执著的构架起一张坚强、细密、温暖的能源之“网”,为城市、为乡村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播撒着璀璨的光明。如今,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机器轰鸣、灯光闪烁与牧野的恬淡幽然,纤姿动人,相映成辉,充满了昂然生机。城乡共睦,和谐俱生,此番美景也有着乌鲁木齐电业人的辛勤耕耘。
打造坚实的农村电网 一刻不停
自1998年起,大规模的农村电网集中改造拉开帷幕。至今,2.3亿元的巨额资金已相继投入首府周边的米泉、五家渠、南山、头屯河、硫磺沟等地区,78个工程建设项目犹如种子一般洒在广袤丰饶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吐蕊抽穗。
美丽的南山虽使游人流连忘返,但是,这里的天气却一日多变。遇到阴霾冷雨,游客可以打道回府,而电力工人却难以幸免。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遇到恶劣的气候,让施工人员寒气浸骨,牙齿打战。复杂的地形,使架线的难度陡然加大,困难接踵而来。但为了确保工程如期竣工,让农牧民早日用上电、用好电,施工人员以苦为乐,连续作战,寒风阴雨中不减昂扬的斗志,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常常打破了深山密林中多年的寂静。
8年来,农网改造就是这样干过来的。3000个日日夜夜,诠释着首府电力人履职尽责的职业操守。“像看着一个孩子慢慢地长大,结结实实的,活蹦乱跳。”谈起农网改造,乌鲁木齐电业人如是说。
严把质量关,如期保竣工。8年的农网改造,规划前瞻、管理严格、执行规范。以推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为体系,实施“五制”协同联动,追踪质量终身责任,决不允许出现不合格工程。2006年9月,农网改造圆满地通过了乌鲁木齐市发改委和新疆电力公司的竣工验收,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的农网改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改造后的农村电网,结构得到改善,布局趋于合理,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压合格率达到90%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电网电压普遍偏低而引发的用电问题。农村各类电价较“十五”前平均下降了0.25元/千•千瓦时,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23亿元。电网的加强和延伸,极大改善了农牧区的投资环境,刺激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民普遍反映农网改造后“电足了,灯亮了,气顺了,满意了”。
今年8月,乌鲁木齐市政协副主席何米提•司马义率政协委员考察组来到南山地区板房沟乡了解农网改造实施情况。当他看到乡村公路的两旁,簇新的电力线路一字排开,沿着草甸小溪、花地田畴蜿蜒伸进座座农家小院时,不禁喜出望外。在一处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小女孩肯娜抱着弟弟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哈语动画片,她告诉何米提爷爷:这个暑假她天天都可以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少儿节目,过足了“动画瘾”。
然而,建设农村电网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歇。今年,在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战略指引下,县城电网建设工程、西部电网完善工程、新农村电气化“百县千乡万村”工程相继启动。2007年,首府电力申报了1个新农村电气化镇和3个电气化村的升级改造项目。工程竣工后,将使农村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9.5%和95%,为提高农村电气化整体水平,加快构建“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电气化格局继续助力加油。
用心呵护农牧民用电 一丝不怠
输出电能,更要输出贴心的服务。“一盆君子兰”的故事在农电干部职工中悄然传诵着……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居住在乌拉泊水电一处的李老太太披着寒露,第一个赶到了刚刚开门上班的乌拉泊供电所营业室。大妈手捧着一盆娇艳盛开的君子兰轻轻地放在了柜台上面:“姑娘,这花是我自己栽的,花开得多好看,我是专门送给你们的。几年了,你们替我交电费,我实在不好意思。”看到美丽绽放的鲜花,看到老人因一路捧花走来而被冻得通红的双手,营业室的姑娘们感动并温暖着。老太太60多岁了,老伴过世多年,儿子在外工作常年回不了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仅靠拣废瓶子卖钱维持生计。当初欠费时,供电所收费人员上门催费,当了解到老人的实际情况后,就没再说什么。三年来,老人的电费都是由收费员垫付的。每次老太太来交费,收费员都会告诉她已经交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农业要兴,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让国家电网的触角延伸到村落田舍,让农牧民摆脱贫困奔“小康”,扩大供电范围、输送可靠电力,全力扶助“三农”,是首府电力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乌鲁木齐电业人以“三大战略”引领,“六大工程”并进为目标,执著的构架起一张坚强、细密、温暖的能源之“网”,为城市、为乡村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播撒着璀璨的光明。如今,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机器轰鸣、灯光闪烁与牧野的恬淡幽然,纤姿动人,相映成辉,充满了昂然生机。城乡共睦,和谐俱生,此番美景也有着乌鲁木齐电业人的辛勤耕耘。
打造坚实的农村电网 一刻不停
自1998年起,大规模的农村电网集中改造拉开帷幕。至今,2.3亿元的巨额资金已相继投入首府周边的米泉、五家渠、南山、头屯河、硫磺沟等地区,78个工程建设项目犹如种子一般洒在广袤丰饶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吐蕊抽穗。
美丽的南山虽使游人流连忘返,但是,这里的天气却一日多变。遇到阴霾冷雨,游客可以打道回府,而电力工人却难以幸免。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遇到恶劣的气候,让施工人员寒气浸骨,牙齿打战。复杂的地形,使架线的难度陡然加大,困难接踵而来。但为了确保工程如期竣工,让农牧民早日用上电、用好电,施工人员以苦为乐,连续作战,寒风阴雨中不减昂扬的斗志,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常常打破了深山密林中多年的寂静。
8年来,农网改造就是这样干过来的。3000个日日夜夜,诠释着首府电力人履职尽责的职业操守。“像看着一个孩子慢慢地长大,结结实实的,活蹦乱跳。”谈起农网改造,乌鲁木齐电业人如是说。
严把质量关,如期保竣工。8年的农网改造,规划前瞻、管理严格、执行规范。以推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为体系,实施“五制”协同联动,追踪质量终身责任,决不允许出现不合格工程。2006年9月,农网改造圆满地通过了乌鲁木齐市发改委和新疆电力公司的竣工验收,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的农网改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改造后的农村电网,结构得到改善,布局趋于合理,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压合格率达到90%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电网电压普遍偏低而引发的用电问题。农村各类电价较“十五”前平均下降了0.25元/千•千瓦时,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23亿元。电网的加强和延伸,极大改善了农牧区的投资环境,刺激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民普遍反映农网改造后“电足了,灯亮了,气顺了,满意了”。
今年8月,乌鲁木齐市政协副主席何米提•司马义率政协委员考察组来到南山地区板房沟乡了解农网改造实施情况。当他看到乡村公路的两旁,簇新的电力线路一字排开,沿着草甸小溪、花地田畴蜿蜒伸进座座农家小院时,不禁喜出望外。在一处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小女孩肯娜抱着弟弟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哈语动画片,她告诉何米提爷爷:这个暑假她天天都可以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少儿节目,过足了“动画瘾”。
然而,建设农村电网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歇。今年,在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战略指引下,县城电网建设工程、西部电网完善工程、新农村电气化“百县千乡万村”工程相继启动。2007年,首府电力申报了1个新农村电气化镇和3个电气化村的升级改造项目。工程竣工后,将使农村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9.5%和95%,为提高农村电气化整体水平,加快构建“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电气化格局继续助力加油。
用心呵护农牧民用电 一丝不怠
输出电能,更要输出贴心的服务。“一盆君子兰”的故事在农电干部职工中悄然传诵着……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居住在乌拉泊水电一处的李老太太披着寒露,第一个赶到了刚刚开门上班的乌拉泊供电所营业室。大妈手捧着一盆娇艳盛开的君子兰轻轻地放在了柜台上面:“姑娘,这花是我自己栽的,花开得多好看,我是专门送给你们的。几年了,你们替我交电费,我实在不好意思。”看到美丽绽放的鲜花,看到老人因一路捧花走来而被冻得通红的双手,营业室的姑娘们感动并温暖着。老太太60多岁了,老伴过世多年,儿子在外工作常年回不了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仅靠拣废瓶子卖钱维持生计。当初欠费时,供电所收费人员上门催费,当了解到老人的实际情况后,就没再说什么。三年来,老人的电费都是由收费员垫付的。每次老太太来交费,收费员都会告诉她已经交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