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古城又一春――咸阳市区电力局“三为”服务纪实
2007-07-04 16:18:38 来源:国家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王建军
“咸阳自古帝王都,物华天宝人杰灵。‘三为’服务得民心,迎春花开遍地红”。
近年来,陕西省咸阳供电局市区电力局以“三为”服务为己任,加快农网改造步伐,为咸阳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好评,受到农民群众的称赞。
农村经济上层楼
咸阳市区电力局担负着秦、渭两区及长安县高桥乡等18个乡(镇)73万人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供电服务任务。农网改造后,咸阳市区电力局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布局合理、供电可靠的低压电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古渡镇南、北安村地处咸阳市城乡接合部,人口稠密,是发展饮食、住宿、购物的理想地段。但村内低压线路年久失修,配变容量小,布局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村里经济发展。2001年,咸阳市区电力局依据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对南、北安村进行低压农网改造,更换增容配电变压器3台,新布点变压器4台,加粗了导线线径,彻底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使南、北安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村里出租房屋月收入达30多万元,新建综合市场月收入达10万元,餐饮企业遍布村内各个角落。南、北安村月用电量由过去的5万千瓦时增加到11万千瓦时。农网改造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该村电视机普及率达到了100%,家家装了空调,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外来投资办厂的多了,开设商业店面的多了,每年上缴利税100多万元。
秦都区渭店村的针织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农网改造前,由于该村线路老化,变压器容量小,每到用电高峰,电力供应就出问题,经常停电,修了水塔也用不上水。全村纺织加工企业只有17家,农灌用电高峰时,全部停产。
1999年,咸阳市区电力局对渭店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安装了7台变压器,更换了线路,供电状况有了根本好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如今全村纺织加工业发展到140多家,形成了织布、洗染、加工“一条龙”的纺织品生产基地。
农业用电不发愁
1999年初,咸阳市区电力局结合具体情况,按行政区域的划分,重新设立了18个供电营业所,拉开了“两改一同价”工作的序幕,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秦都区平陵乡南上召村在农网改造前,全村生活用电平均每月2564千瓦时,电费高达1860多元。改造后,第一个月全村村民生活用电达4182千瓦时,电费是1909元。电费栏一公布,村民高兴地说:我们现在真正可以用上放心电、明白电、可靠电了。
2006年5月12日一大早,咸阳市区电力局大门口便传来鞭炮声和锣鼓声,马庄镇南朱刘村村民带着土特产,专程赶到渭北供电站表示感谢,站长高航宇谢绝了村民的礼物,一再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马庄镇南朱刘村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新村建设规划,临时用电量大幅增加,时值春灌季节,再加上村民日常生活用电量的日益增长,原有配变负荷已不能满足用电需求,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村民的正常生活。接到村委会的申请后,咸阳市区电力局的负责人高度重视,召集相关部门及人员,研究解决办法,并安排工作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测,确定施工方案。
5月8日,施工人员便赶赴施工现场,由于正在基建,村里凌乱不堪,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供电员工二话没说,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将原来容量为30千伏安的配变更换为100千伏安,加粗了导线线径,完善了相应的计量设备,彻底解决了该村的用电问题。
村民激动地拉着供电员工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并盛情邀请去家里吃个便饭,被供电员工婉言谢绝了。
农民的事放心头
6月26日,咸阳市平陵乡雷村村民刘老汉说:“我年龄大了,腿不好,儿女都不在跟前,碰到电灯电线有个啥问题,托个人给营业所一说,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马上就有人来,还帮我代交电费。”
平陵乡秦都村村民陈忠孝老人和孙子一起生活,他双目失明,行走不便,平陵营业所电工主动前去帮忙,每月上门收取电费,并帮他换线、换灯泡。古渡乡永安堡村村民别牧歌是五保户,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能力支付电费,古渡营业所所长马真理主动为其垫付电费。下帝王村有位老八路,名叫魏敬宗,今年85岁;北上昭村有一位残疾人杜彩琴,今年54岁,行动不便,平陵供电所所长李增印和员工定期到老人们家里服务,征求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心中装着农民,这是咸阳市区电力局坚持的根本原则。去年7月份,该局为白良村、苏家村、李都村养牛场及时架设低压线路1.1千米,为南北上昭、商业街架设线路2.2千米,保证了农灌安全用电。还为部队加油站、过堂村材料厂解决了临时用电问题,深受客户称赞。
“咸阳自古帝王都,物华天宝人杰灵。‘三为’服务得民心,迎春花开遍地红”。
近年来,陕西省咸阳供电局市区电力局以“三为”服务为己任,加快农网改造步伐,为咸阳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好评,受到农民群众的称赞。
农村经济上层楼
咸阳市区电力局担负着秦、渭两区及长安县高桥乡等18个乡(镇)73万人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供电服务任务。农网改造后,咸阳市区电力局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布局合理、供电可靠的低压电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古渡镇南、北安村地处咸阳市城乡接合部,人口稠密,是发展饮食、住宿、购物的理想地段。但村内低压线路年久失修,配变容量小,布局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村里经济发展。2001年,咸阳市区电力局依据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对南、北安村进行低压农网改造,更换增容配电变压器3台,新布点变压器4台,加粗了导线线径,彻底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使南、北安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村里出租房屋月收入达30多万元,新建综合市场月收入达10万元,餐饮企业遍布村内各个角落。南、北安村月用电量由过去的5万千瓦时增加到11万千瓦时。农网改造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该村电视机普及率达到了100%,家家装了空调,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外来投资办厂的多了,开设商业店面的多了,每年上缴利税100多万元。
秦都区渭店村的针织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农网改造前,由于该村线路老化,变压器容量小,每到用电高峰,电力供应就出问题,经常停电,修了水塔也用不上水。全村纺织加工企业只有17家,农灌用电高峰时,全部停产。
1999年,咸阳市区电力局对渭店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安装了7台变压器,更换了线路,供电状况有了根本好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如今全村纺织加工业发展到140多家,形成了织布、洗染、加工“一条龙”的纺织品生产基地。
农业用电不发愁
1999年初,咸阳市区电力局结合具体情况,按行政区域的划分,重新设立了18个供电营业所,拉开了“两改一同价”工作的序幕,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秦都区平陵乡南上召村在农网改造前,全村生活用电平均每月2564千瓦时,电费高达1860多元。改造后,第一个月全村村民生活用电达4182千瓦时,电费是1909元。电费栏一公布,村民高兴地说:我们现在真正可以用上放心电、明白电、可靠电了。
2006年5月12日一大早,咸阳市区电力局大门口便传来鞭炮声和锣鼓声,马庄镇南朱刘村村民带着土特产,专程赶到渭北供电站表示感谢,站长高航宇谢绝了村民的礼物,一再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马庄镇南朱刘村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新村建设规划,临时用电量大幅增加,时值春灌季节,再加上村民日常生活用电量的日益增长,原有配变负荷已不能满足用电需求,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村民的正常生活。接到村委会的申请后,咸阳市区电力局的负责人高度重视,召集相关部门及人员,研究解决办法,并安排工作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测,确定施工方案。
5月8日,施工人员便赶赴施工现场,由于正在基建,村里凌乱不堪,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供电员工二话没说,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将原来容量为30千伏安的配变更换为100千伏安,加粗了导线线径,完善了相应的计量设备,彻底解决了该村的用电问题。
村民激动地拉着供电员工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并盛情邀请去家里吃个便饭,被供电员工婉言谢绝了。
农民的事放心头
6月26日,咸阳市平陵乡雷村村民刘老汉说:“我年龄大了,腿不好,儿女都不在跟前,碰到电灯电线有个啥问题,托个人给营业所一说,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马上就有人来,还帮我代交电费。”
平陵乡秦都村村民陈忠孝老人和孙子一起生活,他双目失明,行走不便,平陵营业所电工主动前去帮忙,每月上门收取电费,并帮他换线、换灯泡。古渡乡永安堡村村民别牧歌是五保户,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能力支付电费,古渡营业所所长马真理主动为其垫付电费。下帝王村有位老八路,名叫魏敬宗,今年85岁;北上昭村有一位残疾人杜彩琴,今年54岁,行动不便,平陵供电所所长李增印和员工定期到老人们家里服务,征求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心中装着农民,这是咸阳市区电力局坚持的根本原则。去年7月份,该局为白良村、苏家村、李都村养牛场及时架设低压线路1.1千米,为南北上昭、商业街架设线路2.2千米,保证了农灌安全用电。还为部队加油站、过堂村材料厂解决了临时用电问题,深受客户称赞。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