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拼搏一路歌 ――通许县供电局抓管理促效益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郝宏升 通讯员 周勐
经过3年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扎扎实实地抓管理、抓队伍,2005年,河南省通许县供电局在连续亏损8年之后,扭亏为盈。如今,又是一年过去了,该局的情况如何?企业发展状况怎样?新年伊始,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通许县供电局,探究他们的发展之路。
在通许县供电局,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
2003年,通许县供电局农村低压线损率为20%,到2006年该指标下降到6.5%,指标完成情况从全省农电系统排名90名以后,迈入前20名行列。
2003年,职工年收入为4400多元,到2006年,增长到14000多元。
2003年,售电量为1.1亿千瓦时,到2006年已达2.28亿千瓦时。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的故事是精彩的。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找到了通许县供电局巨变的原因。
困难重重 临危受命
2003年4月,通许县供电局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这样现实:
经济包袱沉重:银行贷款90万元,预交电费借支120万元,旧欠职工养老金209万元。
职工队伍庞大:在册职工1292人,其中107人常年在外打工,200多人做生意或赋闲在家;
售电量少:通许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县,工业基础薄弱,年用电量仅1亿千瓦时左右。
职工收入低:职工人均月收入400多元,年轻职工月收入仅100多元,整体工资水平按照1998年工资标准的60%发放。
办公条件落后:办公院坐落在居民区中,外人可自由出入,门前是自由市场,严重影响正常工作。
管理落后:农村综合线损率在17%至23%之间,造成大量电费流失。
面对企业的困难,面对职工期盼的眼神,通许县供电局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克服一切困难,一定不辜负上级的信任和全体职工的期望。
为此,局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原因找对策,依靠职工办企业,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出了“一要吃饭,二要发展,三要建设”的整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该局又提出了“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依托,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工作措施。
至此,改革方案成竹在胸。
稳步改革 精细管理
不改革,企业发展如死水一潭;改革,势必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通许县供电局认为,认准的路就要坚定地走到底。
首先,减员增效。人员多,售电量少,是通许县供电局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该局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许县供电局加强了对职工队伍的管理,严肃了劳动纪律,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办法。这一措施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和支持。通过改革,人员减了,节约了费用和开支,供电成本大大降低,改革初战告捷。
其次,加强线损管理。通许县供电局为了杜绝线损管理中的人为因素,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实行了风险抵押金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对供电所长的考核办法,把线损、电价、电费回收作为硬指标进行考核。一系列农电管理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自2003年以来,该局线损考核指标共调整了9次。
第三,加强后勤管理。车辆管理是通许县供电局管理的又一薄弱环节,油耗、维修费用较高。为了减少油耗,节约开支,在保证正常生产、营业的前提下,实行定量供给。措施一出,全局每月油耗由原来的7000升降为3000升。同时该局要求基层单位对车辆的用油和维修自负管理。这一措施实施后,每年节约开支40多万元。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该局还陆续进行了电话费、招待费、医疗费等方面的改革,堵塞了漏洞,节约了开支,每年增加效益近百万元,既受到了职工的好评,又缓解了经营困难的局面。
开拓市场 持续发展
为了开拓市场,提高企业发展后劲,通许县供电局从提高服务水平入手,经常组织职工深入企业和居民家中了解情况,帮助客户解决用电方面的难题。
通许县供电局以优质服务为依托,努力开拓电力市场,从多年的困境中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