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供电所:神仙沟畔雏雁飞
2007-01-22 10:06:0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供电公司 郝晓庚
这里是一派“油城”加“绿洲”的景象。
层层叠叠的绿色环绕着这里,深绿的槐林,黄绿的庄稼,翠绿的芦苇;清凌凌的神仙沟水逶迤流过,橘红色的采油机散布在原野上,巨大的铁臂上下起伏。绿色是它的盛装,采油机的轰鸣是它的脉搏,输油管道是它的血管。这里就是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当地人称军马场)。荒野中那条条银线汇集处的浅黄色建筑,就是河口区供电公司大家庭的新成员――孤岛供电所。
能把“家”安到这里可不容易,经过了油地军三方的重重博弈。军马场是目前河口区境内唯一由油田供电但不隶属于油田的独立区域。它毗邻油田重镇孤岛,与建设中的东营海港遥遥相望,作为进军东部油区供电市场的前哨,孤岛供电所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怪不得燕所长说:“我们钻到油田肚子里来了!”
老“兵”新传
这是河口区最偏僻的供电所。职工从单位到这里,坐车需要一个钟头,中间还要转三次车;大家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趟。所里没有任何娱乐设施,门外除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就是单调起伏的采油机。一天清晨,延大姐打开窗子,发现窗外盛开了一片黄灿灿的野花,竟然引起了大家的一片惊叹。
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新阵地。新建不到半年的变电站,新架三个月的线路,刚转接一个月的客户,市场情况全然陌生,各种记录一片空白,一切工作都得从“零”开始。
在这里坚守的,是孤岛所的六个职工,加上燕所长,刚好是“五老带两小”。这五老两小是谁?听我一一道来。
所长燕纪华是物资公司还叫“材料科”时的老科长了;李新民是转遍所有供电所的老农电工,而孙庆华是客户服务中心的老“计量”。他们俩一个热情开朗,一个冷静细致,是燕所长的哼哈二将。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军马场地区刚刚转接过来,市场不规范、客户不熟悉,需要经验丰富的老职工“铺摊子、镇场子”,可以说他们就是市场开拓的“开路先锋、过河卒”。在此之前,老孙和老李都已走上了管理岗位,可由于工作需要,他们二话不说就来到孤岛所,重新拾起了抄表、收费、跑客户的老活儿。
今年八月底,孤岛所第一批负荷刚刚接管到位,许多客户对供电公司的到来心存疑虑,持冷眼观望态度。这头一炮必须打响,否则供电所没法在这儿立足!刚到任的燕所长明确了分工,他主攻,抓紧帮客户中心和施工队联络客户、洽谈转接协议;老孙和老李主守,把精力放在稳定已转接客户上,一边搞市场调查,一边抓表计管理,防止用惯了免费电的客户“旧病复发”。虽然人生地不熟,都是初次打交道,但他们热情周到、不厌其烦的态度,使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半个月跑下来,不仅稳定了刚转接的客户,摸清了军马场的用电情况,还有了意外收获――三丰鞋油厂等几个转接计划外的客户,也对转网用电表示了兴趣。
这第四“老”刘金江,是公司的“老变电”了。农网改造第一座变电站投运的时候,他就是变电值班员。可刚到这里时,老刘还是挠了头――近几年变电站设备更新很快,新上的35KV箱式变可是个新物件;而年龄最小的聂圆圆今年才参加工作,对此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看着这一老一小,调度室薛主任怎么也放不下心,一开始几乎两天三头往孤岛所跑。老刘就和小聂说:“越是高科技,操作起来越简单;别人能造得出来,咱还操作不了吗。咱不能老让别人操心啊!”这一老一小从此和箱式变较上了劲。不仅每天都要花时间熟悉变电设备,而且经常在值班室里对着电脑,一琢磨就是一天,连吃饭都得大伙儿催上好几次。变电站刚送电那一阵,俩人一个月都没回家。除了监视变电站运行,一有时间就坐下来看书学技术,看《现场运行规程》,看《变电运行基础教材》。这一个月下来,一本崭新的《变电运行技术问答》翻起了毛边,薛主任再也不用老往马场变跑了。
当你拨通孤岛所的电话时,就会听到一个热情的声音:“您好,孤岛所为您服务!”这就是五老中最小的延丽梅大姐。延丽梅是公司转战三个所的“老会计”了,现在她一边要充当客户代表的角色,一边要带领着刚来的资料员小胡,抓紧熟悉供电所工作,填写基础资料,把那些空荡荡的资料柜填充起来。别看孤岛所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可在她的努力下,服务标准早已和公司“对接”了。
这就是孤岛所的全体成员,就像延大姐说的,“所里条件虽然苦了一点,可大家在一起,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很温馨的。”
大多时候所里静悄悄的,大家各忙各的;到了中午就热闹起来了。工程车进进出出,大人小孩一片欢笑。公司的施工队正在附近架设6千伏欣马线,每天中午到这里来吃饭歇脚、补充材料。咦,怎么还有个小孩
这里是一派“油城”加“绿洲”的景象。
层层叠叠的绿色环绕着这里,深绿的槐林,黄绿的庄稼,翠绿的芦苇;清凌凌的神仙沟水逶迤流过,橘红色的采油机散布在原野上,巨大的铁臂上下起伏。绿色是它的盛装,采油机的轰鸣是它的脉搏,输油管道是它的血管。这里就是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当地人称军马场)。荒野中那条条银线汇集处的浅黄色建筑,就是河口区供电公司大家庭的新成员――孤岛供电所。
能把“家”安到这里可不容易,经过了油地军三方的重重博弈。军马场是目前河口区境内唯一由油田供电但不隶属于油田的独立区域。它毗邻油田重镇孤岛,与建设中的东营海港遥遥相望,作为进军东部油区供电市场的前哨,孤岛供电所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怪不得燕所长说:“我们钻到油田肚子里来了!”
老“兵”新传
这是河口区最偏僻的供电所。职工从单位到这里,坐车需要一个钟头,中间还要转三次车;大家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趟。所里没有任何娱乐设施,门外除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就是单调起伏的采油机。一天清晨,延大姐打开窗子,发现窗外盛开了一片黄灿灿的野花,竟然引起了大家的一片惊叹。
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新阵地。新建不到半年的变电站,新架三个月的线路,刚转接一个月的客户,市场情况全然陌生,各种记录一片空白,一切工作都得从“零”开始。
在这里坚守的,是孤岛所的六个职工,加上燕所长,刚好是“五老带两小”。这五老两小是谁?听我一一道来。
所长燕纪华是物资公司还叫“材料科”时的老科长了;李新民是转遍所有供电所的老农电工,而孙庆华是客户服务中心的老“计量”。他们俩一个热情开朗,一个冷静细致,是燕所长的哼哈二将。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军马场地区刚刚转接过来,市场不规范、客户不熟悉,需要经验丰富的老职工“铺摊子、镇场子”,可以说他们就是市场开拓的“开路先锋、过河卒”。在此之前,老孙和老李都已走上了管理岗位,可由于工作需要,他们二话不说就来到孤岛所,重新拾起了抄表、收费、跑客户的老活儿。
今年八月底,孤岛所第一批负荷刚刚接管到位,许多客户对供电公司的到来心存疑虑,持冷眼观望态度。这头一炮必须打响,否则供电所没法在这儿立足!刚到任的燕所长明确了分工,他主攻,抓紧帮客户中心和施工队联络客户、洽谈转接协议;老孙和老李主守,把精力放在稳定已转接客户上,一边搞市场调查,一边抓表计管理,防止用惯了免费电的客户“旧病复发”。虽然人生地不熟,都是初次打交道,但他们热情周到、不厌其烦的态度,使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半个月跑下来,不仅稳定了刚转接的客户,摸清了军马场的用电情况,还有了意外收获――三丰鞋油厂等几个转接计划外的客户,也对转网用电表示了兴趣。
这第四“老”刘金江,是公司的“老变电”了。农网改造第一座变电站投运的时候,他就是变电值班员。可刚到这里时,老刘还是挠了头――近几年变电站设备更新很快,新上的35KV箱式变可是个新物件;而年龄最小的聂圆圆今年才参加工作,对此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看着这一老一小,调度室薛主任怎么也放不下心,一开始几乎两天三头往孤岛所跑。老刘就和小聂说:“越是高科技,操作起来越简单;别人能造得出来,咱还操作不了吗。咱不能老让别人操心啊!”这一老一小从此和箱式变较上了劲。不仅每天都要花时间熟悉变电设备,而且经常在值班室里对着电脑,一琢磨就是一天,连吃饭都得大伙儿催上好几次。变电站刚送电那一阵,俩人一个月都没回家。除了监视变电站运行,一有时间就坐下来看书学技术,看《现场运行规程》,看《变电运行基础教材》。这一个月下来,一本崭新的《变电运行技术问答》翻起了毛边,薛主任再也不用老往马场变跑了。
当你拨通孤岛所的电话时,就会听到一个热情的声音:“您好,孤岛所为您服务!”这就是五老中最小的延丽梅大姐。延丽梅是公司转战三个所的“老会计”了,现在她一边要充当客户代表的角色,一边要带领着刚来的资料员小胡,抓紧熟悉供电所工作,填写基础资料,把那些空荡荡的资料柜填充起来。别看孤岛所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可在她的努力下,服务标准早已和公司“对接”了。
这就是孤岛所的全体成员,就像延大姐说的,“所里条件虽然苦了一点,可大家在一起,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很温馨的。”
大多时候所里静悄悄的,大家各忙各的;到了中午就热闹起来了。工程车进进出出,大人小孩一片欢笑。公司的施工队正在附近架设6千伏欣马线,每天中午到这里来吃饭歇脚、补充材料。咦,怎么还有个小孩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