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管理引领新服务――山东电力集团开展供电所专业化管理侧记
2007-01-31 14:39:27 来源:国家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岁末年初,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又传佳音,截至2006年底,全省1578个供电所全部实现了专业化管理。
专业化管理“专”在哪里?给农电服务带来哪些新气象?日前,记者探寻山东供电所专业化管理之道,发现这项工作已经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农电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一种新的模式正在引领山东农电新服务。
<b>新农村建设呼唤供电服务专业化</b>
1999年,山东开始进行乡(镇)电管站改革,取消村级管电组织,组建了供电所,实行了“四到户”管理。根据当时农村电网状况差、故障率高、农网改造任务重,而且农村交通、通讯条件比较差的实际情况,供电所分片设立了电工组,按照每人管理服务300至400农户的原则,就近为当地农村服务。这种管理模式在当时改善了农村的供用电秩序,有效遏制了“三乱(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三电(权力电、关系电、人情电)”现象。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台区为单位由农电工统揽抄表、核算、收费、业扩报装、设备维护、安全管理、故障报修、用电稽查等业务的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病,如农电工业务通而不精、专业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对农电工管理粗放等。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农电在村级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多,标准不断提高,原来由电工组综合管理村级用电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农电管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农网改造后农村电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交通、通信手段的改善,也为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部署,山东公司决定,大力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导入农村供电所管理标准化作业和岗位工作流程,打破按区域设置电工组统管所有业务的管理模式,按专业分工组建业务班组,达到供电所生产、经营、服务专业化分工,实现精细化管理。2006年3月,山东公司出台了《关于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全省全面部署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工作。
所谓专业化管理,就是建立“一长三员”(所长,安全员、技术员、营销员)、“一室两组”(客户服务室,配电组、营业组)的供电所管理模式。对供电所原岗位专责人重新进行优化组合,设立了安全员、技术员、营销员,明确了各岗位职责范围。除个别偏远地区保留电工组负责报修服务外,其余电工组人员全部归并到供电所,成立配电组和营业组,从事辖区内的配电运行和营销管理等工作。农电工根据其专业特长和工作需要组合到相应的专业组,按照专业分工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改变过去由农电工对台区内的抄、核、收、维护、抢修、业扩全面负责的做法,实现了供电所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集约化。
<b>专业化管理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b>
“现在的专业电工技术就是高,他们帮我省了不少电费。”记者在肥城市湖屯镇采访,一家机械厂的刘老板说:“我的厂子过去用电线损老是高,最近供电所给搞了无功补偿,帮我省了不少钱。”他还说:“过去的包村电工就像农村的赤脚医生,啥病都治,啥也不专,总让人心里不踏实。我们大小也是个企业,有的电工管个农户用电还行,可管企业大户就不一定行了。”
推行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后,好多人都有刘老板这样的感慨。通过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山东打破了过去由农电工包村管理的服务模式,形成了农电工按专业分工开展工作的新型服务模式,优化了服务流程,完善了工作机制,对农电工实行了有效监督,确保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供电所实行“零点检修”和带电检修,将计划停电时间尽量安排在用电低谷进行,缩短事故抢修和停电时间,保证用户的正常用电需要。
省钱的不仅仅是客户,在不断提高电力服务水平的同时,供电所专业化管理也大大降低了农电管理成本。专业化改革实现了供电所集中统一管理,整合了电工组,减少了运营管理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物资材料、备品备件、工器具等库存物资占用。临沐供电公司供电所实施专业化管理后,撤销电工组36个,成立专业组24个,大部分电工组都集中在供电所办公,每年可节省用于电工组的管理费用20.36万元。平阴供电公司农电工人均管辖800户,比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高了整整1倍。
尤为重要的是,专业化管理,强化了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了经济技术指标水平。通过改革,供电所的安全管理被纳入县供电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了过程控制,职能部室加大了对供电所的监督、指导、专业评价工作,各专业、各岗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使农电安全生产实现了“可控、能控、在控”。同时,由于加强了相关专业管理,通过抄、核、收工作分离,加大了对各项工作的监督、考核,线损率得到进一步降低。供电所的供电可靠性、电压质量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临沐县实施专业化以来,高压线损率下降了0.31个百分点,低压线损率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农村供电可靠率提高了0.11<
专业化管理“专”在哪里?给农电服务带来哪些新气象?日前,记者探寻山东供电所专业化管理之道,发现这项工作已经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农电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一种新的模式正在引领山东农电新服务。
<b>新农村建设呼唤供电服务专业化</b>
1999年,山东开始进行乡(镇)电管站改革,取消村级管电组织,组建了供电所,实行了“四到户”管理。根据当时农村电网状况差、故障率高、农网改造任务重,而且农村交通、通讯条件比较差的实际情况,供电所分片设立了电工组,按照每人管理服务300至400农户的原则,就近为当地农村服务。这种管理模式在当时改善了农村的供用电秩序,有效遏制了“三乱(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三电(权力电、关系电、人情电)”现象。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台区为单位由农电工统揽抄表、核算、收费、业扩报装、设备维护、安全管理、故障报修、用电稽查等业务的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病,如农电工业务通而不精、专业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对农电工管理粗放等。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农电在村级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多,标准不断提高,原来由电工组综合管理村级用电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农电管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农网改造后农村电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交通、通信手段的改善,也为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部署,山东公司决定,大力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导入农村供电所管理标准化作业和岗位工作流程,打破按区域设置电工组统管所有业务的管理模式,按专业分工组建业务班组,达到供电所生产、经营、服务专业化分工,实现精细化管理。2006年3月,山东公司出台了《关于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全省全面部署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工作。
所谓专业化管理,就是建立“一长三员”(所长,安全员、技术员、营销员)、“一室两组”(客户服务室,配电组、营业组)的供电所管理模式。对供电所原岗位专责人重新进行优化组合,设立了安全员、技术员、营销员,明确了各岗位职责范围。除个别偏远地区保留电工组负责报修服务外,其余电工组人员全部归并到供电所,成立配电组和营业组,从事辖区内的配电运行和营销管理等工作。农电工根据其专业特长和工作需要组合到相应的专业组,按照专业分工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改变过去由农电工对台区内的抄、核、收、维护、抢修、业扩全面负责的做法,实现了供电所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集约化。
<b>专业化管理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b>
“现在的专业电工技术就是高,他们帮我省了不少电费。”记者在肥城市湖屯镇采访,一家机械厂的刘老板说:“我的厂子过去用电线损老是高,最近供电所给搞了无功补偿,帮我省了不少钱。”他还说:“过去的包村电工就像农村的赤脚医生,啥病都治,啥也不专,总让人心里不踏实。我们大小也是个企业,有的电工管个农户用电还行,可管企业大户就不一定行了。”
推行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后,好多人都有刘老板这样的感慨。通过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山东打破了过去由农电工包村管理的服务模式,形成了农电工按专业分工开展工作的新型服务模式,优化了服务流程,完善了工作机制,对农电工实行了有效监督,确保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供电所实行“零点检修”和带电检修,将计划停电时间尽量安排在用电低谷进行,缩短事故抢修和停电时间,保证用户的正常用电需要。
省钱的不仅仅是客户,在不断提高电力服务水平的同时,供电所专业化管理也大大降低了农电管理成本。专业化改革实现了供电所集中统一管理,整合了电工组,减少了运营管理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物资材料、备品备件、工器具等库存物资占用。临沐供电公司供电所实施专业化管理后,撤销电工组36个,成立专业组24个,大部分电工组都集中在供电所办公,每年可节省用于电工组的管理费用20.36万元。平阴供电公司农电工人均管辖800户,比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高了整整1倍。
尤为重要的是,专业化管理,强化了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了经济技术指标水平。通过改革,供电所的安全管理被纳入县供电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了过程控制,职能部室加大了对供电所的监督、指导、专业评价工作,各专业、各岗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使农电安全生产实现了“可控、能控、在控”。同时,由于加强了相关专业管理,通过抄、核、收工作分离,加大了对各项工作的监督、考核,线损率得到进一步降低。供电所的供电可靠性、电压质量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临沐县实施专业化以来,高压线损率下降了0.31个百分点,低压线损率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农村供电可靠率提高了0.11<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