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了淅川县电业局“三新”服务剪影
2006-11-24 09:28:32 来源:河南电力新闻中心
A-
A+
电力18讯: 核心提示
★2001年至2004年,淅川电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先后新建楚都220千伏变电站,江铝、板桥、厚坡、西簧等10多项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电网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淅川供电量的迅猛增长,淅川县电业局年供电总量由1996年的6.04亿千瓦时,一路攀升到2005年的20.35亿千瓦时。
淅川的枫叶红了,漫山遍野,美不胜收。踏着火红的枫叶,感受着金秋丰收的喜悦,11月13日,我们来到楚文化的发祥地,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淅川县采访,所到之处,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淅川县电业局在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中,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强大电网做支撑
淅川县是丹江水库主要淹没区,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历史上主要靠1973年建设投运的丹淅110千伏输电线路供电,年财政收入和供电量都曾居全省倒数第几名。经济要发展,电力需先行。淅川县电业局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的历史机遇,确定了“做大做强淅川电网,助推城乡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他们千方百计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不断拉大电网框架。2001年至2004年,淅川电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相当于之前27年电网建设投资总额的5倍,先后新建楚都220千伏变电站,江铝、板桥、西簧等10多项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电网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充足的电力资源,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荆紫关玉典化冶公司等许多民营企业看中了淅川电力的独特优势,纷纷前来淅川投资办厂。荆紫关镇民营企业家赵玉典前几年因企业不景气,被迫将电冶炼厂迁往四川攀枝花经营。2003年5月,他回乡看到淅川电力飞速发展的现状,了解优惠的电价政策后,果断决定将工厂迁回原址。在电力的带动下,淅川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良性运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县格局。淅川县连续5年获得全市目标管理一等奖,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市)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66位上升到2005年的48位,去年完成生产总值61.2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淅川县委书记王中对电业局作出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淅川县电业局是淅川经济发展的坚强基石。”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供电量的迅猛增长,淅川县电业局年供电总量由1996年的6.04亿千瓦时,一路攀升到2004年的17.26亿千瓦时,2005年又达20.35亿千瓦时。
提升服务赢民心
在荆紫关供电所内,办公设施、抢险工具一应俱全,各台区的线路图格外醒目。所长孙军超介绍说,全县每个供电所都有这样详细的电网、电源地形图,不论哪个村出现用电故障,供电所职工都能迅速、准确赶到现场,及时排除故障。
淅川县电业局局长严君国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让人民满意。”近年来,淅川县电业局在做大做强电网,让群众用上电的同时,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让群众用好电。在淅川县投资办厂,电业局都会提前介入,专人上门服务,免费为企业规划、设计供电线路。各乡(镇)供电所也相继推出了首问负责制、登门服务制、内转外不转、咨询投诉和便民服务等措施。客户遇到用电难题,电力职工都严格按照“电话叫、电工到”的服务承诺,及时上门为其排忧解难。在淅川县的街头采访,我们听到群众高兴地说:“淅川的电力抢险服务车比110反应还要快,现在的供电服务真是没啥说的。”在近几年的全县行风评议中,客户对电业局的满意率在98%以上,电业局连续4年在全县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
奉献社会不言悔
为解决香花镇南山群众的用电难问题,淅川县电业局投资5万元,专门安装变压器和架设高低压配电线路,解决了南山群众的用电难问题,此举深深地感动了南山群众,他们自发地在村旁竖起了一块“民心碑”。今年丹江水库供给淅川的电力负荷锐减,为了保障县内工业企业正常供电,淅川县电业局不得不从西北、华中电网高价购进电量。按常规,应该是“高进高出”,但如果按“高进高出”规律办,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尤其是电冶炼企业都将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危险。然而该局坚持“高进低出”,自己承受了1800余万元的电费差价的损失,保持了全县工业企业稳定发展,并因此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通令嘉奖。
今年,该局加快了重点工程建设步伐,一是建设楚都至荆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二是建设厚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同时,加快一、二期农网改造扫尾工作和“户户通电”工程的实施,这些项目的建设使淅川电网更加坚强,可满足该县未来20年经济发展用电需求。
展望未来,淅川县电业局局长严君国信心百倍,他告诉记者,他们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国家级文明单位,在3~5年时间内,力争跨入全国县级供电企业前20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01年至2004年,淅川电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先后新建楚都220千伏变电站,江铝、板桥、厚坡、西簧等10多项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电网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淅川供电量的迅猛增长,淅川县电业局年供电总量由1996年的6.04亿千瓦时,一路攀升到2005年的20.35亿千瓦时。
淅川的枫叶红了,漫山遍野,美不胜收。踏着火红的枫叶,感受着金秋丰收的喜悦,11月13日,我们来到楚文化的发祥地,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淅川县采访,所到之处,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淅川县电业局在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中,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强大电网做支撑
淅川县是丹江水库主要淹没区,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历史上主要靠1973年建设投运的丹淅110千伏输电线路供电,年财政收入和供电量都曾居全省倒数第几名。经济要发展,电力需先行。淅川县电业局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的历史机遇,确定了“做大做强淅川电网,助推城乡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他们千方百计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不断拉大电网框架。2001年至2004年,淅川电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相当于之前27年电网建设投资总额的5倍,先后新建楚都220千伏变电站,江铝、板桥、西簧等10多项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电网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充足的电力资源,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荆紫关玉典化冶公司等许多民营企业看中了淅川电力的独特优势,纷纷前来淅川投资办厂。荆紫关镇民营企业家赵玉典前几年因企业不景气,被迫将电冶炼厂迁往四川攀枝花经营。2003年5月,他回乡看到淅川电力飞速发展的现状,了解优惠的电价政策后,果断决定将工厂迁回原址。在电力的带动下,淅川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良性运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县格局。淅川县连续5年获得全市目标管理一等奖,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市)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66位上升到2005年的48位,去年完成生产总值61.2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淅川县委书记王中对电业局作出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淅川县电业局是淅川经济发展的坚强基石。”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供电量的迅猛增长,淅川县电业局年供电总量由1996年的6.04亿千瓦时,一路攀升到2004年的17.26亿千瓦时,2005年又达20.35亿千瓦时。
提升服务赢民心
在荆紫关供电所内,办公设施、抢险工具一应俱全,各台区的线路图格外醒目。所长孙军超介绍说,全县每个供电所都有这样详细的电网、电源地形图,不论哪个村出现用电故障,供电所职工都能迅速、准确赶到现场,及时排除故障。
淅川县电业局局长严君国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让人民满意。”近年来,淅川县电业局在做大做强电网,让群众用上电的同时,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让群众用好电。在淅川县投资办厂,电业局都会提前介入,专人上门服务,免费为企业规划、设计供电线路。各乡(镇)供电所也相继推出了首问负责制、登门服务制、内转外不转、咨询投诉和便民服务等措施。客户遇到用电难题,电力职工都严格按照“电话叫、电工到”的服务承诺,及时上门为其排忧解难。在淅川县的街头采访,我们听到群众高兴地说:“淅川的电力抢险服务车比110反应还要快,现在的供电服务真是没啥说的。”在近几年的全县行风评议中,客户对电业局的满意率在98%以上,电业局连续4年在全县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
奉献社会不言悔
为解决香花镇南山群众的用电难问题,淅川县电业局投资5万元,专门安装变压器和架设高低压配电线路,解决了南山群众的用电难问题,此举深深地感动了南山群众,他们自发地在村旁竖起了一块“民心碑”。今年丹江水库供给淅川的电力负荷锐减,为了保障县内工业企业正常供电,淅川县电业局不得不从西北、华中电网高价购进电量。按常规,应该是“高进高出”,但如果按“高进高出”规律办,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尤其是电冶炼企业都将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危险。然而该局坚持“高进低出”,自己承受了1800余万元的电费差价的损失,保持了全县工业企业稳定发展,并因此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通令嘉奖。
今年,该局加快了重点工程建设步伐,一是建设楚都至荆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二是建设厚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同时,加快一、二期农网改造扫尾工作和“户户通电”工程的实施,这些项目的建设使淅川电网更加坚强,可满足该县未来20年经济发展用电需求。
展望未来,淅川县电业局局长严君国信心百倍,他告诉记者,他们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国家级文明单位,在3~5年时间内,力争跨入全国县级供电企业前20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