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的供电情----修水供电公司优质服务记事
2006-12-14 09:21:37 来源:国家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记者 陆畅 通讯员 晏媛
江西省修水县地处湘赣鄂三省交界,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
“江西是块红色的土地,江西人爱吃辣椒,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就是用火辣辣的供电情,诠释着我们的责任和信念。”修水供电公司总经理陈云平提起自己热爱的事业,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兴奋。
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修水供电人用劳动和汗水,努力演绎“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精彩,借“户户通电”之机,致力为新农村建设坚强电网,提供优质服务。
小康征途电助力
修水供电公司何市供电所员工杨承贵最近在自家的沙发上睡了近两个月,事情说来话长。
今年,一条大庆至广州的国家级高速公路从修水县的6个乡(镇)穿过,老杨所在的供电所承担了两个标段的供电任务,要在两个月时间内架设10千伏线路3.4千米,移杆、改杆37处,安装变压器12台。
时间紧、任务重。作为主力队员的老杨恨不得能有三头六臂,每天是天没亮就出门,顶着星星才回家。又累又困的老杨一回家便倒在沙发上大睡,怎么叫都叫不起来。就这样,整整两个月鏖战,全面保证了工程建设用电,得到了施工单位的高度评价。
“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客户是供电企业的衣食父母,服务客户就是服务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政府放心、群众满意’为工作出发点,把优质服务作为永恒主题。”修水供电公司历届领导班子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8月6日,三辆满载水泥的东风大货车开进了大椿乡新庄村。新庄村今年被列为修水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庄村全村66户人家,已经有30%完成改房、改厕、改沼气工作,全村90%的人家有水井,100%有电话和电视。
为全面带动新庄村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修水供电公司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成员与村委会一道,发挥该村产业优势,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茶园的设想,在原有500亩茶园的基础上,今冬再扩建500亩,建立一个千亩茶园基地。现在,村民干劲十足,正脚踏实地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户户通电”幸福来
修水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移民扶贫工作,共投入资金1.77亿元,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要求,对626个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共搬迁深山区群众3910户共21507人,占江西省搬迁总人数的1/5。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到修水时曾说过:“全国的移民扶贫看江西,江西的移民扶贫看修水,修水的移民扶贫走在全国的前头。”
据石坳乡党支部书记梁家荣介绍,石坳乡水门村移民点共有62户327人,大多是从复源乡库区移民过来的,原来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农户只能靠山吃山,砍树、砍竹子卖钱度日。农民搬出大山后,思想观念大变,出外务工者增多,信息灵通,子女就学方便。搬迁后主要是以出外务工、养蚕、种药材、栽果树、养猪为主,并对原住地进行了封山育林,保护了环境。老百姓家贴出对联“移民扶贫出深山,勤劳致富奔小康”。经修水供电公司测算,架一条电力线路进复源需投资23万元,现在为水门移民点架设供电线路仅投入了5.7万元,仅此一条线路就节约资金17.3万元。原来在库区,收取电费还要租船前往,一天光租船费就要80元,有时收的电费还入不敷出,现在抄表员一天就可以将电费全部回收到位。
3年来,修水供电公司共投资近500万元,为42个移民扶贫点架设供电线路216千米,节约资金300余万元。搬迁农民都住进整齐划一的新居内,使用沼气、煤气、电灯,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移民户发展蚕桑、药材、茶叶、果树等产业项目,户均增收524元。修水供电公司年增加电量390万千瓦时,初步形成了一个“企业良性发展,农户不断增收,社会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
由于修水县山区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虽然经过多年的移民工作,但在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前,还有1700多户山村农民没有用上电。修水供电公司在“户户通电”工程中,立足地方实际,与县委、县政府移民建村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在为无电村民送去光明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致富的希望。
布甲乡洞上村一组住在山高路险的地方,购买日常用品只能靠人背肩扛。其中有10户人家散居在大山深处,无电成了制约村民致富的最大障碍。9月22日,洞上村一组终于用上了大网电,村民龚汉文老汉欢天喜地地搬出了因没电而一直闲置的彩电、洗衣机。他说:“山旮旯里终于可以用上电了,这些陪嫁的家电终于派上了用场,一度电还便宜了4块钱。”在全体供电员工的努力下,到今年年底,修水供电公司经营区域内将实现“户户通电”。
“户户通电”工程和移民建村工程给修水农民生活带来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对修水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修水
江西省修水县地处湘赣鄂三省交界,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
“江西是块红色的土地,江西人爱吃辣椒,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就是用火辣辣的供电情,诠释着我们的责任和信念。”修水供电公司总经理陈云平提起自己热爱的事业,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兴奋。
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修水供电人用劳动和汗水,努力演绎“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精彩,借“户户通电”之机,致力为新农村建设坚强电网,提供优质服务。
小康征途电助力
修水供电公司何市供电所员工杨承贵最近在自家的沙发上睡了近两个月,事情说来话长。
今年,一条大庆至广州的国家级高速公路从修水县的6个乡(镇)穿过,老杨所在的供电所承担了两个标段的供电任务,要在两个月时间内架设10千伏线路3.4千米,移杆、改杆37处,安装变压器12台。
时间紧、任务重。作为主力队员的老杨恨不得能有三头六臂,每天是天没亮就出门,顶着星星才回家。又累又困的老杨一回家便倒在沙发上大睡,怎么叫都叫不起来。就这样,整整两个月鏖战,全面保证了工程建设用电,得到了施工单位的高度评价。
“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客户是供电企业的衣食父母,服务客户就是服务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政府放心、群众满意’为工作出发点,把优质服务作为永恒主题。”修水供电公司历届领导班子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8月6日,三辆满载水泥的东风大货车开进了大椿乡新庄村。新庄村今年被列为修水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庄村全村66户人家,已经有30%完成改房、改厕、改沼气工作,全村90%的人家有水井,100%有电话和电视。
为全面带动新庄村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修水供电公司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成员与村委会一道,发挥该村产业优势,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茶园的设想,在原有500亩茶园的基础上,今冬再扩建500亩,建立一个千亩茶园基地。现在,村民干劲十足,正脚踏实地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户户通电”幸福来
修水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移民扶贫工作,共投入资金1.77亿元,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要求,对626个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共搬迁深山区群众3910户共21507人,占江西省搬迁总人数的1/5。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到修水时曾说过:“全国的移民扶贫看江西,江西的移民扶贫看修水,修水的移民扶贫走在全国的前头。”
据石坳乡党支部书记梁家荣介绍,石坳乡水门村移民点共有62户327人,大多是从复源乡库区移民过来的,原来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农户只能靠山吃山,砍树、砍竹子卖钱度日。农民搬出大山后,思想观念大变,出外务工者增多,信息灵通,子女就学方便。搬迁后主要是以出外务工、养蚕、种药材、栽果树、养猪为主,并对原住地进行了封山育林,保护了环境。老百姓家贴出对联“移民扶贫出深山,勤劳致富奔小康”。经修水供电公司测算,架一条电力线路进复源需投资23万元,现在为水门移民点架设供电线路仅投入了5.7万元,仅此一条线路就节约资金17.3万元。原来在库区,收取电费还要租船前往,一天光租船费就要80元,有时收的电费还入不敷出,现在抄表员一天就可以将电费全部回收到位。
3年来,修水供电公司共投资近500万元,为42个移民扶贫点架设供电线路216千米,节约资金300余万元。搬迁农民都住进整齐划一的新居内,使用沼气、煤气、电灯,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移民户发展蚕桑、药材、茶叶、果树等产业项目,户均增收524元。修水供电公司年增加电量390万千瓦时,初步形成了一个“企业良性发展,农户不断增收,社会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
由于修水县山区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虽然经过多年的移民工作,但在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前,还有1700多户山村农民没有用上电。修水供电公司在“户户通电”工程中,立足地方实际,与县委、县政府移民建村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在为无电村民送去光明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致富的希望。
布甲乡洞上村一组住在山高路险的地方,购买日常用品只能靠人背肩扛。其中有10户人家散居在大山深处,无电成了制约村民致富的最大障碍。9月22日,洞上村一组终于用上了大网电,村民龚汉文老汉欢天喜地地搬出了因没电而一直闲置的彩电、洗衣机。他说:“山旮旯里终于可以用上电了,这些陪嫁的家电终于派上了用场,一度电还便宜了4块钱。”在全体供电员工的努力下,到今年年底,修水供电公司经营区域内将实现“户户通电”。
“户户通电”工程和移民建村工程给修水农民生活带来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对修水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修水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