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坚强电网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记正在发展中的陕西榆林供电局
2006-12-14 15:19:4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A-
A+
电力18讯: 林木;高天宇
“十五”期间的5年,陕西省榆林市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工程,不仅加速了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促进一批大型煤、电、化工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也有力地拉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榆林供电局作为一个集电网建设、电网管理、电力服务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供电企业,处在西部榆林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能源化工基地的特殊位置,紧紧抓住榆林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大好机遇,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在电网主网架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电网规划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企业自身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电力基本建设成就显著
“十五”期间是榆林电力高速发展的五年,保持高投入的五年。在这一时期,榆林电网建设投入资金大,建成的输变电设施数量多,科技含量高。5年间共投入电网建设资金15.31亿元,是“九五”期间电网电源建设投资总量的2倍。共新建110KV变电站15座,主变总容量1034.5MVA,线路26条,593.604千米 35KV变电站15座,主变容量95.1MVA,线路21条长198.698千米,新建输变电设施总量是“九五”期间的2倍。改造110KV变电站17座,主变容量675.5MVA/17台,线路177千米/11条 35KV变电站27座,主变容量97.6MVA/22台,线路204千米/23条。
榆林地方电网建设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数量的增长上,在输变电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科技含量上也有了较大进步。据省市电力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榆林电网在建设与改造中,共新建光通信站32座,光缆线路7条,长597千米,载波通信站7座,无线扩频通信站10座,县级调度自动化站2座。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电网运行、调度的科技含量,使榆林电网运行与调度自动化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电网整体结构布局合理
农电网络加快农村发展
榆林持续稳定的电网建设投资,使全市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供电网络日趋完善,供电能力大幅度提高,电网整体结构布局趋向合理化、规范化。“十五”期间,榆林供电局所属110KV变电站由“九五”末的15座增至“十五”末的30座,容量由562.6MVA增至1625MVA,线路由866.243公里增至1569公里;35KV变电站由“九五”末的45座增至“十五”末的57座,容量由158.15MVA增至275.95MVA,线路增至1521公里。“九五”末,榆林电网除主干线府谷-神木-榆林-绥德形成110千伏双回路外,佳县、子洲、清涧、吴堡均无110KV变电站,电网分东西南北四块小网运行,供电可靠性差,网络薄弱。而近5年来,榆林供电局抓住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高起点规划电网,早布点建设电网,促进了府谷、神木、鱼河―米脂、榆林四大工业区供电网络的建成。目前全市县县有110KV变电站,初步形成了纵贯全市南北,横跨东西12个县市区的星状双回路110KV主网架。
同时,农电网络加快农村发展。据介绍,早在“九五”末,榆林市就实现了村村通电的战略目标。但由于当时资金投入不足,电力网络管理杂乱,供电可靠性差,导致线损大而电价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面对存在的各种困难和复杂现状,榆林供电局适时地抓住国家进行大规模农网改造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和筹集资金,对全市农网进行了持续六年的改造,累计改造农网4979个行政村,新建10KV线路5694公里,变压器8381台,改造农村低压线路6790公里,配变8967台,改造面达到85%以上,农网改造给农村带来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农网用户普遍反映,改造后的榆林农网用电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电压合格率也由网改前的89%提高到98.5%,电价由普遍的每度1元以上降至0.49元,农民电价负担重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网改造真正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五年中累计减轻农民用电负担5000多万元。同时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农网改造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末榆林市乡镇售电量占全网售电量的64%。
电源建设有较大突破
“十五”期间,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对电力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电源建设,地方上随之开工建设了一批环保节能型电厂。电源建设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去年,榆林市先后建成投运的府谷恒源、府谷<
“十五”期间的5年,陕西省榆林市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工程,不仅加速了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促进一批大型煤、电、化工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也有力地拉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榆林供电局作为一个集电网建设、电网管理、电力服务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供电企业,处在西部榆林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能源化工基地的特殊位置,紧紧抓住榆林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大好机遇,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在电网主网架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电网规划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企业自身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电力基本建设成就显著
“十五”期间是榆林电力高速发展的五年,保持高投入的五年。在这一时期,榆林电网建设投入资金大,建成的输变电设施数量多,科技含量高。5年间共投入电网建设资金15.31亿元,是“九五”期间电网电源建设投资总量的2倍。共新建110KV变电站15座,主变总容量1034.5MVA,线路26条,593.604千米 35KV变电站15座,主变容量95.1MVA,线路21条长198.698千米,新建输变电设施总量是“九五”期间的2倍。改造110KV变电站17座,主变容量675.5MVA/17台,线路177千米/11条 35KV变电站27座,主变容量97.6MVA/22台,线路204千米/23条。
榆林地方电网建设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数量的增长上,在输变电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科技含量上也有了较大进步。据省市电力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榆林电网在建设与改造中,共新建光通信站32座,光缆线路7条,长597千米,载波通信站7座,无线扩频通信站10座,县级调度自动化站2座。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电网运行、调度的科技含量,使榆林电网运行与调度自动化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电网整体结构布局合理
农电网络加快农村发展
榆林持续稳定的电网建设投资,使全市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供电网络日趋完善,供电能力大幅度提高,电网整体结构布局趋向合理化、规范化。“十五”期间,榆林供电局所属110KV变电站由“九五”末的15座增至“十五”末的30座,容量由562.6MVA增至1625MVA,线路由866.243公里增至1569公里;35KV变电站由“九五”末的45座增至“十五”末的57座,容量由158.15MVA增至275.95MVA,线路增至1521公里。“九五”末,榆林电网除主干线府谷-神木-榆林-绥德形成110千伏双回路外,佳县、子洲、清涧、吴堡均无110KV变电站,电网分东西南北四块小网运行,供电可靠性差,网络薄弱。而近5年来,榆林供电局抓住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高起点规划电网,早布点建设电网,促进了府谷、神木、鱼河―米脂、榆林四大工业区供电网络的建成。目前全市县县有110KV变电站,初步形成了纵贯全市南北,横跨东西12个县市区的星状双回路110KV主网架。
同时,农电网络加快农村发展。据介绍,早在“九五”末,榆林市就实现了村村通电的战略目标。但由于当时资金投入不足,电力网络管理杂乱,供电可靠性差,导致线损大而电价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面对存在的各种困难和复杂现状,榆林供电局适时地抓住国家进行大规模农网改造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和筹集资金,对全市农网进行了持续六年的改造,累计改造农网4979个行政村,新建10KV线路5694公里,变压器8381台,改造农村低压线路6790公里,配变8967台,改造面达到85%以上,农网改造给农村带来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农网用户普遍反映,改造后的榆林农网用电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电压合格率也由网改前的89%提高到98.5%,电价由普遍的每度1元以上降至0.49元,农民电价负担重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网改造真正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五年中累计减轻农民用电负担5000多万元。同时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农网改造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末榆林市乡镇售电量占全网售电量的64%。
电源建设有较大突破
“十五”期间,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对电力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电源建设,地方上随之开工建设了一批环保节能型电厂。电源建设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去年,榆林市先后建成投运的府谷恒源、府谷<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