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名城更璀璨――坚强电网助推威海实现“两个率先”纪实
2006-11-03 10:34:42 来源:山东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邢晓军
威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明朝时期,就设立了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又是一座充满年轻活力的城市。1987年才成立地级市的威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17%左右,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27位,2003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首,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人居名城。
威海是一座拥有一流电网的城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威海电网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市区形成了220千伏双电源、35千伏环网、10千伏实现手拉手供电的格局,成为威海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推动威海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坚强电网:负荷百万仍从容
1990年威海供电公司成立之初,威海电网仅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和1条220千伏线路与省网相连,市区则只靠1座110千伏变电站供电,突出的电力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威海经济的发展。
电力是经济的命脉。作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国家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城市,威海更离不开强劲电力的支撑。无论是电网规划、设备选型还是建设速度,山东电力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伴随着电力人的铿锵脚步,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飞跃海疆。至2005年底,集团公司为建设威海电网累计投资近18亿元,仅“十五”期间就投资近7亿元,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农网建设与改造。目前,威海电网拥有6座220千伏变电站、15座110千伏变电站、84座35千伏变电站,变电总容量达360.61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线路2185.26公里。
在强大电力的支撑下,威海经济也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自成立地级市以来,威海的经济、社会、城市、生态等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GDP由1987年的34.2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69.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名列全省前茅,成为国内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电力发展了,农民笑了。1991年,威海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电;1999年,实现城乡电力一体化管理,为农民提供“四到户”服务;2002年,农民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用电电价……特别是在“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指引下,威海供电公司不断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建成了1个电气化镇、55个电气化村和34个标准用电村。
今年8月14日,威海市用电负荷首次突破百万千瓦,达到101.961万千瓦。在前所未有的高负荷面前,威海供电公司从容应对,有针对性地对电网部分薄弱环节和供电“瓶径”进行建设和改造,保证了电网安全度夏,没有发生一起拉闸限电事件。
优质服务:彰显魅力树形象
作为基层企业,威海供电公司始终不忘自己承担的责任。
“你们的努力工作保证了全市正常的生产、生活及工作秩序,谢谢供电公司的同志们!”威海市委书记崔曰臣称赞道。2005年12月3日至21日,威海遭受了50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的连续侵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在自然灾害面前,威海供电公司勇敢地承担起了抗灾保电的重任,立即启动输变电设备抢修、重要客户保电等各项应急预案,全体干部职工日夜奋战在抗击暴风雪的第一线,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突发性用电故障,始终保持电力供应畅通无阻。
人居在威海,创业在威海。2005年3月,威海工业园落户草庙子镇,万业染织、东维木机数控机床等40多个投资过亿元的中外资大项目纷至沓来,原本按照农电标准建设的输变电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电力供应。威海供电公司快速反应,主动向地方政府和集团公司汇报、沟通,及时调整威海电网“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负荷密度和用电需求增长情况,在工业园规划了1座220千伏变电站和3座110千伏变电站。目前,草庙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经完成立项,即将进入建设期。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为准确把握电力客户的脉搏和心理,威海供电公司认真落实“三个十条”,不断完善服务措施,开展了“大走访”活动。公司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分片、分区走访政府部门和大企业客户,挨个登门拜访,既沟通了相互间的想法,也消除了很多误解;抢修、抄表等人员成了居委会的常客,共同探讨服务新举措,共享辖区居民资源,像“片警”一样为民服务;青年志愿者走进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家中,嘘寒问暖,倾力相助……目前,该公司已经与76个居(村)委主任进行了座谈,走访了37个政府部门、157个大客户及外资企业,发放了1000多份征求意见函和10万余份安全用电宣传单。
政企携手:齐心协力谋共赢
“十一五”期间,威海市将建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加工、装配和出口基地,威海经济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
威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明朝时期,就设立了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又是一座充满年轻活力的城市。1987年才成立地级市的威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17%左右,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27位,2003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首,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人居名城。
威海是一座拥有一流电网的城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威海电网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市区形成了220千伏双电源、35千伏环网、10千伏实现手拉手供电的格局,成为威海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推动威海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坚强电网:负荷百万仍从容
1990年威海供电公司成立之初,威海电网仅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和1条220千伏线路与省网相连,市区则只靠1座110千伏变电站供电,突出的电力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威海经济的发展。
电力是经济的命脉。作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国家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城市,威海更离不开强劲电力的支撑。无论是电网规划、设备选型还是建设速度,山东电力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伴随着电力人的铿锵脚步,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飞跃海疆。至2005年底,集团公司为建设威海电网累计投资近18亿元,仅“十五”期间就投资近7亿元,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农网建设与改造。目前,威海电网拥有6座220千伏变电站、15座110千伏变电站、84座35千伏变电站,变电总容量达360.61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线路2185.26公里。
在强大电力的支撑下,威海经济也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自成立地级市以来,威海的经济、社会、城市、生态等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GDP由1987年的34.2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69.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名列全省前茅,成为国内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电力发展了,农民笑了。1991年,威海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电;1999年,实现城乡电力一体化管理,为农民提供“四到户”服务;2002年,农民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用电电价……特别是在“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指引下,威海供电公司不断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建成了1个电气化镇、55个电气化村和34个标准用电村。
今年8月14日,威海市用电负荷首次突破百万千瓦,达到101.961万千瓦。在前所未有的高负荷面前,威海供电公司从容应对,有针对性地对电网部分薄弱环节和供电“瓶径”进行建设和改造,保证了电网安全度夏,没有发生一起拉闸限电事件。
优质服务:彰显魅力树形象
作为基层企业,威海供电公司始终不忘自己承担的责任。
“你们的努力工作保证了全市正常的生产、生活及工作秩序,谢谢供电公司的同志们!”威海市委书记崔曰臣称赞道。2005年12月3日至21日,威海遭受了50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的连续侵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在自然灾害面前,威海供电公司勇敢地承担起了抗灾保电的重任,立即启动输变电设备抢修、重要客户保电等各项应急预案,全体干部职工日夜奋战在抗击暴风雪的第一线,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突发性用电故障,始终保持电力供应畅通无阻。
人居在威海,创业在威海。2005年3月,威海工业园落户草庙子镇,万业染织、东维木机数控机床等40多个投资过亿元的中外资大项目纷至沓来,原本按照农电标准建设的输变电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电力供应。威海供电公司快速反应,主动向地方政府和集团公司汇报、沟通,及时调整威海电网“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负荷密度和用电需求增长情况,在工业园规划了1座220千伏变电站和3座110千伏变电站。目前,草庙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经完成立项,即将进入建设期。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为准确把握电力客户的脉搏和心理,威海供电公司认真落实“三个十条”,不断完善服务措施,开展了“大走访”活动。公司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分片、分区走访政府部门和大企业客户,挨个登门拜访,既沟通了相互间的想法,也消除了很多误解;抢修、抄表等人员成了居委会的常客,共同探讨服务新举措,共享辖区居民资源,像“片警”一样为民服务;青年志愿者走进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家中,嘘寒问暖,倾力相助……目前,该公司已经与76个居(村)委主任进行了座谈,走访了37个政府部门、157个大客户及外资企业,发放了1000多份征求意见函和10万余份安全用电宣传单。
政企携手:齐心协力谋共赢
“十一五”期间,威海市将建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加工、装配和出口基地,威海经济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