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供电局:今年秋色倍还人
2006-09-14 14:16:05 来源:河南电力新闻中心
A-
A+
电力18讯: 核心提示
★8月18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尉氏县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县。
★尉氏县是全省民营经济二十强之一,今年前7个月,该县民营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36.2%;
★尉氏县有“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两大基地。棉纺产业年总产值11.8亿元,鱼鸭混养年总产值7亿元。
地处黄河腹地的尉氏县,是全省民营经济二十强之一,它以两个基地而闻名全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和“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今年上半年,该县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07亿元,上缴税金9512万元。“尉氏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功不可没!”该县县委书记曹法英在今年召开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会议上说。
尉氏县供电局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何赢得如此赞誉?9月6日,记者对尉氏县进行了走访。
纺织业投资的热土
9月6日,记者走进尉氏县工业园区,在这个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纺织企业之多让人吃惊:以尉氏县纺织有限公司、河南天隆纺织有限公司、尉氏县京尉棉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棉纺产业群,现已形成40万锭的生产规模,年总产值11.8亿元。“尉氏县之所以成为纺织业投资的热土,多亏供电局的真诚服务,为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供电环境。”谈起目前纺织工业基地的发展形势,县委书记曹法英如是说。
在河南天隆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扎根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公司在一期工程中,原来使用2台630千伏安变压器,由于尚未投产,每月的用电量只有3000千瓦时,使该厂的平均电价每千瓦时高达1元左右。县供电局局长陈立友了解情况后,立即派技术人员现场勘测,认为用2台630千伏安变压器是“大马拉小车”,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生产成本高,就将其中1台更换成315千伏安的变压器。仅此一项,每年为该公司节约费用10万元。杨扎根说:“之所以在尉氏县投资办厂,主要是供电局的贴心服务感动了我。”9月4日,继长春皓月集团投资6亿元兴建肉牛育肥屠宰加工项目后,由张家港双盛贸易公司和河北华月集团投资的两个超2000万元的项目又落户尉氏县。
河滩里“养”出的生态林
贾鲁河流经尉氏县境内45公里,昔日的贾鲁河滩,“大雁不落坡,兔子不做窝,风起黄沙飞,种啥啥不活。”如今的贾鲁河河畔,已形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变成了一个生态园林。
9月6日中午,记者来到贾鲁河边,只见两岸鸭棚比比皆是,鱼塘首尾相接,卖松花蛋、咸鸭蛋的门店一个紧挨一个。据随同的城市供电所所长康建铭介绍,鱼鸭混养基地位于贾鲁河沿岸的沙滩区,由于供电半径太长,电力得不到正常使用。尉氏县供电局把这里列为第一期农网改造的盲点区,投资600多万元,在贾鲁河滩建成了一座35千伏变电站,架线14公里,新增公用变压器20多台,缩短了供电半径,使河滩的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9.98%。有了电力做后盾,鱼鸭混养产业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尉氏县水利局副局长王润生告诉记者:“由于综合开发搞得好,这儿已形成集花卉、农作物、鱼、鸭、鸟于一体的生态园村,并成为许多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现在,尉氏县鱼鸭混养基地年存鸭500万只,年产鸭蛋8万吨、鱼300万吨,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当地居民仅靠这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万元。昔日的荒滩变成人们淘金的宝地,还改变了滩区的生态环境。
沙丘里刨出的黄金
华灯初上时,我们来到距县城10多公里的庄头乡高寨村,暮色中被一排排的现代别墅吓了一跳,在农村,这样气派的房子还真不多见。村党支部书记方金付告诉记者:“我们村地处老黄河故道,荒沙丘多,荒滩沟多,野生刺槐丛生,过去别说盖这样的‘洋房’了,就连饭也吃不饱啊。自第一次农网改造后,我们发展大棚西瓜、拱棚韭菜、优质大桃,建成三个万亩高效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和港、澳及东南亚市场,年人均收入达5500元。有电力做保障,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过去高寨村是尉氏县有名的贫困村,方金付曾两次参加县政府组织的“后进村支书学习班”,全村285户、1306口人,收入主要靠村里的2000亩耕地。2001年,村委会带领群众种植了桃树和韭菜,却在浇地上伤透了脑筋,由于村内灌溉的低压线路被盗,浇地时没有电源,他们只好用柴油机灌溉,天冷时摇不动机器,不能按期浇水。
2003年9月,尉氏县供电局投资20多万元把所有水利配套线路及村庄10千伏线路由架空线路统统改为地埋线路,耕地里的40口水井都通上了电源,电钮一按,清水“哗哗”便流向田间。方金付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过去用柴油机浇地,一亩地需要10斤柴油、30多块钱,还要浇3个小时;现在用电浇地,一亩地只需用电3千瓦时,不到4块钱,而且1个小时就浇完了,真是省钱、省时<
★8月18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尉氏县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县。
★尉氏县是全省民营经济二十强之一,今年前7个月,该县民营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36.2%;
★尉氏县有“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两大基地。棉纺产业年总产值11.8亿元,鱼鸭混养年总产值7亿元。
地处黄河腹地的尉氏县,是全省民营经济二十强之一,它以两个基地而闻名全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和“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今年上半年,该县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07亿元,上缴税金9512万元。“尉氏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功不可没!”该县县委书记曹法英在今年召开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会议上说。
尉氏县供电局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何赢得如此赞誉?9月6日,记者对尉氏县进行了走访。
纺织业投资的热土
9月6日,记者走进尉氏县工业园区,在这个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纺织企业之多让人吃惊:以尉氏县纺织有限公司、河南天隆纺织有限公司、尉氏县京尉棉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棉纺产业群,现已形成40万锭的生产规模,年总产值11.8亿元。“尉氏县之所以成为纺织业投资的热土,多亏供电局的真诚服务,为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供电环境。”谈起目前纺织工业基地的发展形势,县委书记曹法英如是说。
在河南天隆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扎根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公司在一期工程中,原来使用2台630千伏安变压器,由于尚未投产,每月的用电量只有3000千瓦时,使该厂的平均电价每千瓦时高达1元左右。县供电局局长陈立友了解情况后,立即派技术人员现场勘测,认为用2台630千伏安变压器是“大马拉小车”,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生产成本高,就将其中1台更换成315千伏安的变压器。仅此一项,每年为该公司节约费用10万元。杨扎根说:“之所以在尉氏县投资办厂,主要是供电局的贴心服务感动了我。”9月4日,继长春皓月集团投资6亿元兴建肉牛育肥屠宰加工项目后,由张家港双盛贸易公司和河北华月集团投资的两个超2000万元的项目又落户尉氏县。
河滩里“养”出的生态林
贾鲁河流经尉氏县境内45公里,昔日的贾鲁河滩,“大雁不落坡,兔子不做窝,风起黄沙飞,种啥啥不活。”如今的贾鲁河河畔,已形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变成了一个生态园林。
9月6日中午,记者来到贾鲁河边,只见两岸鸭棚比比皆是,鱼塘首尾相接,卖松花蛋、咸鸭蛋的门店一个紧挨一个。据随同的城市供电所所长康建铭介绍,鱼鸭混养基地位于贾鲁河沿岸的沙滩区,由于供电半径太长,电力得不到正常使用。尉氏县供电局把这里列为第一期农网改造的盲点区,投资600多万元,在贾鲁河滩建成了一座35千伏变电站,架线14公里,新增公用变压器20多台,缩短了供电半径,使河滩的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9.98%。有了电力做后盾,鱼鸭混养产业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尉氏县水利局副局长王润生告诉记者:“由于综合开发搞得好,这儿已形成集花卉、农作物、鱼、鸭、鸟于一体的生态园村,并成为许多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现在,尉氏县鱼鸭混养基地年存鸭500万只,年产鸭蛋8万吨、鱼300万吨,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当地居民仅靠这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万元。昔日的荒滩变成人们淘金的宝地,还改变了滩区的生态环境。
沙丘里刨出的黄金
华灯初上时,我们来到距县城10多公里的庄头乡高寨村,暮色中被一排排的现代别墅吓了一跳,在农村,这样气派的房子还真不多见。村党支部书记方金付告诉记者:“我们村地处老黄河故道,荒沙丘多,荒滩沟多,野生刺槐丛生,过去别说盖这样的‘洋房’了,就连饭也吃不饱啊。自第一次农网改造后,我们发展大棚西瓜、拱棚韭菜、优质大桃,建成三个万亩高效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和港、澳及东南亚市场,年人均收入达5500元。有电力做保障,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过去高寨村是尉氏县有名的贫困村,方金付曾两次参加县政府组织的“后进村支书学习班”,全村285户、1306口人,收入主要靠村里的2000亩耕地。2001年,村委会带领群众种植了桃树和韭菜,却在浇地上伤透了脑筋,由于村内灌溉的低压线路被盗,浇地时没有电源,他们只好用柴油机灌溉,天冷时摇不动机器,不能按期浇水。
2003年9月,尉氏县供电局投资20多万元把所有水利配套线路及村庄10千伏线路由架空线路统统改为地埋线路,耕地里的40口水井都通上了电源,电钮一按,清水“哗哗”便流向田间。方金付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过去用柴油机浇地,一亩地需要10斤柴油、30多块钱,还要浇3个小时;现在用电浇地,一亩地只需用电3千瓦时,不到4块钱,而且1个小时就浇完了,真是省钱、省时<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