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里的灿烂光明――四川古蔺县电力发展纪实
2006-10-09 09:33:56 来源:国家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本报重走长征路记者团成员 钟丽军 李 蕾 何 杰
古蔺县位于四川南部的边缘,全县地域成半岛形伸入贵州北部,赤水河沿边界流入长江。赤水河沿岸,遍布红色的足迹。当年,红军在此迂回穿插,四渡赤水,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谱写了中国革命的一曲壮丽凯歌。如今,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电力员工秉承了红军长征精神,艰苦创业,以执着的追求,翻开了古蔺电力事业的一页页崭新篇章。
变革:从无到有
追溯古蔺电力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1958年,第一台容量仅为50千瓦发电机的运行,翻开了古蔺电力史的第一页。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古蔺第一座小水电站――乌龙塘电厂建成投运,共有2台160千瓦的发电机组,对城区部分客户供电。至此,古蔺电力工业才真正开始起步。
如今,古蔺电网发展纳入泸州电网总体规划,成为国家电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将更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古蔺电网实现新的发展。
古蔺县十年九旱,俗称“打不湿的古蔺”。受雨水制约,小水电站利用率较低。在国家电网尚未延伸到古蔺时,仅仅依靠地方小水电孤网运行的古蔺电网,无法满足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拉闸限电频繁。经常是自来水龙头出不了水,冰箱不能制冷,城乡居民饱受缺电之苦。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一度出现举步维艰的状况,供电员工全年人均收入仅2000元左右。
2001年,四川省电力公司控股组建新的古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在古蔺实施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一、二期农网改造先后投入资金6207万元,对全县20余个乡镇进行了电网改造。主要进行了配电骨干网架的建设,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新建35千伏线路71千米,10千伏线路196千米,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工程3.1万户。
通过电网改造,古蔺供电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原来孤网运行的26个小水电自供区,全部实现了联网运行,进一步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几年来,古蔺供电公司还完成了10多个乡镇的农电体制改革,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电力管理机制。
农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使得农民用电真正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改变了很大一部分农村无电用,用电困难、电能差、电费高的状况,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群众非常满意。
服务:自始至终
在不断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努力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古蔺供电公司始终高度重视营销服务工作。该公司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年8月17日上午,古蔺县供电公司门前锣鼓喧天,长沙村13组的村民代表将一面印有“情系新农村,关怀新农民”字样的锦旗送到供电公司,感谢供电公司为村民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用电难题。
长沙村13组的住户散居在古蔺中城酒厂周围,有90余户400多人。长期以来,村民与中城酒厂共用一台变压器,供电线路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架设的。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变压器和线路都严重过载,电能质量相当差,企业和村民用电都受到很大影响。
在今年电网改造计划中,古蔺供电公司将长沙村纳入重点改造对象中,投入资金31万元,为该村新安装2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架设高压线路300米,更换低压线路5000米。电力员工冒着酷暑高温,经过近10天的紧张奋战,终于完成整个改造工程,让村民用上了放心、优质的电能。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古蔺供电公司在电网发展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依然竭力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通过优质服务营造一个和谐的供用电环境。国家电网延伸到古蔺后,在进一步规范供电服务的同时,也带来电量的较快增长。1997年,古蔺的年售电量仅为3000多万千瓦时,至2005年,已增长到9318万千瓦时。以前70%的电量靠地方小水电供应,现在80%的电量通过大电网直供。
发展:势头渐起
古蔺是一个资源大县,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优质无烟煤储量4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000多亿立方米,硫铁矿储量超过15亿吨。由于交通、电力等因素制约,这个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矿产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nb
本报重走长征路记者团成员 钟丽军 李 蕾 何 杰
古蔺县位于四川南部的边缘,全县地域成半岛形伸入贵州北部,赤水河沿边界流入长江。赤水河沿岸,遍布红色的足迹。当年,红军在此迂回穿插,四渡赤水,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谱写了中国革命的一曲壮丽凯歌。如今,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电力员工秉承了红军长征精神,艰苦创业,以执着的追求,翻开了古蔺电力事业的一页页崭新篇章。
变革:从无到有
追溯古蔺电力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1958年,第一台容量仅为50千瓦发电机的运行,翻开了古蔺电力史的第一页。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古蔺第一座小水电站――乌龙塘电厂建成投运,共有2台160千瓦的发电机组,对城区部分客户供电。至此,古蔺电力工业才真正开始起步。
如今,古蔺电网发展纳入泸州电网总体规划,成为国家电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将更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古蔺电网实现新的发展。
古蔺县十年九旱,俗称“打不湿的古蔺”。受雨水制约,小水电站利用率较低。在国家电网尚未延伸到古蔺时,仅仅依靠地方小水电孤网运行的古蔺电网,无法满足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拉闸限电频繁。经常是自来水龙头出不了水,冰箱不能制冷,城乡居民饱受缺电之苦。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一度出现举步维艰的状况,供电员工全年人均收入仅2000元左右。
2001年,四川省电力公司控股组建新的古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在古蔺实施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一、二期农网改造先后投入资金6207万元,对全县20余个乡镇进行了电网改造。主要进行了配电骨干网架的建设,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新建35千伏线路71千米,10千伏线路196千米,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工程3.1万户。
通过电网改造,古蔺供电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原来孤网运行的26个小水电自供区,全部实现了联网运行,进一步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几年来,古蔺供电公司还完成了10多个乡镇的农电体制改革,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电力管理机制。
农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使得农民用电真正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改变了很大一部分农村无电用,用电困难、电能差、电费高的状况,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群众非常满意。
服务:自始至终
在不断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努力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古蔺供电公司始终高度重视营销服务工作。该公司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年8月17日上午,古蔺县供电公司门前锣鼓喧天,长沙村13组的村民代表将一面印有“情系新农村,关怀新农民”字样的锦旗送到供电公司,感谢供电公司为村民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用电难题。
长沙村13组的住户散居在古蔺中城酒厂周围,有90余户400多人。长期以来,村民与中城酒厂共用一台变压器,供电线路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架设的。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变压器和线路都严重过载,电能质量相当差,企业和村民用电都受到很大影响。
在今年电网改造计划中,古蔺供电公司将长沙村纳入重点改造对象中,投入资金31万元,为该村新安装2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架设高压线路300米,更换低压线路5000米。电力员工冒着酷暑高温,经过近10天的紧张奋战,终于完成整个改造工程,让村民用上了放心、优质的电能。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古蔺供电公司在电网发展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依然竭力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通过优质服务营造一个和谐的供用电环境。国家电网延伸到古蔺后,在进一步规范供电服务的同时,也带来电量的较快增长。1997年,古蔺的年售电量仅为3000多万千瓦时,至2005年,已增长到9318万千瓦时。以前70%的电量靠地方小水电供应,现在80%的电量通过大电网直供。
发展:势头渐起
古蔺是一个资源大县,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优质无烟煤储量4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000多亿立方米,硫铁矿储量超过15亿吨。由于交通、电力等因素制约,这个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矿产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nb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