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供电所服务新农村建设纪实
2006-07-31 09:17:29 来源:山东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记者 李志伟 通讯员 杨召和 陈学超 贾广立) 7月29日下午3时,暑气蒸腾。位于邳庄镇东北角的邳庄新村主干道北侧,一组15米高的电线杆上,几名农电工携带着器具正在烈日下登杆,蓝色的安全帽在银白色的横单映衬下分外醒目,这是台儿庄供电部邳庄供电所的技术人员在主任洪全亮的带领下为邳庄新村架设新线路。不少村民笑逐颜开的在安全距离外的树荫里观看,一位40多岁的妇女王孝凤激动地告诉笔者:“我们这里一直没有主线路,天热了电扇都转不动,现在可好了,供电所花钱为我们架上了电,解决了我们的生活困难。”
近年来,地处鲁南京杭大运河畔的邳庄供电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奉献之歌。
邳庄供电所下设邳庄、小李庄(回民村)两个电工组,共管辖26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及全镇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用电管理工作。现有农电管理人员22人,管辖10KV配电线路3条,共计66.26KM;低压线路64.55KM;配电变压器109台/13240KVA。邳庄供电所连续多年被邳庄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获得台儿庄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0年荣获枣庄市农网改造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被枣庄供电公司评为“先进班组”,2002年和2003年均被省电力集团公司评为“彩虹工程”先进班组,并于2003年创建成为省级一流供电所、省级规范化供电所,2003年晋升为枣庄市“文明单位”,连续五年在镇行风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心系农民,突破农业增效动力瓶颈
沿着崭新的村村通油路来到邳庄镇小李庄村不远,就能闻到一股清新的荷花香气,放眼望去,上百个藕鱼混养池塘内荷叶如盖,亭亭玉立。更引人注目的是每隔十多米的池塘边就有一根挂着供电表箱的电线杆,箱内紧密的排列着一个个电表和用电插座。村支部书记张建军介绍说,小李庄村是邳庄镇“三水农业”试点村,全村有200多亩水田,过去种藕植稻抽水全靠柴油水泵,供水抽水耗时费力,每次要在10个小时以上,很不方便。前年电工组挪到该村后,看到这种情况,就积极向供电所建议,为他们水田用电架设专用线路并把电线引到田间地头,随时可以抽水放水,解决了村民生产的后顾之忧。邳庄供电所坚持将电力面向新农村,真心为农村、为农民、为农业服务,开展“新农村、新电力”优质服务活动,体现了台儿庄供电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
三水农业是邳庄镇的支柱产业,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它在采用旱育技术培育稻秧苗的同时播种藕种;在稻秧苗移栽大田后,藕继续生长,藕田养鱼,稻田养蟹,使稻、蟹、鱼共生,稻、藕为鱼类提供天然的栖息环境和饵料,鱼类能疏松土壤,提供肥料,除草和消灭害虫。几年来,邳庄供电所围绕解决三水农业生产用电,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先后为涛沟桥、尚庄、沧浪庙等10多个三水农业专业村架设低压线路25.55KM,安置农配变压器11台,在为邳庄镇涛沟桥村架设3130米的高低压供电线路后,改变了涛沟桥村电力供应无保障的现状,使该村增加水稻种植面积300亩,农民可年增收15万元。在涛沟桥村笔者遇到市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闫保民,他指着200多亩生态养殖示范园介绍:“围绕千亩稻田藕、百亩示范园,供电部门一周就架了2.5公里的高低压输电线路,村头安装了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线头就放到农户的藕鱼池旁,今年俺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劲头更足了”!
“沿运十万亩涝洼地”整治是台儿庄区被国家财政局、国土资源部立项的土地整理项目,邳庄镇有2万多亩土地属于项目区。供电所配合项目进展,投资 30多万元,安装了季庄、斗沟、边庄、赵村等七个提水站变压器,总变电容量达到620千伏安,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近3000米,使这几个村的4000多亩耕地旱能浇、涝能排,保证了项目整平土地、开发滩涂、复垦土地,开挖沟、路、渠,建设桥、涵、闸以及实行大机械作业的用电量,项目区一、二期工程完工后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300亩,实现了“田成方、路成框、树成行、林成网”的农业生态示范目标。
情注三农,构筑供电安全屏障
台儿庄为鲁南重镇,是山东的南大门。但地势低洼,河流纵横,城区海拔24米,比上游的微山湖湖底还低7米,每到汛期客水云集,承担着34个县市区的洪水下泄重任,故有“洪水走廊”之称,防汛压力大。邳庄镇又是台儿庄地势最低洼的乡镇,境内的后石佛村有台儿庄区“锅底”之称,电力排涝任务艰巨。
每逢汛期到来之际,邳庄供电所都要提前制定防汛抢险应急预案,以防为主,确保汛期安全可靠用电。他们对前石佛、后石佛、赵村等7处排灌站、几十家重点客户的线路、用电设备等进行检查,同时对查出的
近年来,地处鲁南京杭大运河畔的邳庄供电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奉献之歌。
邳庄供电所下设邳庄、小李庄(回民村)两个电工组,共管辖26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及全镇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用电管理工作。现有农电管理人员22人,管辖10KV配电线路3条,共计66.26KM;低压线路64.55KM;配电变压器109台/13240KVA。邳庄供电所连续多年被邳庄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获得台儿庄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0年荣获枣庄市农网改造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被枣庄供电公司评为“先进班组”,2002年和2003年均被省电力集团公司评为“彩虹工程”先进班组,并于2003年创建成为省级一流供电所、省级规范化供电所,2003年晋升为枣庄市“文明单位”,连续五年在镇行风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心系农民,突破农业增效动力瓶颈
沿着崭新的村村通油路来到邳庄镇小李庄村不远,就能闻到一股清新的荷花香气,放眼望去,上百个藕鱼混养池塘内荷叶如盖,亭亭玉立。更引人注目的是每隔十多米的池塘边就有一根挂着供电表箱的电线杆,箱内紧密的排列着一个个电表和用电插座。村支部书记张建军介绍说,小李庄村是邳庄镇“三水农业”试点村,全村有200多亩水田,过去种藕植稻抽水全靠柴油水泵,供水抽水耗时费力,每次要在10个小时以上,很不方便。前年电工组挪到该村后,看到这种情况,就积极向供电所建议,为他们水田用电架设专用线路并把电线引到田间地头,随时可以抽水放水,解决了村民生产的后顾之忧。邳庄供电所坚持将电力面向新农村,真心为农村、为农民、为农业服务,开展“新农村、新电力”优质服务活动,体现了台儿庄供电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
三水农业是邳庄镇的支柱产业,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它在采用旱育技术培育稻秧苗的同时播种藕种;在稻秧苗移栽大田后,藕继续生长,藕田养鱼,稻田养蟹,使稻、蟹、鱼共生,稻、藕为鱼类提供天然的栖息环境和饵料,鱼类能疏松土壤,提供肥料,除草和消灭害虫。几年来,邳庄供电所围绕解决三水农业生产用电,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先后为涛沟桥、尚庄、沧浪庙等10多个三水农业专业村架设低压线路25.55KM,安置农配变压器11台,在为邳庄镇涛沟桥村架设3130米的高低压供电线路后,改变了涛沟桥村电力供应无保障的现状,使该村增加水稻种植面积300亩,农民可年增收15万元。在涛沟桥村笔者遇到市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闫保民,他指着200多亩生态养殖示范园介绍:“围绕千亩稻田藕、百亩示范园,供电部门一周就架了2.5公里的高低压输电线路,村头安装了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线头就放到农户的藕鱼池旁,今年俺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劲头更足了”!
“沿运十万亩涝洼地”整治是台儿庄区被国家财政局、国土资源部立项的土地整理项目,邳庄镇有2万多亩土地属于项目区。供电所配合项目进展,投资 30多万元,安装了季庄、斗沟、边庄、赵村等七个提水站变压器,总变电容量达到620千伏安,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近3000米,使这几个村的4000多亩耕地旱能浇、涝能排,保证了项目整平土地、开发滩涂、复垦土地,开挖沟、路、渠,建设桥、涵、闸以及实行大机械作业的用电量,项目区一、二期工程完工后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300亩,实现了“田成方、路成框、树成行、林成网”的农业生态示范目标。
情注三农,构筑供电安全屏障
台儿庄为鲁南重镇,是山东的南大门。但地势低洼,河流纵横,城区海拔24米,比上游的微山湖湖底还低7米,每到汛期客水云集,承担着34个县市区的洪水下泄重任,故有“洪水走廊”之称,防汛压力大。邳庄镇又是台儿庄地势最低洼的乡镇,境内的后石佛村有台儿庄区“锅底”之称,电力排涝任务艰巨。
每逢汛期到来之际,邳庄供电所都要提前制定防汛抢险应急预案,以防为主,确保汛期安全可靠用电。他们对前石佛、后石佛、赵村等7处排灌站、几十家重点客户的线路、用电设备等进行检查,同时对查出的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