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鹅项下的珍珠更璀璨 ----写在哈尔滨第二电业局成立之际
2006-08-01 10:10:01 来源:国家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相关连接:哈尔滨第二电业局正式成立
通讯员 韩桐 岳宏巍
正如上海打造了崭新的浦东一样,“天鹅项下的珍珠”哈尔滨向周边以及松花江北岸发展,正向全国人民展现着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大都市的形象。经济要发展,电力必先行,哈尔滨第二电业局应运而生!哈尔滨第二电业局(原哈尔滨市市郊农村电气化局)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团结务实、创新超越”,融入黑龙江省电力发展大潮,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全国一流县级供电企业”殊荣。
顺应潮流 改革发展
2006年7月,哈尔滨市市郊农村电气化局更名为哈尔滨第二电业局,该局将在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直接领导下,与哈尔滨电业局共同承担起哈尔滨及周边地区的供电重任,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顺应时代潮流的这一重大体制变革,“哈市郊电力人”本着顾全经济发展大局的思想,顺利完成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布置的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资产上划和人员划转的艰巨任务。
老一辈“哈市郊电力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9年前哈市郊农电局建局时,郊区农电设备的健康水平十分低下,“刮风就断线,下雨就停电”。管理混乱,人畜触电的事故频发,线损率高达46%,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市政府提出的“菜篮子”工程的用电要求,很多地方的供电能力甚至连保证点灯、打井、粮米加工的要求都达不到。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1977年,哈尔滨市政府成立了哈尔滨农村电气化管理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管理方式,这就是哈尔滨第二电业局的雏形。
当时的农电处接手的是一个没有办公地点、交通工具和技术工人,没有1座变电所,仅有14条高压配电线路,年售电量不到6000万千瓦时,固定资产仅300万元的“烂摊子”。
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履行好供电职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黑龙江省电网企业中崛起呢?这是摆在老一辈农电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深入调研,他们敏锐地认识到,随着哈尔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郊地区的电力事业一定大有前途。他们不仅要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好,还要把它变成一个有价值的“金摊子”。
思路明确了,方向找准了,一场供电设施的大改造拉开了序幕。全体职工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奋战、艰苦创业的精神迎接挑战。他们不但把趸售收入大部分投入到线路的更新改造上,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1982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大规模低压线路更新改造起,截至1998年底,多种渠道共投入建设资金2.2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线路老旧、事故频发的局面,郊区供电设备的健康水平迅速提高。
1994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进行机构改革,将哈尔滨农村电气化管理处更名为哈尔滨市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后又更名为哈尔滨市市郊农村电气化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经营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随着哈尔滨市区向周边不断扩展,其辖区用户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太阳岛风景区、国宾馆、冰雪大世界等重要用户以及平房、利民和群力开发区的大部分地区,相继成为哈市郊农电局的新用户。用户群体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这个局的快速发展。其年供电量以平均近20%的速度猛增,目前已拥有遍布哈尔滨市周边的8个电管处和2个多种经营企业,66千伏变电所9座,供电区面积扩展到2250平方千米。截至2005年底,哈市郊农电局固定资产原值已达5.67亿元,职工1400人,供售电量达到10.2亿千瓦时,年趸售收入1.3亿元。
30年的开拓进取,30年的风雨兼程,哈市郊农电局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和发展中,始终得到了原水利电力部、原电力部、原能源部、国家电网公司、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的高度关注、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从1992年到2005年,这个局相继荣获“全国一流县级供电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等70多项荣誉;连续13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哈市郊农电局,2006年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摘取黑龙江省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的桂冠。
电网坚强 发展基石
作为哈尔滨市郊供电企业,哈市郊农电局重任在肩。该局的历任领导都深知,要满足市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打造一流的坚强电网。
1998年,为了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工作。哈市郊农电局紧紧抓住这一“德政工程”的契机,加快电网建设。在农网改造中,该局认真落实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的总体部署,圆满完成总投资3亿元的农网改造工程,新建输变电工<
通讯员 韩桐 岳宏巍
正如上海打造了崭新的浦东一样,“天鹅项下的珍珠”哈尔滨向周边以及松花江北岸发展,正向全国人民展现着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大都市的形象。经济要发展,电力必先行,哈尔滨第二电业局应运而生!哈尔滨第二电业局(原哈尔滨市市郊农村电气化局)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团结务实、创新超越”,融入黑龙江省电力发展大潮,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全国一流县级供电企业”殊荣。
顺应潮流 改革发展
2006年7月,哈尔滨市市郊农村电气化局更名为哈尔滨第二电业局,该局将在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直接领导下,与哈尔滨电业局共同承担起哈尔滨及周边地区的供电重任,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顺应时代潮流的这一重大体制变革,“哈市郊电力人”本着顾全经济发展大局的思想,顺利完成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布置的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资产上划和人员划转的艰巨任务。
老一辈“哈市郊电力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9年前哈市郊农电局建局时,郊区农电设备的健康水平十分低下,“刮风就断线,下雨就停电”。管理混乱,人畜触电的事故频发,线损率高达46%,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市政府提出的“菜篮子”工程的用电要求,很多地方的供电能力甚至连保证点灯、打井、粮米加工的要求都达不到。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1977年,哈尔滨市政府成立了哈尔滨农村电气化管理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管理方式,这就是哈尔滨第二电业局的雏形。
当时的农电处接手的是一个没有办公地点、交通工具和技术工人,没有1座变电所,仅有14条高压配电线路,年售电量不到6000万千瓦时,固定资产仅300万元的“烂摊子”。
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履行好供电职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黑龙江省电网企业中崛起呢?这是摆在老一辈农电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深入调研,他们敏锐地认识到,随着哈尔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郊地区的电力事业一定大有前途。他们不仅要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好,还要把它变成一个有价值的“金摊子”。
思路明确了,方向找准了,一场供电设施的大改造拉开了序幕。全体职工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奋战、艰苦创业的精神迎接挑战。他们不但把趸售收入大部分投入到线路的更新改造上,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1982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大规模低压线路更新改造起,截至1998年底,多种渠道共投入建设资金2.2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线路老旧、事故频发的局面,郊区供电设备的健康水平迅速提高。
1994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进行机构改革,将哈尔滨农村电气化管理处更名为哈尔滨市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后又更名为哈尔滨市市郊农村电气化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经营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随着哈尔滨市区向周边不断扩展,其辖区用户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太阳岛风景区、国宾馆、冰雪大世界等重要用户以及平房、利民和群力开发区的大部分地区,相继成为哈市郊农电局的新用户。用户群体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这个局的快速发展。其年供电量以平均近20%的速度猛增,目前已拥有遍布哈尔滨市周边的8个电管处和2个多种经营企业,66千伏变电所9座,供电区面积扩展到2250平方千米。截至2005年底,哈市郊农电局固定资产原值已达5.67亿元,职工1400人,供售电量达到10.2亿千瓦时,年趸售收入1.3亿元。
30年的开拓进取,30年的风雨兼程,哈市郊农电局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和发展中,始终得到了原水利电力部、原电力部、原能源部、国家电网公司、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的高度关注、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从1992年到2005年,这个局相继荣获“全国一流县级供电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等70多项荣誉;连续13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哈市郊农电局,2006年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摘取黑龙江省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的桂冠。
电网坚强 发展基石
作为哈尔滨市郊供电企业,哈市郊农电局重任在肩。该局的历任领导都深知,要满足市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打造一流的坚强电网。
1998年,为了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工作。哈市郊农电局紧紧抓住这一“德政工程”的契机,加快电网建设。在农网改造中,该局认真落实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的总体部署,圆满完成总投资3亿元的农网改造工程,新建输变电工<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