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供电局与负荷增长赛跑 向管理要效益
2006-08-15 15:20:42 来源:东莞供电局
A-
A+
电力18讯: 东莞供电局年中工作会议传来令人惊喜的消息:上半年的供电量首跨200亿达到209.81亿千瓦时,这个数字超过了五年前东莞供电局全年的供电量。
回头看,还有更多的惊喜:2003至2005这三年间,东莞供电局建成投产的输变电工程容量相当于再建了一个东莞电网;最高负荷从2002年的452万千瓦增长到2005年的708万千瓦,年增长率平均超过16%;供电量2003年突破300亿千瓦时,2005年突破400亿千瓦时。
溯源巨变,最激励东莞供电局奋进的是袁懋振董事长在公司成立后的第10天,即2003年1月8日在东莞供电局调研时,对东莞电网当年迎峰度夏的殷切嘱托,要求他们日夜兼程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努力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潜增效。
东莞供电局局长祁寿枝说,在关键时刻,是袁懋振董事长为东莞供电局的电力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东莞供电局要继续在南方电网大政方针的指引下,重视智力资本的运作和扩张,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效益中心、管理中心、负荷中心这“三个中心”。
三年再建一个东莞电网
东莞经济的超常规高速发展是出了名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GDP平均增长率超过18%,去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位居中国地级市GDP前列。
无疑,东莞电网有压力。“挑战经济高增长,加快电网建设步伐。”2003年1月,袁懋振董事长调研之后,东莞供电局迅速召开电网建设动员大会,通过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全面吹响了加快工程建设的战斗号角。
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东莞电网开始挥就对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的大手笔:2003年至今,累计完成电网建设投资72.52亿元,完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81项,投产主变容量1829万千伏安,使电网规模增加了一倍多。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全国也鲜见。其中,可圈可点的佳绩很多:2003年的五项“6・30”工程,全部提前到当年4月底以前投产,使东莞得以安全平稳地度过夏季用电高峰,负荷同比增长高达24%; 500千伏横沥输变电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不但创造当时省内500千伏新建变电站工程最短工期记录,还夺得广东电网建设史上首项“鲁班奖”。去年底,东莞电网基本解决“卡脖子”问题。
电网前所未有的快速拓展背后,折射了东莞供电人“想尽办法完成每一项任务”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活力。他们以制度方式从技术、经济两方面控制工程造价,在质量管理上将“保护施工成品”写进施工单位的责任书里,通过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工期控制……多项有针对性及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高效优质。
注重管理出实力
关注东莞供电局的人,无不为这里的指标啧啧称叹:用电负荷占全省的16.5%,1100位员工管理着超百亿元的固定资产,2005年单位供电成本仅为52.68元/千千瓦时,剔除由于政策因素影响的农电运行管理费后,东莞局的单位供电成本更是低至26.82元/千千瓦时;综合线损率4.59%。何来这么好的效益?答案是管理出实力。
投产两年的500千伏莞城变电站,是南方电网目前主变容量最大的500千伏变电站,目前值班员11人,而按照国家标准定员则需要25人。“虽然人手不多,但我们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责任,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站长吴东升如是说。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犹如一个井井有条的大家庭,日常操作、巡视维护、资料管理、工器具管理以及绿化、卫生等后勤工作都有负责人和细致的管理制度,站内管理做到了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特别是站内的年青人自己开发的小软件,比如缺陷管理系统、报表系统、收文登记系统很实用。值班员反映,“这些软件虽小,但很管用,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节约了大量时间。”
主动进取、因地制宜,东莞供电人在各方面寻求管理创新―
安全生产上,变电二部重视以人为本,他们提出“构建和谐二部”的口号,用团队活动舒缓员工的压力,提升团队的工作热情,并经常把安全教育与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开展,还提出“以考促学”的培训工作思路,把所有一线员工分为学徒级、普通级、熟练级三级,通过技能培训考核方式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本领。
线损管理上,按照“技术线损合理、管理线损最小”的目标,确保“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不留真空。期间,东莞供电局将主网和配网损耗的分界点从原来的主变变低关口点,调整为每条10千伏馈线关口点,虽然工作量较原来增加几倍,但能使分压、分区的界面清晰、客观,保证了数据层层衔接。
电费资金管理上,他们执行“四次”对账制,层层核对、把关,实现了电费回收的闭环管理。他们统一设置和管理银行电费账户,使得160万户近300亿元的电费像一条条小溪汇入江河一般归集到局电费专户;同时还加强了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和核销后的管理。
把工作做在前面
回头看,还有更多的惊喜:2003至2005这三年间,东莞供电局建成投产的输变电工程容量相当于再建了一个东莞电网;最高负荷从2002年的452万千瓦增长到2005年的708万千瓦,年增长率平均超过16%;供电量2003年突破300亿千瓦时,2005年突破400亿千瓦时。
溯源巨变,最激励东莞供电局奋进的是袁懋振董事长在公司成立后的第10天,即2003年1月8日在东莞供电局调研时,对东莞电网当年迎峰度夏的殷切嘱托,要求他们日夜兼程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努力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潜增效。
东莞供电局局长祁寿枝说,在关键时刻,是袁懋振董事长为东莞供电局的电力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东莞供电局要继续在南方电网大政方针的指引下,重视智力资本的运作和扩张,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效益中心、管理中心、负荷中心这“三个中心”。
三年再建一个东莞电网
东莞经济的超常规高速发展是出了名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GDP平均增长率超过18%,去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位居中国地级市GDP前列。
无疑,东莞电网有压力。“挑战经济高增长,加快电网建设步伐。”2003年1月,袁懋振董事长调研之后,东莞供电局迅速召开电网建设动员大会,通过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全面吹响了加快工程建设的战斗号角。
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东莞电网开始挥就对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的大手笔:2003年至今,累计完成电网建设投资72.52亿元,完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81项,投产主变容量1829万千伏安,使电网规模增加了一倍多。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全国也鲜见。其中,可圈可点的佳绩很多:2003年的五项“6・30”工程,全部提前到当年4月底以前投产,使东莞得以安全平稳地度过夏季用电高峰,负荷同比增长高达24%; 500千伏横沥输变电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不但创造当时省内500千伏新建变电站工程最短工期记录,还夺得广东电网建设史上首项“鲁班奖”。去年底,东莞电网基本解决“卡脖子”问题。
电网前所未有的快速拓展背后,折射了东莞供电人“想尽办法完成每一项任务”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活力。他们以制度方式从技术、经济两方面控制工程造价,在质量管理上将“保护施工成品”写进施工单位的责任书里,通过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工期控制……多项有针对性及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高效优质。
注重管理出实力
关注东莞供电局的人,无不为这里的指标啧啧称叹:用电负荷占全省的16.5%,1100位员工管理着超百亿元的固定资产,2005年单位供电成本仅为52.68元/千千瓦时,剔除由于政策因素影响的农电运行管理费后,东莞局的单位供电成本更是低至26.82元/千千瓦时;综合线损率4.59%。何来这么好的效益?答案是管理出实力。
投产两年的500千伏莞城变电站,是南方电网目前主变容量最大的500千伏变电站,目前值班员11人,而按照国家标准定员则需要25人。“虽然人手不多,但我们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责任,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站长吴东升如是说。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犹如一个井井有条的大家庭,日常操作、巡视维护、资料管理、工器具管理以及绿化、卫生等后勤工作都有负责人和细致的管理制度,站内管理做到了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特别是站内的年青人自己开发的小软件,比如缺陷管理系统、报表系统、收文登记系统很实用。值班员反映,“这些软件虽小,但很管用,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节约了大量时间。”
主动进取、因地制宜,东莞供电人在各方面寻求管理创新―
安全生产上,变电二部重视以人为本,他们提出“构建和谐二部”的口号,用团队活动舒缓员工的压力,提升团队的工作热情,并经常把安全教育与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开展,还提出“以考促学”的培训工作思路,把所有一线员工分为学徒级、普通级、熟练级三级,通过技能培训考核方式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本领。
线损管理上,按照“技术线损合理、管理线损最小”的目标,确保“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不留真空。期间,东莞供电局将主网和配网损耗的分界点从原来的主变变低关口点,调整为每条10千伏馈线关口点,虽然工作量较原来增加几倍,但能使分压、分区的界面清晰、客观,保证了数据层层衔接。
电费资金管理上,他们执行“四次”对账制,层层核对、把关,实现了电费回收的闭环管理。他们统一设置和管理银行电费账户,使得160万户近300亿元的电费像一条条小溪汇入江河一般归集到局电费专户;同时还加强了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和核销后的管理。
把工作做在前面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