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无锡供电公司推行“作业标准化、现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纪事
2006-07-07 11:08:25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让制度始终服务于现实行为的运作,让运行作业始终服从于安全管理的需要,这对于一个供电企业组织来讲既是考验也是挑战;特别是当有些制度滞后于变化了的现实情况时,是固守成规还是勇于探索,这是一种挑战。无锡供电公司着眼于抓基础、抓现场、抓班组,以变电运行为试点,勇敢向自我挑战,大力推行“作业标准化、现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走出一条更切合现场作业管理、用制度规范行为之路,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反思:完善的制度与制度的完善
为使电力生产安全可靠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电力系统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规程制度。就供电行业而言,多年以来,各种规章制度成为电力运行的作业依据、管理要求和机制保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各个管理层级针对各个层面在运行管理特别是安全生产中发生的种种情况,又以文件、内部制度、规程补充规定等多种形式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管理或作业规定。
每一个刚走上运行值班岗位的人员,最迫切也是最感棘手就是要尽快地熟悉和掌握各种规程制度,以便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无锡供电公司变电运行二工区的许赫男,是刚进公司不足三年的新员工,他说,刚到运行岗位心里十分着急,想的是要尽快掌握所有的安全规程、运行规程,但没有多长时间就感到除了几本部颁的标准外不少需要掌握的规定、制度都散在各种文件或制度的本本之中,要想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进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需要的技术文本来进行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学习,有时真的感到无所适从。“制度规定就像说明书一样,只是一个设备了解的指南,真要做起来,还要靠工作经验,因为那些制度规定与具体的操作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他感慨地说。
一般来说,每个单位的各类规章制度都会有很多,但假如从严密的规范管理视角重新进行审视,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制度制定的依据不充分,经不起周密的语言、逻辑的分析;有的制度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明确的目的,但不一定具有长期的目的意义;还有是制度制定的随意性,甚至是制度泛滥成灾。在这种情形之下,那怕只要有几个制度是偏离实际的,也会使基层员工对“制度”产生疑惑。所以,制度的执行就缺少严肃性,缺少群众性。于是,有的是有章不循,把制度当障碍,绕过制度办事;有的是将规章制度作为书面的摆设,即使对规章制度的梳理也仅是走过场、搞形式、忙应付,说的一套,写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2005年10月,无锡供电公司总经理周志刚在变电运行工区调研时,针对加强运行管理明确提出,要全力开展“作业标准化、现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今年4月15日,总经理周志刚在公司“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年”活动启动工作会议上说道,“规章制度是企业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的基础。这项工作是公司的大局,是公司的大事,是大家的事。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的调整,结合上级的新要求和本公司的实践,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试水:把想法变成文本
作为“三化”管理的试点,无锡供电公司变电运行二工区,从去年底开始,有关“三化”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无锡供电公司总工程师高升宇对“三化”管理是这样说的,基层班组是各级千头万绪管理举措的落脚地,而且,各个管理层级和部门针对每个具体的工作布置都会带有各自的管理特色。怎么样把各种各样的规定、措施、要求转化为十分明晰地操作性指令,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科学、有效地把上级的精神融贯到本单位、本部门、本班组的实际中。我们开展的“三化”管理,就是从专业技术管理入手,进一步为广大基层员工解决“要做什么、做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这三个问题,从基础做起,提高执行力。
变电运行二工区是在2001年组建的,当时有165名员工,管理110KV及以下变电所65座;现在有员工161名,管理95座变电所,到今年底将达到100座。三年多几乎是增加了30%,但人员反而减少。无锡供电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张建明曾经对工区的员工说过,按今后的发展趋势,工区的管理能力将要达到150座,而人员配备未必是同比增加。对此,该工区的陶丹千区长有一个十分明晰的理念:形势的发展是不依从个人意愿的;尽快让广大员工提高能力,真正具备适应发展要求的素质,这才是当下基层管理者的要务。为此,当无锡供电公司提出推行“三化”管理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技术能力、提高管理能效上,从制度建设着手,结结实实地跨出一大步。
世上有许多事情往往是想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变运二工区刚着手“三化”管理时,认为只要把上级各种规章制度加以整理后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来进行规范管理,就可以达到作业标准化、现场规范化的管理目的,但一旦下手整理出来的文本使大家都感<
反思:完善的制度与制度的完善
为使电力生产安全可靠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电力系统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规程制度。就供电行业而言,多年以来,各种规章制度成为电力运行的作业依据、管理要求和机制保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各个管理层级针对各个层面在运行管理特别是安全生产中发生的种种情况,又以文件、内部制度、规程补充规定等多种形式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管理或作业规定。
每一个刚走上运行值班岗位的人员,最迫切也是最感棘手就是要尽快地熟悉和掌握各种规程制度,以便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无锡供电公司变电运行二工区的许赫男,是刚进公司不足三年的新员工,他说,刚到运行岗位心里十分着急,想的是要尽快掌握所有的安全规程、运行规程,但没有多长时间就感到除了几本部颁的标准外不少需要掌握的规定、制度都散在各种文件或制度的本本之中,要想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进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需要的技术文本来进行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学习,有时真的感到无所适从。“制度规定就像说明书一样,只是一个设备了解的指南,真要做起来,还要靠工作经验,因为那些制度规定与具体的操作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他感慨地说。
一般来说,每个单位的各类规章制度都会有很多,但假如从严密的规范管理视角重新进行审视,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制度制定的依据不充分,经不起周密的语言、逻辑的分析;有的制度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明确的目的,但不一定具有长期的目的意义;还有是制度制定的随意性,甚至是制度泛滥成灾。在这种情形之下,那怕只要有几个制度是偏离实际的,也会使基层员工对“制度”产生疑惑。所以,制度的执行就缺少严肃性,缺少群众性。于是,有的是有章不循,把制度当障碍,绕过制度办事;有的是将规章制度作为书面的摆设,即使对规章制度的梳理也仅是走过场、搞形式、忙应付,说的一套,写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2005年10月,无锡供电公司总经理周志刚在变电运行工区调研时,针对加强运行管理明确提出,要全力开展“作业标准化、现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今年4月15日,总经理周志刚在公司“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年”活动启动工作会议上说道,“规章制度是企业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的基础。这项工作是公司的大局,是公司的大事,是大家的事。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的调整,结合上级的新要求和本公司的实践,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试水:把想法变成文本
作为“三化”管理的试点,无锡供电公司变电运行二工区,从去年底开始,有关“三化”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无锡供电公司总工程师高升宇对“三化”管理是这样说的,基层班组是各级千头万绪管理举措的落脚地,而且,各个管理层级和部门针对每个具体的工作布置都会带有各自的管理特色。怎么样把各种各样的规定、措施、要求转化为十分明晰地操作性指令,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科学、有效地把上级的精神融贯到本单位、本部门、本班组的实际中。我们开展的“三化”管理,就是从专业技术管理入手,进一步为广大基层员工解决“要做什么、做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这三个问题,从基础做起,提高执行力。
变电运行二工区是在2001年组建的,当时有165名员工,管理110KV及以下变电所65座;现在有员工161名,管理95座变电所,到今年底将达到100座。三年多几乎是增加了30%,但人员反而减少。无锡供电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张建明曾经对工区的员工说过,按今后的发展趋势,工区的管理能力将要达到150座,而人员配备未必是同比增加。对此,该工区的陶丹千区长有一个十分明晰的理念:形势的发展是不依从个人意愿的;尽快让广大员工提高能力,真正具备适应发展要求的素质,这才是当下基层管理者的要务。为此,当无锡供电公司提出推行“三化”管理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技术能力、提高管理能效上,从制度建设着手,结结实实地跨出一大步。
世上有许多事情往往是想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变运二工区刚着手“三化”管理时,认为只要把上级各种规章制度加以整理后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来进行规范管理,就可以达到作业标准化、现场规范化的管理目的,但一旦下手整理出来的文本使大家都感<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