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农民的利益河南省电力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纪实
2006-07-11 10:15:51 来源:河南电力新闻中心
A-
A+
电力18讯: “灯亮啦、灯亮啦……”年仅4岁的沙二伟在村里奔跑着、欢呼着,把通电的喜讯传递给每一户人家。顿时,家家户户的窗子透出明亮的灯光,传出喜悦的笑声。6月1日,省电力公司“户户通电”工程试点村――南阳方城县清河乡文岗行政村沙沟自然村终于从无电村的名册里消失了。69岁的村民沙容告诉记者:“是电力职工为‘户户通电’捐款,圆了俺这个回族村的用电梦。”
这只是省电力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的一个缩影。省电力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围绕国网公司提出的“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制定了“十一五”河南农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让农民用上电、用好电、用同价电的目标,不断创新新农电可持续发展机制,把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落实到位,让农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助推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用上电
目标:实施“户户通电”工程,2007年年底全省基本解决无电户的用电问题。
河南是农业大省,全省80%的人口在农村。省电力公司围绕“大农电”战略构想,以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先后贷款201.89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全省乡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和人口通电率均在99%以上。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目前我省还有18.8万户共74.8万人没有用上电。
作为供电企业,让每户居民都用上电,都用得起电,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为解决特困无电户下户线资金问题,今年5月12日,省电力公司系统掀起了“户户通电”工程爱心捐助热潮,省发改委人员及省电力行业协会人员也加入到捐款队伍中。短短1个月,省电力公司系统和农电系统150家单位11万多人捐款445万元,这些钱可以解决2.2万多困难农户的下户线费用。
辉县市拍石头乡松贡水村位于太行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当地村民出门要沿着山崖步行15千米,为此,村民们先后搬到了山下。
2005年年底,当辉县市电业局领导得知松贡水村的3个海拔800米的自然村上还有3户人家没有搬迁,而且一直用煤油灯照明时,他们再也坐不住了。2006年春节刚过,松贡水村“户户通电”工程正式启动,该局抽调技术骨干组建突击队开始施工。水泥杆太重,他们就拖着空心的高强度钢杆上山。跨度太大无法甩线,他们就拉着线,从一个山头爬向另一个山头。经过3天奋战,他们在高山深沟中立杆12基,架设线路2.4千米,使这3户人家用上了电。一位山民动情地说:“是电业局的人让俺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目前,公司系统各单位都在行动,正在向“用上电”的目标冲刺。
关键词:用好电
目标:改造“盲点村”,2008年年底基本解决2100多个农网未改造村的电网改造问题。
猴庙村是革命老区确山县任店镇的山区村。1996年,该村用上了李新店乡的电。由于地处深山区,没有进行电网改造,不仅电价高,而且十天也难得一天用电正常。村民们抱怨:“电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确山县电业局把猴庙村列入要改造的10个网改盲点村之一,投资70多万元,历时3个月,为该村新增和改建变压器台区6个,让全村20个村民组2100多农户全部用上了电。网改结束,确山县电业局又投资10多万元在猴庙村成立了一个电工班,和当地电工一起搞好电力设施维护和服务工作。
电压正常了,用电也有保证了,村民们可以放心用电了。这个村的村民开始购置家用电器,开办农副业加工厂,一步步走出落后与贫穷。如今,全村90%以上的农户有了电视,有近一半的人家还有了电饭锅、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电,村民已开办30多家磨面坊、榨油坊,用电制菌种、浇菌种棒、烘干食用菌的种菌户不下70家。今年上半年,这个村用电量达到14.2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23%。该村人均纯收入也显著增加。
自1998年以来,我省投入201.89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全省行政村改造率已达96%。但我省农电底子薄、资金缺口比较大,另外,国家没有明确郊区电网改造的权限划分,造成城市郊区改造率偏低,再加上一些农户热情不高,目前我省还有2100个“盲点村”没有改造。
2005年,省电力公司开始对农网同价“盲点村”进行“扫盲”。省发改委也出台规定,每户只需向电力企业缴纳190元的下户线改造材料费,未改造台区的居民就可与全省城乡居民一样用上同价电,即执行每千瓦时0.56元。同时,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省电力公司尽最大努力扩大农网改造覆盖面,对改造率较低的县城电网改造资金重新优化,调整下来的资金将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滑县有1019个行政村,2003年国家农网改造结束后,该县还有50个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的用电村没有搭上农网改造的末班车而成为“盲点村”。自省电力公司开始对农网改造“盲点村”进行“扫盲”后,滑县电业管理公司不等不靠,结合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三个十条”要求,把服务“三农”、消除“
这只是省电力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的一个缩影。省电力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围绕国网公司提出的“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制定了“十一五”河南农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让农民用上电、用好电、用同价电的目标,不断创新新农电可持续发展机制,把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落实到位,让农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助推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用上电
目标:实施“户户通电”工程,2007年年底全省基本解决无电户的用电问题。
河南是农业大省,全省80%的人口在农村。省电力公司围绕“大农电”战略构想,以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先后贷款201.89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全省乡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和人口通电率均在99%以上。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目前我省还有18.8万户共74.8万人没有用上电。
作为供电企业,让每户居民都用上电,都用得起电,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为解决特困无电户下户线资金问题,今年5月12日,省电力公司系统掀起了“户户通电”工程爱心捐助热潮,省发改委人员及省电力行业协会人员也加入到捐款队伍中。短短1个月,省电力公司系统和农电系统150家单位11万多人捐款445万元,这些钱可以解决2.2万多困难农户的下户线费用。
辉县市拍石头乡松贡水村位于太行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当地村民出门要沿着山崖步行15千米,为此,村民们先后搬到了山下。
2005年年底,当辉县市电业局领导得知松贡水村的3个海拔800米的自然村上还有3户人家没有搬迁,而且一直用煤油灯照明时,他们再也坐不住了。2006年春节刚过,松贡水村“户户通电”工程正式启动,该局抽调技术骨干组建突击队开始施工。水泥杆太重,他们就拖着空心的高强度钢杆上山。跨度太大无法甩线,他们就拉着线,从一个山头爬向另一个山头。经过3天奋战,他们在高山深沟中立杆12基,架设线路2.4千米,使这3户人家用上了电。一位山民动情地说:“是电业局的人让俺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目前,公司系统各单位都在行动,正在向“用上电”的目标冲刺。
关键词:用好电
目标:改造“盲点村”,2008年年底基本解决2100多个农网未改造村的电网改造问题。
猴庙村是革命老区确山县任店镇的山区村。1996年,该村用上了李新店乡的电。由于地处深山区,没有进行电网改造,不仅电价高,而且十天也难得一天用电正常。村民们抱怨:“电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确山县电业局把猴庙村列入要改造的10个网改盲点村之一,投资70多万元,历时3个月,为该村新增和改建变压器台区6个,让全村20个村民组2100多农户全部用上了电。网改结束,确山县电业局又投资10多万元在猴庙村成立了一个电工班,和当地电工一起搞好电力设施维护和服务工作。
电压正常了,用电也有保证了,村民们可以放心用电了。这个村的村民开始购置家用电器,开办农副业加工厂,一步步走出落后与贫穷。如今,全村90%以上的农户有了电视,有近一半的人家还有了电饭锅、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电,村民已开办30多家磨面坊、榨油坊,用电制菌种、浇菌种棒、烘干食用菌的种菌户不下70家。今年上半年,这个村用电量达到14.2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23%。该村人均纯收入也显著增加。
自1998年以来,我省投入201.89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全省行政村改造率已达96%。但我省农电底子薄、资金缺口比较大,另外,国家没有明确郊区电网改造的权限划分,造成城市郊区改造率偏低,再加上一些农户热情不高,目前我省还有2100个“盲点村”没有改造。
2005年,省电力公司开始对农网同价“盲点村”进行“扫盲”。省发改委也出台规定,每户只需向电力企业缴纳190元的下户线改造材料费,未改造台区的居民就可与全省城乡居民一样用上同价电,即执行每千瓦时0.56元。同时,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省电力公司尽最大努力扩大农网改造覆盖面,对改造率较低的县城电网改造资金重新优化,调整下来的资金将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滑县有1019个行政村,2003年国家农网改造结束后,该县还有50个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的用电村没有搭上农网改造的末班车而成为“盲点村”。自省电力公司开始对农网改造“盲点村”进行“扫盲”后,滑县电业管理公司不等不靠,结合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三个十条”要求,把服务“三农”、消除“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