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里气象新鹤壁供电公司服务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见闻
2006-07-20 11:21:05 来源:河南电力新闻中心
A-
A+
电力18讯: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河南省鹤壁供电公司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按照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要求,服务鹤壁市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
小楼里的“绿色文明”
鹤壁市九州路办事处王升屯新村600多户农民乔迁新居已经7个多月了,7月12日9时,记者来到这个鹤壁市第一农民新村进行采访,9号楼2楼的董连玉高兴地对记者说:“新村全都实现了电气化,生活方便多了,家家都用电磁炉做饭,要是重新烧煤球,还适应不了呢!”
王升屯新村是该市旧城改造拆迁工程重点村之一。在服务王升屯新村建设过程中,鹤壁供电公司提前5个月为这个新村提供了快捷的电力服务,新村小区内的供电线路全部采用地埋电缆,实现了一户一表供电。
2005年5月,新村小区建成后,半年时间没有村民申请用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使王升屯村600多户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该村及时制定早拆迁、早搬家、早分房等搬迁优惠政策,仅一个晚上,这个村就有119户连夜搬迁到王升屯新村居住。2005年10月中旬,王升屯新村成为该市第一个整体搬迁的农民新村。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鹤壁供电公司特事特办,连夜调集39名职工前去王升屯新村解决一户一表供电问题。王升屯新村村主任石明军回忆说:“当时是深更半夜,整个居民小区黑乎乎的,电力职工打着手电筒,站在板凳上,细心接每一个线头,小心核对每一户的线路走向,经过26个小时的奋战,600多户村民全部通了电。路灯、小区彩灯也都相继亮了起来。”“如今俺也和城里人一样住楼房,白天在家看电视,晚上在小区边散步边欣赏五颜六色的灯光,真是过上神仙日子了!”居住了60多年平房的王大爷乐得合不拢嘴。
王升屯新村党支部书记董克海说:“在王升屯村整体搬迁中,鹤壁供电公司在关键时刻把光明送到了农户家里,为全村的顺利搬迁提供了及时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可见他们对农民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电力铸就的“信誉村”
鹤壁市浚县白寺乡辉泉沟村是从该市大河涧乡移民至此的一个新村。走进该村,笔直的电杆排列在街道两旁,一户一表整齐划一,村里的建筑都是整排的两层小楼。在村里转了半个小时,记者也没看到几个人。“农网改造后,多数家庭都办起了养殖业,村里闲人自然不好找。”该村一位领导向记者介绍道。
“辉泉沟村有326户人家,是全乡的农村贷款到期偿还信誉村。全村村民存款达430万元,人均存款1.3万元,是全乡的存款大户村。”白寺乡农村信用社主任陈华艳说。
记者来到村里养猪大户张用根家,一幢4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移民前,山里用电不方便,家里只能养几头猪,现在地方大了,养了300多头猪,专门办了个养猪场,照明灯、磨料机样样齐全。农村要是没有电,想致富门都没有。”张用根乐呵呵地说。
“绿色庄园”里的新气象
作为鹤壁市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金山办事处杨小屯村,这几年可谓美名远扬,该村不仅是一个“运输村”,还是一个“绿色庄园”村。
杨小屯村村主任申长德说:“全村290户,有村民1152人。农网改造后,养殖业和小工业迅速发展,村民年人均纯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全村近一半的人家都用电磁炉做饭,三分之一的人家有空调。”他又说,“农网改造前,这里供电很不正常。加上电价又高,干养殖业很不划算。农网改造后,尤其是电价调低后,养殖业和其他村办工业一下子发展起来,仅养猪800头以上的养殖户就有9家。前年又新增了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村里的用电量增加了3倍。电跟上去了,村里的农民也就富了。”申长德把记者拉到村子边的公路上,指着公路两边的饭店、商场、修车店兴奋地说:“这些都是俺村农民开的,电供应正常了,不仅让农民赚了钱,还解决了一大批农民就业问题,给俺村带来了稳定。”
在村民申鹤成家,记者看到了农民富裕后的新气象。两层小楼装了4台空调,厨房里有电磁炉和微波炉。申鹤成的媳妇笑着说:“现在用电比用煤、用液化气都便宜,还干净。”在庞村供电所,所长孙好广介绍说:“杨小屯村是这个办事处农村变革的一个缩影。农网改造前,全镇一个月用电量不足80万千瓦时,短短几年时间,这里的工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现在月平均用电量都在260万千瓦时以上,是过去的3倍多。随着对外招商引资的加快,年底将有11个大项目上马。明年,全镇月平均用电量将超过320万千瓦时。”
小楼里的“绿色文明”
鹤壁市九州路办事处王升屯新村600多户农民乔迁新居已经7个多月了,7月12日9时,记者来到这个鹤壁市第一农民新村进行采访,9号楼2楼的董连玉高兴地对记者说:“新村全都实现了电气化,生活方便多了,家家都用电磁炉做饭,要是重新烧煤球,还适应不了呢!”
王升屯新村是该市旧城改造拆迁工程重点村之一。在服务王升屯新村建设过程中,鹤壁供电公司提前5个月为这个新村提供了快捷的电力服务,新村小区内的供电线路全部采用地埋电缆,实现了一户一表供电。
2005年5月,新村小区建成后,半年时间没有村民申请用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使王升屯村600多户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该村及时制定早拆迁、早搬家、早分房等搬迁优惠政策,仅一个晚上,这个村就有119户连夜搬迁到王升屯新村居住。2005年10月中旬,王升屯新村成为该市第一个整体搬迁的农民新村。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鹤壁供电公司特事特办,连夜调集39名职工前去王升屯新村解决一户一表供电问题。王升屯新村村主任石明军回忆说:“当时是深更半夜,整个居民小区黑乎乎的,电力职工打着手电筒,站在板凳上,细心接每一个线头,小心核对每一户的线路走向,经过26个小时的奋战,600多户村民全部通了电。路灯、小区彩灯也都相继亮了起来。”“如今俺也和城里人一样住楼房,白天在家看电视,晚上在小区边散步边欣赏五颜六色的灯光,真是过上神仙日子了!”居住了60多年平房的王大爷乐得合不拢嘴。
王升屯新村党支部书记董克海说:“在王升屯村整体搬迁中,鹤壁供电公司在关键时刻把光明送到了农户家里,为全村的顺利搬迁提供了及时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可见他们对农民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电力铸就的“信誉村”
鹤壁市浚县白寺乡辉泉沟村是从该市大河涧乡移民至此的一个新村。走进该村,笔直的电杆排列在街道两旁,一户一表整齐划一,村里的建筑都是整排的两层小楼。在村里转了半个小时,记者也没看到几个人。“农网改造后,多数家庭都办起了养殖业,村里闲人自然不好找。”该村一位领导向记者介绍道。
“辉泉沟村有326户人家,是全乡的农村贷款到期偿还信誉村。全村村民存款达430万元,人均存款1.3万元,是全乡的存款大户村。”白寺乡农村信用社主任陈华艳说。
记者来到村里养猪大户张用根家,一幢4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移民前,山里用电不方便,家里只能养几头猪,现在地方大了,养了300多头猪,专门办了个养猪场,照明灯、磨料机样样齐全。农村要是没有电,想致富门都没有。”张用根乐呵呵地说。
“绿色庄园”里的新气象
作为鹤壁市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金山办事处杨小屯村,这几年可谓美名远扬,该村不仅是一个“运输村”,还是一个“绿色庄园”村。
杨小屯村村主任申长德说:“全村290户,有村民1152人。农网改造后,养殖业和小工业迅速发展,村民年人均纯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全村近一半的人家都用电磁炉做饭,三分之一的人家有空调。”他又说,“农网改造前,这里供电很不正常。加上电价又高,干养殖业很不划算。农网改造后,尤其是电价调低后,养殖业和其他村办工业一下子发展起来,仅养猪800头以上的养殖户就有9家。前年又新增了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村里的用电量增加了3倍。电跟上去了,村里的农民也就富了。”申长德把记者拉到村子边的公路上,指着公路两边的饭店、商场、修车店兴奋地说:“这些都是俺村农民开的,电供应正常了,不仅让农民赚了钱,还解决了一大批农民就业问题,给俺村带来了稳定。”
在村民申鹤成家,记者看到了农民富裕后的新气象。两层小楼装了4台空调,厨房里有电磁炉和微波炉。申鹤成的媳妇笑着说:“现在用电比用煤、用液化气都便宜,还干净。”在庞村供电所,所长孙好广介绍说:“杨小屯村是这个办事处农村变革的一个缩影。农网改造前,全镇一个月用电量不足80万千瓦时,短短几年时间,这里的工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现在月平均用电量都在260万千瓦时以上,是过去的3倍多。随着对外招商引资的加快,年底将有11个大项目上马。明年,全镇月平均用电量将超过320万千瓦时。”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