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保障―――吉林省通榆县农电有限公司服务“三农”记事
2006-06-05 10:09:24 来源:农民日报
A-
A+
电力18讯: 作者:朱成军;张云杰
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生产、为农民生活服务,这是农电行业永恒的主题。近两年来,吉林省通榆县农电有限公司一直认真实践这一主题,始终把服务“三农”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和可靠的电力保障,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充分认识农电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员工确立服务意识。
能否为“三农”提供高质量、一流的服务,首要的一点在于每个员工的头脑中是否真正地确立了服务意识。为解决这一问题,通榆农电有限公司强化了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2005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认真查找了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和引导,消除了个别人对服务的厌烦情绪。
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公司领导及时地组织了学习和贯彻。他们认识到,农电工作与国家的农村工作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生产力建设的一部分,只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因此,作为电力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农村电力工作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中的角色。要根据目前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农村电力供应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并要以实际行动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力求政府与农民满意。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组织员工展开了以“如何服务‘三农’”、“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为核心的大讨论。其结果是,员工们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服务永无止境,帮助别人是自己的职能所在,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服务过程,是展示企业、推介企业的过程,也是一种促销手段;只有服务工作上去了,企业才有亲和力,才能实现企业、社会双赢。正是缘于此种因素,服务“三农”意识已深深地植根于员工心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也成为员工们的自觉行为。
他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将着力点放在加速电气化进程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可靠的电力保障。为了保证做到电力不拖农村经济发展的后腿,他们把服务“三农”放在重中之重,同安全生产等同对待。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服务‘三农’领导小组”,建立了长效机制,切切实实地将“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组织力量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的基础上,2005年,公司又组织了农网改造“回头看”活动。因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多年,时间久远,加之当时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次“回头看”活动中,公司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当时改造不完备的设备或设施进行了完善,对管理方面不规范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此次活动,公司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完善变电所4座、100公里配电线路和85公里低压线路的改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线路和设备健康水平,保证了农村、农民安全用电。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均达到规定标准。
开通镇红旗村是近郊村,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和精品牧业,年年都打抗旱井。为了满足农民灌溉的需要,公司随时为之上电,并且井打到哪里,电就跟到哪里。今年新打的3眼井,井刚打完,电也随之上完。目前,红旗村的170公顷耕地全部实现了电力灌溉。在帮助农民丰收的同时,每年还可为农民节省资金近20万元(与柴油灌溉相比)。
2005年,为了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需要,给瞻榆辣椒园区上了4台50千伏的变压器,使100公顷辣椒实现了全程灌溉。为“瀚海桑田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的羊井三棵柳桑树园基地架设了5.1公里线路。
2006年,公司本着早动手、早规划的原则,为苏公坨乡100万亩地下水喷灌项目架设线路2.5公里;配合小城镇和旅游景区建设,高标准规划了向海、瞻榆、包拉温都等3个村3条10千伏线路,计划投资200万元;已投资600万元建设向海变电所和29.1公里60千伏供电线路,可保证10年用电需要。
情注农村,爱农帮农,通榆农电有限公司用无私的奉献谱写光明之曲,以出色的表现打造农电品牌和树立农电人的良好形象。
在日常工作中,公司每个人都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竭尽全力地为农村、农民办实事。
每年春耕季节,他们都拿出部分资金,组织人力进行线路检修,并且组织支农小分队帮助农民维修农机具等。
2005年,为各乡村提供导线2万多米,价值10余万元,安装配电变压器20台,无偿为农民修理大小农机具5万多件套,安装水泵70多台,架设抗旱灌溉线路50余公里,义务献工2000多个。
2006年,结合省、市公司“和谐吉林、真诚电力”和“爱心活动、平安工程”活动的开展,他们又将服务“三农”推向了更高的层次。春节前夕,为了让农民过上祥和、明亮的节日,公司对农村供电网络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元宵节前,按照市供
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生产、为农民生活服务,这是农电行业永恒的主题。近两年来,吉林省通榆县农电有限公司一直认真实践这一主题,始终把服务“三农”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和可靠的电力保障,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充分认识农电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员工确立服务意识。
能否为“三农”提供高质量、一流的服务,首要的一点在于每个员工的头脑中是否真正地确立了服务意识。为解决这一问题,通榆农电有限公司强化了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2005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认真查找了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和引导,消除了个别人对服务的厌烦情绪。
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公司领导及时地组织了学习和贯彻。他们认识到,农电工作与国家的农村工作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生产力建设的一部分,只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因此,作为电力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农村电力工作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中的角色。要根据目前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农村电力供应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并要以实际行动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力求政府与农民满意。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组织员工展开了以“如何服务‘三农’”、“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为核心的大讨论。其结果是,员工们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服务永无止境,帮助别人是自己的职能所在,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服务过程,是展示企业、推介企业的过程,也是一种促销手段;只有服务工作上去了,企业才有亲和力,才能实现企业、社会双赢。正是缘于此种因素,服务“三农”意识已深深地植根于员工心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也成为员工们的自觉行为。
他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将着力点放在加速电气化进程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可靠的电力保障。为了保证做到电力不拖农村经济发展的后腿,他们把服务“三农”放在重中之重,同安全生产等同对待。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服务‘三农’领导小组”,建立了长效机制,切切实实地将“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组织力量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的基础上,2005年,公司又组织了农网改造“回头看”活动。因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多年,时间久远,加之当时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次“回头看”活动中,公司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当时改造不完备的设备或设施进行了完善,对管理方面不规范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此次活动,公司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完善变电所4座、100公里配电线路和85公里低压线路的改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线路和设备健康水平,保证了农村、农民安全用电。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均达到规定标准。
开通镇红旗村是近郊村,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和精品牧业,年年都打抗旱井。为了满足农民灌溉的需要,公司随时为之上电,并且井打到哪里,电就跟到哪里。今年新打的3眼井,井刚打完,电也随之上完。目前,红旗村的170公顷耕地全部实现了电力灌溉。在帮助农民丰收的同时,每年还可为农民节省资金近20万元(与柴油灌溉相比)。
2005年,为了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需要,给瞻榆辣椒园区上了4台50千伏的变压器,使100公顷辣椒实现了全程灌溉。为“瀚海桑田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的羊井三棵柳桑树园基地架设了5.1公里线路。
2006年,公司本着早动手、早规划的原则,为苏公坨乡100万亩地下水喷灌项目架设线路2.5公里;配合小城镇和旅游景区建设,高标准规划了向海、瞻榆、包拉温都等3个村3条10千伏线路,计划投资200万元;已投资600万元建设向海变电所和29.1公里60千伏供电线路,可保证10年用电需要。
情注农村,爱农帮农,通榆农电有限公司用无私的奉献谱写光明之曲,以出色的表现打造农电品牌和树立农电人的良好形象。
在日常工作中,公司每个人都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竭尽全力地为农村、农民办实事。
每年春耕季节,他们都拿出部分资金,组织人力进行线路检修,并且组织支农小分队帮助农民维修农机具等。
2005年,为各乡村提供导线2万多米,价值10余万元,安装配电变压器20台,无偿为农民修理大小农机具5万多件套,安装水泵70多台,架设抗旱灌溉线路50余公里,义务献工2000多个。
2006年,结合省、市公司“和谐吉林、真诚电力”和“爱心活动、平安工程”活动的开展,他们又将服务“三农”推向了更高的层次。春节前夕,为了让农民过上祥和、明亮的节日,公司对农村供电网络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元宵节前,按照市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