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三农" 春秋十载爱洒王湾村――眉山电力公司丹棱供电局扶贫助困纪实
2006-04-14 09:14:30 来源:眉山分频道
A-
A+
电力18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广大农户逐步脱贫致富而过上了小康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处于丹棱县山区的农村,仍然有少数的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下,处境十分困难。为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早在1997年,丹棱供电局(时为丹棱县电力局)就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参与到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户的活动中,与石桥乡王湾村结成对子,十年如一日地开展爱心活动,使王湾村的贫困户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王湾村,是丹棱县石桥乡的一个边远小村,全村有4个社, 68户农户共260人。由于地处山区,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村民的经济来源都是以种粮食为主,村上既没有企业,集体也无其他的经济收入,村民的居住条件环境差,多数以草房为主。就连村民打米、磨面,也要走二三公里的山路,很不方便。因此,是一个典型的“穷”字当先的后进村。为了尽快改变王湾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丹棱供电局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局200多员工,为王湾村的扶贫解困,因地制宜地不断地从资金、信息、技术上和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帮助,使王湾村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加快。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正是因为有了丹棱供电局十年来一如既往的支持、帮助,如今的王湾村,现在有近一半的农户将草房改造成了砖瓦房或楼房,30多户买起了摩托车,新修水泥路12.5公里……
电网改造 惠泽68户农户
1982年,王湾村通过自筹和上级补助安装了一台20千伏安的变压器,让全村4个社的60多户村民用上了电。到了1997年,因供电半径大,线径小,布局不合理,导致电能质量差,一到晚上用电高峰,电灯似煤油灯,电视机也要到晚上10点过后才能正常收看节目,而且线损又高,加上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线路和设备极不符合安全、可靠、合理供电要求,而且村集体资金无积累,缺乏维修更新能力。加之当时农村供用电管理体制混乱,村、社随意加价和受 “三电” (既人情电、权力电、霸王电)的影响,导致王湾村的照明用电的线损高达50%左右,到户电价平均高达每度0.95元以上,有的社甚至高达每度1.5元左右,少数村民便又重新点起了煤油灯。面对王湾村用电这一现状,丹棱供电局在1997年底,为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电网改造计划,经过规划设计并投资3.8万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免费对该村的各种电力设施进行了改造。一是将该村20千伏安的变压器增容改造为30千伏;二是将全村7.6公里老化严重的低压线路的导线与水泥方电杆更换为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钢心铝绞线和水泥圆电杆;三是将全村4个社60多户村民的电表从室内搬迁到室外明显处集中安装,相互监督,同时淘汰校检不合格的电表。电网改造后,全面推行了农村分类综合电价,实施了“三公开”(既电量公开、电费公开、电价公开)、“四到户”(既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五统一”(既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的管电模式,杜绝了 “三电”(既权力电、关系电、霸王电)和“三乱”(既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从而也刹住了农村用电中的歪风,使居高不下的照明电价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此,村民的电价一下子降到了每度0.70元,以当年王湾村的照明用电量计算,仅电费一项每年每户减少支出近80元,全村一年减少支出2000多元的电费。
丹棱供电局在1997年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的这一举措,比国家要求的农村电网改造整整提前了两年。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又给他们送来电动机、打米机和饲料粉碎机,修建起了农副产品加工房,村集体经济为此也增加了收入。
捐资助学 一个也不能少
丹棱供电局的200多名员工对王湾贫困失学儿童的长期关爱,王湾村的村民不会忘记。从外抱养的蒋丽琴,出生才3天就受到供电局的关爱,为她买来了鸡蛋、奶粉等。一天天过去了,如今,蒋丽琴已满8岁。2005年8月6日,局长邱昌宪带领扶贫工作组在该村走访时,看到活泼可爱的小丽琴赶着供电局给她家送来的仔鹅时,郑重承诺:“蒋丽琴今后的所有学费,全由供电局党员、团员和职工想办法解决”。从1997年结对以来,以局长邱昌宪为代表的供电局班子就把捐资助学、关爱贫困失学儿童的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是为农村弱势群体所办一件实事、好事的具体体现,倡议供电局的党员、团员和职工,为农村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奉献爱心,多次开展了捐款捐物活动,他本人除了带头捐款捐物外,还不定时地与班子成员一道,深入到王湾村的农户中,走访了解和确定助学对象,实行“一帮一”的助学活动,将责任落实到了局属相关的部门、科室。雷洁玉、陈燕、张朝玉、蒋丽琴等8名因父母残疾或家庭遭遇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失学的儿童重新回到了学校。开学了,供电局及时为他们送去新书包和学习用具,按时到学校为他们缴清所需的书学费等。
在结对后的十年中,丹棱供电局200多名员工累计捐资9120元,先后资助了8名失学儿童,其中:雷洁玉同学已经完成了九年
王湾村,是丹棱县石桥乡的一个边远小村,全村有4个社, 68户农户共260人。由于地处山区,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村民的经济来源都是以种粮食为主,村上既没有企业,集体也无其他的经济收入,村民的居住条件环境差,多数以草房为主。就连村民打米、磨面,也要走二三公里的山路,很不方便。因此,是一个典型的“穷”字当先的后进村。为了尽快改变王湾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丹棱供电局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局200多员工,为王湾村的扶贫解困,因地制宜地不断地从资金、信息、技术上和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帮助,使王湾村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加快。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正是因为有了丹棱供电局十年来一如既往的支持、帮助,如今的王湾村,现在有近一半的农户将草房改造成了砖瓦房或楼房,30多户买起了摩托车,新修水泥路12.5公里……
电网改造 惠泽68户农户
1982年,王湾村通过自筹和上级补助安装了一台20千伏安的变压器,让全村4个社的60多户村民用上了电。到了1997年,因供电半径大,线径小,布局不合理,导致电能质量差,一到晚上用电高峰,电灯似煤油灯,电视机也要到晚上10点过后才能正常收看节目,而且线损又高,加上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线路和设备极不符合安全、可靠、合理供电要求,而且村集体资金无积累,缺乏维修更新能力。加之当时农村供用电管理体制混乱,村、社随意加价和受 “三电” (既人情电、权力电、霸王电)的影响,导致王湾村的照明用电的线损高达50%左右,到户电价平均高达每度0.95元以上,有的社甚至高达每度1.5元左右,少数村民便又重新点起了煤油灯。面对王湾村用电这一现状,丹棱供电局在1997年底,为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电网改造计划,经过规划设计并投资3.8万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免费对该村的各种电力设施进行了改造。一是将该村20千伏安的变压器增容改造为30千伏;二是将全村7.6公里老化严重的低压线路的导线与水泥方电杆更换为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钢心铝绞线和水泥圆电杆;三是将全村4个社60多户村民的电表从室内搬迁到室外明显处集中安装,相互监督,同时淘汰校检不合格的电表。电网改造后,全面推行了农村分类综合电价,实施了“三公开”(既电量公开、电费公开、电价公开)、“四到户”(既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五统一”(既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的管电模式,杜绝了 “三电”(既权力电、关系电、霸王电)和“三乱”(既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从而也刹住了农村用电中的歪风,使居高不下的照明电价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此,村民的电价一下子降到了每度0.70元,以当年王湾村的照明用电量计算,仅电费一项每年每户减少支出近80元,全村一年减少支出2000多元的电费。
丹棱供电局在1997年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的这一举措,比国家要求的农村电网改造整整提前了两年。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又给他们送来电动机、打米机和饲料粉碎机,修建起了农副产品加工房,村集体经济为此也增加了收入。
捐资助学 一个也不能少
丹棱供电局的200多名员工对王湾贫困失学儿童的长期关爱,王湾村的村民不会忘记。从外抱养的蒋丽琴,出生才3天就受到供电局的关爱,为她买来了鸡蛋、奶粉等。一天天过去了,如今,蒋丽琴已满8岁。2005年8月6日,局长邱昌宪带领扶贫工作组在该村走访时,看到活泼可爱的小丽琴赶着供电局给她家送来的仔鹅时,郑重承诺:“蒋丽琴今后的所有学费,全由供电局党员、团员和职工想办法解决”。从1997年结对以来,以局长邱昌宪为代表的供电局班子就把捐资助学、关爱贫困失学儿童的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是为农村弱势群体所办一件实事、好事的具体体现,倡议供电局的党员、团员和职工,为农村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奉献爱心,多次开展了捐款捐物活动,他本人除了带头捐款捐物外,还不定时地与班子成员一道,深入到王湾村的农户中,走访了解和确定助学对象,实行“一帮一”的助学活动,将责任落实到了局属相关的部门、科室。雷洁玉、陈燕、张朝玉、蒋丽琴等8名因父母残疾或家庭遭遇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失学的儿童重新回到了学校。开学了,供电局及时为他们送去新书包和学习用具,按时到学校为他们缴清所需的书学费等。
在结对后的十年中,丹棱供电局200多名员工累计捐资9120元,先后资助了8名失学儿童,其中:雷洁玉同学已经完成了九年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