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电力局 十万平方公里中的八百电力将士
2006-02-20 08:50:27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这仿佛是一个童话,然而,又是一个的的确确的现实。
不到800员工的青海省海南州电力局,却担负着海南州共和、贵南、同德、兴海、贵德5县和果洛州的玛沁、达日、甘德3个县及黄南州泽库县(3个乡)共10.5万平方公里的供电区域(相当于浙江省全部的面积)。拥有总资产10亿元以上。
9个县中除贵德外,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含氧量仅有内地的60%,均属“地球第三极”,被生物学家称之为“人类生活的禁区”。
“山与天相接,云在山腰飞”,正是区域内阿尼玛卿雪山、青珍山、才尔娃山的真实写照,也是区域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的基本特征。除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50%以外,区域内的草原、戈壁、沙漠、沼泽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极具高原特色的复杂多样地形。这里气候常年干燥少雨,年降水量最高达到654毫米;这里多风寒冷,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5度,无绝对无霜期……
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和社会经济发达相对滞后的地区,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以上,生活习惯差异较大,语言沟通相对困难……
常年生活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海南电力公司800将士,在这极其艰苦的恶劣环境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海电力精神,用青春、智慧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为农牧区电网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时代强音,展示了电力职工拼搏奋进的群体形象―――
多年来,他们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公司最近提供的一份“高原病情况调研报告”中显示,在被调查的452名员工中,100%都患有头痛、头昏、心悸、失眠、疲乏、胸闷等反应,447名员工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占被调查人数的95%以上。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全体员工处处以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为重,常年奔波在雪山草地与沙漠戈壁之间,在冰天雪地中架设线路,在风沙雷击中为民服务。5年来,共为829个无电村、6487户农牧民通了电,使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酥油灯下的牧民可以在电灯下为牛羊接羔,享受着电视、冰箱、洗衣机的现代文明……
他们经受住了孤独与寂寞的考验:在海拔4352米的甘德县青珍山下,一个名叫格日措的女工独自一人看管着一座35千伏的变电所,这里吃水要到两公里外的河边去提,没有蔬菜(吃菜靠人从40公里外的县城捎带),没有人说话(周围几户牧民与她不来往),没有任何业余文化生活(电力局配备了一台电视机信号不好),有的只是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和空荡寂静的草原。平日里,她常常对着天和地发呆,有时急了,忍不住发泄似的在屋子里吼上几声,当记者问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她说:“我想找人说话和洗上一次澡……”
为了保证线路的畅通,海南电力局的不少变电所都设在大山深处或荒漠之中,这些变电所的人员几乎都像格日措一样,想找人交流,想和人沟通……
他们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2001年8月中旬,全长47.6公里长的贵南电力局南(贵)沙(沟)线中间20多根电杆转角杆拉线盘被风沙移动,倾斜30度。为了排除故障,张国强、陈宏等人前去抢修。由于风沙移动的电杆在沙漠带中间,连拖拉机都进不去,配件和工具只好人拉肩扛,张国强他们连走带干整整一天一夜,排除故障后返回时,几个人都累得瘫倒在沙漠中。为了走出沙漠,他们扔掉了所有的大饼、榨菜、罐头,但仍然无济于事,被大风埋没在沙漠中。后来单位派人把他们救回来。
像这样的事例,在海南电力公司已经屡见不鲜:去年1月,达日县供电所主任马洛带着两名员工在4300米的才尔娃山巡线中,由于雪大风大,几乎被陡坡上的冰滑到万丈悬崖之下,今年7月,甘德县供电所郭永昌、毛有才、王海宁在抢修下贡麻乡线路时,吉普车被柯曲河暴发的山洪冲走30多米,3人拼死从车里爬出来才幸免遇难……
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海南电力公司的800将士却创出了一流的工作成绩: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局实现安全供电2670天;供电量由2002年的1.5亿度增加到今年的4亿度,电费回收率达100%,在全国电力同行业对标的93家(供电量在20亿度以下)同类企业中列55位。
不到800员工的青海省海南州电力局,却担负着海南州共和、贵南、同德、兴海、贵德5县和果洛州的玛沁、达日、甘德3个县及黄南州泽库县(3个乡)共10.5万平方公里的供电区域(相当于浙江省全部的面积)。拥有总资产10亿元以上。
9个县中除贵德外,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含氧量仅有内地的60%,均属“地球第三极”,被生物学家称之为“人类生活的禁区”。
“山与天相接,云在山腰飞”,正是区域内阿尼玛卿雪山、青珍山、才尔娃山的真实写照,也是区域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的基本特征。除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50%以外,区域内的草原、戈壁、沙漠、沼泽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极具高原特色的复杂多样地形。这里气候常年干燥少雨,年降水量最高达到654毫米;这里多风寒冷,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5度,无绝对无霜期……
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和社会经济发达相对滞后的地区,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以上,生活习惯差异较大,语言沟通相对困难……
常年生活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海南电力公司800将士,在这极其艰苦的恶劣环境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海电力精神,用青春、智慧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为农牧区电网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时代强音,展示了电力职工拼搏奋进的群体形象―――
多年来,他们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公司最近提供的一份“高原病情况调研报告”中显示,在被调查的452名员工中,100%都患有头痛、头昏、心悸、失眠、疲乏、胸闷等反应,447名员工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占被调查人数的95%以上。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全体员工处处以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为重,常年奔波在雪山草地与沙漠戈壁之间,在冰天雪地中架设线路,在风沙雷击中为民服务。5年来,共为829个无电村、6487户农牧民通了电,使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酥油灯下的牧民可以在电灯下为牛羊接羔,享受着电视、冰箱、洗衣机的现代文明……
他们经受住了孤独与寂寞的考验:在海拔4352米的甘德县青珍山下,一个名叫格日措的女工独自一人看管着一座35千伏的变电所,这里吃水要到两公里外的河边去提,没有蔬菜(吃菜靠人从40公里外的县城捎带),没有人说话(周围几户牧民与她不来往),没有任何业余文化生活(电力局配备了一台电视机信号不好),有的只是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和空荡寂静的草原。平日里,她常常对着天和地发呆,有时急了,忍不住发泄似的在屋子里吼上几声,当记者问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她说:“我想找人说话和洗上一次澡……”
为了保证线路的畅通,海南电力局的不少变电所都设在大山深处或荒漠之中,这些变电所的人员几乎都像格日措一样,想找人交流,想和人沟通……
他们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2001年8月中旬,全长47.6公里长的贵南电力局南(贵)沙(沟)线中间20多根电杆转角杆拉线盘被风沙移动,倾斜30度。为了排除故障,张国强、陈宏等人前去抢修。由于风沙移动的电杆在沙漠带中间,连拖拉机都进不去,配件和工具只好人拉肩扛,张国强他们连走带干整整一天一夜,排除故障后返回时,几个人都累得瘫倒在沙漠中。为了走出沙漠,他们扔掉了所有的大饼、榨菜、罐头,但仍然无济于事,被大风埋没在沙漠中。后来单位派人把他们救回来。
像这样的事例,在海南电力公司已经屡见不鲜:去年1月,达日县供电所主任马洛带着两名员工在4300米的才尔娃山巡线中,由于雪大风大,几乎被陡坡上的冰滑到万丈悬崖之下,今年7月,甘德县供电所郭永昌、毛有才、王海宁在抢修下贡麻乡线路时,吉普车被柯曲河暴发的山洪冲走30多米,3人拼死从车里爬出来才幸免遇难……
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海南电力公司的800将士却创出了一流的工作成绩: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局实现安全供电2670天;供电量由2002年的1.5亿度增加到今年的4亿度,电费回收率达100%,在全国电力同行业对标的93家(供电量在20亿度以下)同类企业中列55位。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