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出来的竞争力――济宁供电公司建设学习型企业纪实
2006-03-07 11:20:10 来源:山东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前不久,济宁供电公司制定了“十一五”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是:到2010年,人才密度达到98%,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95%,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分别达到技术、技能人员总数的2%、5%、12%。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该公司的措施是推进建设学习型企业工作。
该公司认为: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员工和管理者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公司加大建设学习型企业力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习,让职工突破自我
职工韦景一直认为自己是学习的最大受益者。原来的他,在公司从事电力营销工作,认为只要会干活不出错就行了,没必要更深地学习。但一次业务培训学习课,改变了他的观念,使他感到:“只要努力付出,自己也可以做出成绩。”从此,他更热爱自己的岗位,并想方设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促进工作的能量。在学习中,他渐渐地迷上了微机,萌发了用微机管理实施电力营销科学化、规范化的想法,得到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四处拜师,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目前,公司推广实施的《分线分台区承包制》工作程序,就是他当年运用计算机进行经济指标测算、考核、管理的一个成果。
客户代表谢允红也有同感。以前她在送变电工程公司工作,到客户中心做客户代表后,由于环境改变,起初工作做得不够顺利,曾一度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有一次,一位客户来营业厅处理欠费问题,她不善言辞,面对情绪激动的客户,一时竟不知从何解释,很尴尬。这事在她心里留下了遗憾。“是学习,让我找到了自信,让我增加了底气。”通过演讲比赛、业务培训等锻炼,如今她不但能胜任岗位工作,而且在工作上还颇有成绩。
如今,在济宁供电公司,每个员工都将学习视为实现人生价值、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学习,让人力资源增值
用最少的人实现最大的效益,是每个企业在管理中追求的目标。
该公司现有18座变电站,人员定额需要205人,而现在变电职工只有78人。设备大修时,人员非常紧张。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济宁供电公司打破过去变电职工脱岗集中培训或外出培训的模式,推行变电职工不脱岗轮岗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在不同班组间进行职工交叉轮岗,干中学、学中干,定期考试和考核,最终达到一专多能。
谈起轮岗培训,开关班的张峰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我在保护班学习,参加了柳行变基建和鱼台变II期扩建工程。我向老师们请教,掌握了开关、保护两个专业相互衔接的内容,特别是对断路器的控制、信号、闭锁回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回到开关班后,学到的东西派上了用场,在处理鱼台变220千伏接澳线发打压超时信号的缺陷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判断出直流接触器线圈、时间继电器线圈断线及延时头损坏等多处故障点,为抢修争取了时间。保护班的同志们对设备的机械部分生疏,我也向他们讲解一些,取长补短。大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该公司先后有21人次经过轮岗培训,成为业务技术骨干,有4名职工成为公司首批高技能操作能手。《轮岗培训减人增效管理》荣获了2002年度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和优秀应用成果二等奖。
学习,在结合中保持生命力
学习只有探索最佳结合点,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济宁供电公司把建设学习型企业与企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实现人力资源增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高层次上做文章,使职工学习的热情和创建活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了较大的效益。
为更好地兑现服务承诺,他们把学到的新理念与优质服务工作相结合,创新推出了客户信用等级管理体系,以此鼓励客户诚信用电,减少了客户恶意拖欠电费和窃电等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还依托已建成的客户服务系统,对其功能拓展和完善,先后开发建成了“网上客户服务支持平台――用电e通道”和“电力客户商务智能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电力客户办理用电业务,也使企业的用电管理更加有效。客户可在网上进行信息查询、缴费、投诉,处理用电业务。
在开展同业对标中,他们多次组团去指标先进的兄弟单位去学习,走出去找标杆,学然后知不足。从学习中,他们研究出台了“建设三个体系,完善三个平台,抓好三个结合”的“333”管理工程的意见,促进了同业对标工作的开展。
学习如涓涓清泉,浸润着济宁供电公司,并使之保持着充足的竞争力。
作者:李军
该公司认为: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员工和管理者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公司加大建设学习型企业力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习,让职工突破自我
职工韦景一直认为自己是学习的最大受益者。原来的他,在公司从事电力营销工作,认为只要会干活不出错就行了,没必要更深地学习。但一次业务培训学习课,改变了他的观念,使他感到:“只要努力付出,自己也可以做出成绩。”从此,他更热爱自己的岗位,并想方设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促进工作的能量。在学习中,他渐渐地迷上了微机,萌发了用微机管理实施电力营销科学化、规范化的想法,得到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四处拜师,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目前,公司推广实施的《分线分台区承包制》工作程序,就是他当年运用计算机进行经济指标测算、考核、管理的一个成果。
客户代表谢允红也有同感。以前她在送变电工程公司工作,到客户中心做客户代表后,由于环境改变,起初工作做得不够顺利,曾一度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有一次,一位客户来营业厅处理欠费问题,她不善言辞,面对情绪激动的客户,一时竟不知从何解释,很尴尬。这事在她心里留下了遗憾。“是学习,让我找到了自信,让我增加了底气。”通过演讲比赛、业务培训等锻炼,如今她不但能胜任岗位工作,而且在工作上还颇有成绩。
如今,在济宁供电公司,每个员工都将学习视为实现人生价值、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学习,让人力资源增值
用最少的人实现最大的效益,是每个企业在管理中追求的目标。
该公司现有18座变电站,人员定额需要205人,而现在变电职工只有78人。设备大修时,人员非常紧张。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济宁供电公司打破过去变电职工脱岗集中培训或外出培训的模式,推行变电职工不脱岗轮岗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在不同班组间进行职工交叉轮岗,干中学、学中干,定期考试和考核,最终达到一专多能。
谈起轮岗培训,开关班的张峰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我在保护班学习,参加了柳行变基建和鱼台变II期扩建工程。我向老师们请教,掌握了开关、保护两个专业相互衔接的内容,特别是对断路器的控制、信号、闭锁回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回到开关班后,学到的东西派上了用场,在处理鱼台变220千伏接澳线发打压超时信号的缺陷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判断出直流接触器线圈、时间继电器线圈断线及延时头损坏等多处故障点,为抢修争取了时间。保护班的同志们对设备的机械部分生疏,我也向他们讲解一些,取长补短。大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该公司先后有21人次经过轮岗培训,成为业务技术骨干,有4名职工成为公司首批高技能操作能手。《轮岗培训减人增效管理》荣获了2002年度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和优秀应用成果二等奖。
学习,在结合中保持生命力
学习只有探索最佳结合点,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济宁供电公司把建设学习型企业与企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实现人力资源增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高层次上做文章,使职工学习的热情和创建活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了较大的效益。
为更好地兑现服务承诺,他们把学到的新理念与优质服务工作相结合,创新推出了客户信用等级管理体系,以此鼓励客户诚信用电,减少了客户恶意拖欠电费和窃电等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还依托已建成的客户服务系统,对其功能拓展和完善,先后开发建成了“网上客户服务支持平台――用电e通道”和“电力客户商务智能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电力客户办理用电业务,也使企业的用电管理更加有效。客户可在网上进行信息查询、缴费、投诉,处理用电业务。
在开展同业对标中,他们多次组团去指标先进的兄弟单位去学习,走出去找标杆,学然后知不足。从学习中,他们研究出台了“建设三个体系,完善三个平台,抓好三个结合”的“333”管理工程的意见,促进了同业对标工作的开展。
学习如涓涓清泉,浸润着济宁供电公司,并使之保持着充足的竞争力。
作者:李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