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引领小康路--――济南供电公司服务“三农”纪实
2006-03-18 16:15:13 来源:山东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时光回溯到1995年6月15日。济南市商河县岳桥乡一位赵姓老人手上牵了孙子,蹒跚着脚步,屋前屋后地喊着:“快瞧啊,电灯着了,俺这岁数也使上电了……”这一天,济南市最后一户人家告别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户户通电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回望来路,从户户通电、农村电网改造,到建设电气化村;从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到实施“彩虹工程”、个性化服务;从农电管理“四到户”,到供电所专业化管理……所有这一切,都为全省人民带来了福泽和实惠。
电气化:引领农村新生活
一谈起用电来,章丘市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尊峰的话匣子便收不住了:“岗子村能有今天真是沾了电的光呀。当初建设电气化村算是第一步,借助用电的好政策,村里整改了电网,给发展带来了机遇。现在国家又支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部门又出人出力帮助重新整改了低压线路,新上了大容量的变压器。优质服务也没得说,一个电话电工就到,帮助农民在安全用电、经济用电上出谋划策,老百姓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自实现户户通电后,农电事业栉风沐雨、迅猛发展,特别是1998年,国家启动了农网建设改造工程。6年间,济南农村电网建设总投入达到10.06亿元。2004年,济南市又开展了总投资5.14亿元的县城电网改造,使农村电网有了脱胎换骨的大改观。2005年,全市农村用电量达到2427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20.8%。一批电气化村也相继建成,各式各样的电器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 就连较为偏远、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商河县,网改后的一次市场调查显示,全县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较网改前分别增长50%、28%、20%和11%。
历城区孙村镇辛庄村,原先受用电环境的限制,项目上不了,外资引不来,农业也仅限于传统的粮食种植。随着农网改造、建电气化村后,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满足了需求,该村经济发展也上来了。村支部书记李宝财告诉记者,“现在供电条件好了,三星鞋业等十几家厂子先后落到村里,村里有1160多人都上班,农民变工人了,人均收入到了7000多元。空调、微波炉、电磁灶,现在俺们都有,日子过的不比城里差。”
个性化:架起服务连心桥
自2000年以来,“彩虹工程”在济南可谓家喻户晓。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用电需求差异,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的超值服务,是济南农电工作的孜孜追求。
近几年,招商投资、发展工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服务好投资办企的大客户,供电部门实行提前介入式服务方式,赶在客户上门办理业扩增容之前,第一时间上门走访客户,把保证企业的建设工期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在农电系统,他们全面推行“一柜通”式服务,设立“一人多能,一岗多责”的客户代表,使客户“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交一次费,办完所有业务”。他们还全力推进业扩提速,建立了集业扩报装、服务咨询、电费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客户服务中心,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提供超值服务。
有的乡村地处偏僻的山区,打雷刮风断了电怎办?为了不让山里的村民摸黑,各县每到雷雨季节、大风来临前,都安排线路特巡,还成立了“电力110紧急抢修服务队”,配备了事故抢修车辆和通讯工具,并实现了与公安110的联网。2002年,他们建成了全市联网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2005年各县供电公司又进一步实现了“95598”客户服务电话的属地接听,并完善了停电信息群发等功能,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要种好庄稼,春灌是大事。在历城区大郑村,济南历城供电公司建起了首个农灌自动化示范园,采用了新型智能卡,浇地时磁卡只需在表箱卡座上轻轻一碰,卡内电量即写入控制器,磁卡中电量用完后可继续充值。大郑村的村民们对此十分满意,“自己没有浇地的家什,有电机也不会捣鼓。现在好了,到春灌的时候,电业部门准来把变压器架在井边、河沿上,拉线、接电,三天两头来看看,为俺们想得可周到。”
服务好,老百姓自然心里有数。连续6年,济南市各县供电企业在当地行风评比中名列第一或被列为免评单位。2005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优质服务经验交流会在山东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份的130余名与会代表到济南章丘进行了实地考察。
专业化:农电管理新跨越 2004年3月,济南供电公司以平阴县作为试点,打破农电分线包片的传统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供电所专业化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效果,并开始在全市农电系统推广。2006年3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全省农电系统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供电所专业化管理改革,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农村用电管理的第二次升级”。
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开展农电体制改革,农电工从村里脱离出来,合并设立电工组,实行“四到户”用电管理,杜绝了村里的“关系电、人情电
户户通电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回望来路,从户户通电、农村电网改造,到建设电气化村;从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到实施“彩虹工程”、个性化服务;从农电管理“四到户”,到供电所专业化管理……所有这一切,都为全省人民带来了福泽和实惠。
一谈起用电来,章丘市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尊峰的话匣子便收不住了:“岗子村能有今天真是沾了电的光呀。当初建设电气化村算是第一步,借助用电的好政策,村里整改了电网,给发展带来了机遇。现在国家又支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部门又出人出力帮助重新整改了低压线路,新上了大容量的变压器。优质服务也没得说,一个电话电工就到,帮助农民在安全用电、经济用电上出谋划策,老百姓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自实现户户通电后,农电事业栉风沐雨、迅猛发展,特别是1998年,国家启动了农网建设改造工程。6年间,济南农村电网建设总投入达到10.06亿元。2004年,济南市又开展了总投资5.14亿元的县城电网改造,使农村电网有了脱胎换骨的大改观。2005年,全市农村用电量达到2427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20.8%。一批电气化村也相继建成,各式各样的电器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 就连较为偏远、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商河县,网改后的一次市场调查显示,全县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较网改前分别增长50%、28%、20%和11%。
历城区孙村镇辛庄村,原先受用电环境的限制,项目上不了,外资引不来,农业也仅限于传统的粮食种植。随着农网改造、建电气化村后,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满足了需求,该村经济发展也上来了。村支部书记李宝财告诉记者,“现在供电条件好了,三星鞋业等十几家厂子先后落到村里,村里有1160多人都上班,农民变工人了,人均收入到了7000多元。空调、微波炉、电磁灶,现在俺们都有,日子过的不比城里差。”
自2000年以来,“彩虹工程”在济南可谓家喻户晓。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用电需求差异,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的超值服务,是济南农电工作的孜孜追求。
近几年,招商投资、发展工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服务好投资办企的大客户,供电部门实行提前介入式服务方式,赶在客户上门办理业扩增容之前,第一时间上门走访客户,把保证企业的建设工期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在农电系统,他们全面推行“一柜通”式服务,设立“一人多能,一岗多责”的客户代表,使客户“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交一次费,办完所有业务”。他们还全力推进业扩提速,建立了集业扩报装、服务咨询、电费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客户服务中心,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提供超值服务。
有的乡村地处偏僻的山区,打雷刮风断了电怎办?为了不让山里的村民摸黑,各县每到雷雨季节、大风来临前,都安排线路特巡,还成立了“电力110紧急抢修服务队”,配备了事故抢修车辆和通讯工具,并实现了与公安110的联网。2002年,他们建成了全市联网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2005年各县供电公司又进一步实现了“95598”客户服务电话的属地接听,并完善了停电信息群发等功能,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要种好庄稼,春灌是大事。在历城区大郑村,济南历城供电公司建起了首个农灌自动化示范园,采用了新型智能卡,浇地时磁卡只需在表箱卡座上轻轻一碰,卡内电量即写入控制器,磁卡中电量用完后可继续充值。大郑村的村民们对此十分满意,“自己没有浇地的家什,有电机也不会捣鼓。现在好了,到春灌的时候,电业部门准来把变压器架在井边、河沿上,拉线、接电,三天两头来看看,为俺们想得可周到。”
服务好,老百姓自然心里有数。连续6年,济南市各县供电企业在当地行风评比中名列第一或被列为免评单位。2005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优质服务经验交流会在山东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份的130余名与会代表到济南章丘进行了实地考察。
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开展农电体制改革,农电工从村里脱离出来,合并设立电工组,实行“四到户”用电管理,杜绝了村里的“关系电、人情电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