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电力 为文化古城添异彩
2006-03-22 01:24:38 来源:中国审计报
A-
A+
电力18讯: 几十年来,为四川德阳这方热土播撒光明的德阳电力人,坚持"团结奋进创业,正风求实创新,为民服务创优"的企业精神,与时俱进,发展成为国家特二型供电企业,下辖5个供电局、15个部室,全民在册职工1241名,担负着德阳地区6县(市、区)近5900平方公里的供电任务。截止2004年底,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0.52亿元;拥有35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共69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34座、35千伏变电站29座,主变总容量为343.78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35.392千米,其中500千伏线路1条、220千伏线路21条、110千伏线路65条、35千伏线路45条。境内第一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交流部分即将投运。售电量达55.7亿千瓦时,日最高负荷89.9万千瓦。
▲朱长林总经理到500kv谭家湾变电站视察
德阳地处四川中部,川西平原的西北部,美丽富饶,风光迷人,河流密布,山水相依,气候温和湿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公路、铁路十分发达。境内有全国第三大孔庙,古代文化气息浓厚,又有风景秀丽的什邡蓥华山,还有广汉的三星堆原始文化遗址,神奇多姿,令人神往。
登上市区最高峰海拔为4969米的九顶山,便可尽览德阳的山山水水、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观,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德阳为省辖地级市,全市幅员面积5954平方公里,人口380万,辖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中江县、罗江县六个县(市、区),是改革开放后在成都平原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德阳的历史悠久,但又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电力发展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阳地区的第一盏灯1922年,广汉驻军在县城开设弹药生产工厂,安装25千瓦发电机1台,作为弹药生产的动力,德阳地区第一次见到了电灯。1930年,广汉驻军陈离旅,将所办的民生工厂移交给广汉县政府,改弹药生产为发电,名为"民生电厂",从此揭开了德阳地区有电的历史。该厂装40和50马力内燃机各1台,分别带动20千瓦和30千瓦发电机发电,架通城关主要街区,供灯40盏,年发电量约6000千瓦时。这是德阳地区出现的第一座民用电厂。同年,绵竹县乡绅黄东庭、陈璞阶等人提议兴办绵竹电灯公司,筹集银元3.7万元,其中官股1万元,购得40马力柴油机和30千瓦发电机1台,安装于大西街火神庙(原绵竹供电局所在地),以木炭为燃料发电,供灯800盏,为城区机关和商店照明,取名"光明电灯公司"。
到1949年德阳地区解放时,现市辖行政区的各县(市)除罗江外,都先后修建了一些小水电或小火电,由于一般都是商贾集资民办,有的虽亦有部分官股,但规模都很小,装机都仅有几十个千瓦,各县水火电装机累计总容量仅257.5千瓦。由于设备差,部分火电靠烧木炭运转,电能质量得不到保证,德阳人对当时的点灯贬之为"红木炭",绵竹县人称当时的电灯公司为"点灯公司"。民国时期建立的这些电厂,由于规模小,只能供城镇机关、商家和部分居民照明,各厂都是自供自营,没有独立的供电机构。
第一座110kv、220kv变电站建成
德阳人不会忘记,1957年11月,为解决第二重型机械厂基地施工用电的需求,国家派九列车队到德阳发电。1958年,国家进行三线建设,德阳作为机械、化工、建材等基地,四川省委决定新建一条110kv输电线路,1959年,德阳第一座110kv变电
站建成投运,标志着德阳地区电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后,国家第九列车发电队从德阳撤出,第二重型机器厂由变电站直接供电。
随着1983年德阳省辖地级市的建立,1984年,德阳电业局的前身德阳供电局成立,当时有三个供电分局,德阳、广汉和绵竹,有两个供电站,11座变电站,职工430人。
1985年,为解决德阳无电源和电力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在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支持下,德阳电业局冲破传统阻力,开展多渠道集资办电。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220kv五里堆变电站。
德阳人永远不会忘记1987年11月17日那天,五里堆变电站内张灯结彩的场面,全市的各主要领导都来到这里为德阳第一个220kv变电站剪彩庆贺,该站不仅作为电源点改善了德阳严重缺电的局面,促进了德阳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为全省电力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加快电网建设的新路并在全川推广应用。
全国首家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联营
为了改善德阳地区多家管网的分散局面,1988年11月15日,德阳供电局所属的什邡供电分局在全国电力系统首家实现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联营。
联营坚持"四不变、四统一"的原则进行。其"四不变"原则即双方的企业隶属关系不变;固定资产所有权不变;性质和体制不变;供电区域不变。"四统一"即统一电网规划;统一电力调度;统一供电管理;统一电费核算。联营的宗旨即合理统筹安排
▲朱长林总经理到500kv谭家湾变电站视察
德阳地处四川中部,川西平原的西北部,美丽富饶,风光迷人,河流密布,山水相依,气候温和湿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公路、铁路十分发达。境内有全国第三大孔庙,古代文化气息浓厚,又有风景秀丽的什邡蓥华山,还有广汉的三星堆原始文化遗址,神奇多姿,令人神往。
登上市区最高峰海拔为4969米的九顶山,便可尽览德阳的山山水水、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观,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德阳为省辖地级市,全市幅员面积5954平方公里,人口380万,辖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中江县、罗江县六个县(市、区),是改革开放后在成都平原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德阳的历史悠久,但又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电力发展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阳地区的第一盏灯1922年,广汉驻军在县城开设弹药生产工厂,安装25千瓦发电机1台,作为弹药生产的动力,德阳地区第一次见到了电灯。1930年,广汉驻军陈离旅,将所办的民生工厂移交给广汉县政府,改弹药生产为发电,名为"民生电厂",从此揭开了德阳地区有电的历史。该厂装40和50马力内燃机各1台,分别带动20千瓦和30千瓦发电机发电,架通城关主要街区,供灯40盏,年发电量约6000千瓦时。这是德阳地区出现的第一座民用电厂。同年,绵竹县乡绅黄东庭、陈璞阶等人提议兴办绵竹电灯公司,筹集银元3.7万元,其中官股1万元,购得40马力柴油机和30千瓦发电机1台,安装于大西街火神庙(原绵竹供电局所在地),以木炭为燃料发电,供灯800盏,为城区机关和商店照明,取名"光明电灯公司"。
到1949年德阳地区解放时,现市辖行政区的各县(市)除罗江外,都先后修建了一些小水电或小火电,由于一般都是商贾集资民办,有的虽亦有部分官股,但规模都很小,装机都仅有几十个千瓦,各县水火电装机累计总容量仅257.5千瓦。由于设备差,部分火电靠烧木炭运转,电能质量得不到保证,德阳人对当时的点灯贬之为"红木炭",绵竹县人称当时的电灯公司为"点灯公司"。民国时期建立的这些电厂,由于规模小,只能供城镇机关、商家和部分居民照明,各厂都是自供自营,没有独立的供电机构。
第一座110kv、220kv变电站建成
德阳人不会忘记,1957年11月,为解决第二重型机械厂基地施工用电的需求,国家派九列车队到德阳发电。1958年,国家进行三线建设,德阳作为机械、化工、建材等基地,四川省委决定新建一条110kv输电线路,1959年,德阳第一座110kv变电
站建成投运,标志着德阳地区电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后,国家第九列车发电队从德阳撤出,第二重型机器厂由变电站直接供电。
随着1983年德阳省辖地级市的建立,1984年,德阳电业局的前身德阳供电局成立,当时有三个供电分局,德阳、广汉和绵竹,有两个供电站,11座变电站,职工430人。
1985年,为解决德阳无电源和电力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在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支持下,德阳电业局冲破传统阻力,开展多渠道集资办电。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220kv五里堆变电站。
德阳人永远不会忘记1987年11月17日那天,五里堆变电站内张灯结彩的场面,全市的各主要领导都来到这里为德阳第一个220kv变电站剪彩庆贺,该站不仅作为电源点改善了德阳严重缺电的局面,促进了德阳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为全省电力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加快电网建设的新路并在全川推广应用。
全国首家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联营
为了改善德阳地区多家管网的分散局面,1988年11月15日,德阳供电局所属的什邡供电分局在全国电力系统首家实现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联营。
联营坚持"四不变、四统一"的原则进行。其"四不变"原则即双方的企业隶属关系不变;固定资产所有权不变;性质和体制不变;供电区域不变。"四统一"即统一电网规划;统一电力调度;统一供电管理;统一电费核算。联营的宗旨即合理统筹安排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