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雷锋精神 传递青春正能量----遵义供电局"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学雷锋活动纪实
2013-04-24 08:01:02 来源:黄国辉 刘代媛
A-
A+
电力18讯: 在历史名城遵义,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却毫无怨言,他们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却有着共同的愿望。大山深处、校园社区里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留下他们坚实的足迹。他们是遵义电网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青年职工,他们用行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他们就是遵义供电局"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遵义电网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让雷锋精神在遵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传递雷锋精神 温暖山区孩子
雷锋同志曾在日记里写: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2013年1月29日,这天是腊八节,遵义供电局"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遵义县板桥镇娄山关村红丰组,给大山里的留守儿童送来书包和学习用具,挨家挨户的为空巢及困难家庭排查用电安全隐患,送去冬日的温暖。
关注儿童用电安全,关注留守儿童生存状态是这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志愿者们在葛仕银家小院子里通过开展安全用电知识抢答,安全用电知识讲解,和山区小朋友们互动,向孩子们传播着用电知识。同时与山区孩子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喂猪、烧柴火,欢快和谐的氛围在院子里荡漾,幸福快乐倒映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里。为了让山区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给他们传递希望和梦想,志愿者还带他们来到遵义供电局参观用电节能展示厅、变电站等,让他们增长知识、增进友谊,激励他们成长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搭建"南网爱心桥" 亲情不再遥远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满足人们的思乡之情,特别是山区留守老人、儿童与远在他乡打工的亲人间更需要情感的慰藉。在2013年春节来临之前,遵义供电局的"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就开始在大山里奔波起来。他们利用"南网爱心桥",帮助山区村民聊解相思。
1月23日,素有"小西藏"之称的遵义平正仡佬族自治乡异常的寒冷,山下虽已转晴,但这里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在"村电共建"服务窗口里,刚满10岁的小学生张先锋和他年迈的爷爷,正坐在"南网爱心桥"的电脑前,通过视频与远在浙江宁波的儿子"见面"。分别已久的一家三代又团圆在"爱心桥"上。
自2011年以来,遵义县供电局就在全县陆续设立了39个"村电共建"服务窗口,有效解决了农村用户交费远、业务办理难等问题,对具有网络通讯的4个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电脑、耳机等设备,搭建起"南网爱心桥"。每月20日至28日,村民都可以免费在村委和"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视频和远方的亲人进行见面。
爱心"蓝水桶" 服务保民生
2011年9月,黔北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旱情严重,人畜饮水困难。遵义县供电局组织的"蓝水桶"志愿服务队,坚持为县内旱情严重的村寨送水,力保村里的人蓄饮水,成为当地抗旱斗争的一面旗帜。
遵义县团溪镇和平村孙家湾是当地旱情最为严重的村寨之一。孙家湾全村20多户人家一直以来全靠村里的一口老井维持日常用水,但自5月以来持续高温干旱,老井早已干枯,为防干旱的蓄水池也已经干旱开裂,平时他们不得不到五里外的地方担水喝,全村稻谷全部绝收,玉米成片枯萎,辣椒奄奄一息。村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现在家里面只有他和老伴、两个孙子,从干旱以来,由于年迈,平时只能提着一个小水壶,来回走2个多小时去寻找山泉水,而提回来的水,却勉强只够做一次饭。家人的饮水勉强可以解决,但家里喂养的3头猪和一头牛,它们的饮水就非常困难了。平时都只能用洗脸的水来喂猪,洗脚的水来喂牛。自从村里面来了"蓝水桶"志愿服务队以后,满屋子能够盛水的锅盆都装满了水,家庭用水和农畜用水得到了解决。
"蓝水桶"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水330余人次,送水300多吨,解决了1000余户村民的饮用及生活用水。
"人人安全"进校园 构建和谐家园
学校安全问题,直接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一直是家长操心、学校担心、社会关心的大事。遵义供电局从2011年起开展了"人人安全.幸福南网"安全文化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用电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广大中小学校为平台,通过"把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延伸用电安全影响范围,最终实现全市750万人安全节约用电知识普及的基本覆盖。"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遵义市一中、万里小学、娄山中学及遵义各县市的30余所中小学,对110万中小学生开展了安全节约用电知识普及宣传。
雷锋精神贵在坚持、重在实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遵义局通过广泛开展走进社区、企业、农村等活动,"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对网区内14个分县局,共49家大客户和347家重要用户,开展安全用电、节约用电专项"义诊"服务,为用户答疑解惑,树立电力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黄国辉 刘代媛)
传递雷锋精神 温暖山区孩子
雷锋同志曾在日记里写: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2013年1月29日,这天是腊八节,遵义供电局"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遵义县板桥镇娄山关村红丰组,给大山里的留守儿童送来书包和学习用具,挨家挨户的为空巢及困难家庭排查用电安全隐患,送去冬日的温暖。
关注儿童用电安全,关注留守儿童生存状态是这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志愿者们在葛仕银家小院子里通过开展安全用电知识抢答,安全用电知识讲解,和山区小朋友们互动,向孩子们传播着用电知识。同时与山区孩子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喂猪、烧柴火,欢快和谐的氛围在院子里荡漾,幸福快乐倒映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里。为了让山区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给他们传递希望和梦想,志愿者还带他们来到遵义供电局参观用电节能展示厅、变电站等,让他们增长知识、增进友谊,激励他们成长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搭建"南网爱心桥" 亲情不再遥远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满足人们的思乡之情,特别是山区留守老人、儿童与远在他乡打工的亲人间更需要情感的慰藉。在2013年春节来临之前,遵义供电局的"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就开始在大山里奔波起来。他们利用"南网爱心桥",帮助山区村民聊解相思。
1月23日,素有"小西藏"之称的遵义平正仡佬族自治乡异常的寒冷,山下虽已转晴,但这里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在"村电共建"服务窗口里,刚满10岁的小学生张先锋和他年迈的爷爷,正坐在"南网爱心桥"的电脑前,通过视频与远在浙江宁波的儿子"见面"。分别已久的一家三代又团圆在"爱心桥"上。
自2011年以来,遵义县供电局就在全县陆续设立了39个"村电共建"服务窗口,有效解决了农村用户交费远、业务办理难等问题,对具有网络通讯的4个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电脑、耳机等设备,搭建起"南网爱心桥"。每月20日至28日,村民都可以免费在村委和"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视频和远方的亲人进行见面。
爱心"蓝水桶" 服务保民生
2011年9月,黔北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旱情严重,人畜饮水困难。遵义县供电局组织的"蓝水桶"志愿服务队,坚持为县内旱情严重的村寨送水,力保村里的人蓄饮水,成为当地抗旱斗争的一面旗帜。
遵义县团溪镇和平村孙家湾是当地旱情最为严重的村寨之一。孙家湾全村20多户人家一直以来全靠村里的一口老井维持日常用水,但自5月以来持续高温干旱,老井早已干枯,为防干旱的蓄水池也已经干旱开裂,平时他们不得不到五里外的地方担水喝,全村稻谷全部绝收,玉米成片枯萎,辣椒奄奄一息。村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现在家里面只有他和老伴、两个孙子,从干旱以来,由于年迈,平时只能提着一个小水壶,来回走2个多小时去寻找山泉水,而提回来的水,却勉强只够做一次饭。家人的饮水勉强可以解决,但家里喂养的3头猪和一头牛,它们的饮水就非常困难了。平时都只能用洗脸的水来喂猪,洗脚的水来喂牛。自从村里面来了"蓝水桶"志愿服务队以后,满屋子能够盛水的锅盆都装满了水,家庭用水和农畜用水得到了解决。
"蓝水桶"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水330余人次,送水300多吨,解决了1000余户村民的饮用及生活用水。
"人人安全"进校园 构建和谐家园
学校安全问题,直接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一直是家长操心、学校担心、社会关心的大事。遵义供电局从2011年起开展了"人人安全.幸福南网"安全文化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用电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广大中小学校为平台,通过"把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延伸用电安全影响范围,最终实现全市750万人安全节约用电知识普及的基本覆盖。"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遵义市一中、万里小学、娄山中学及遵义各县市的30余所中小学,对110万中小学生开展了安全节约用电知识普及宣传。
雷锋精神贵在坚持、重在实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遵义局通过广泛开展走进社区、企业、农村等活动,"南网使者"志愿服务队对网区内14个分县局,共49家大客户和347家重要用户,开展安全用电、节约用电专项"义诊"服务,为用户答疑解惑,树立电力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黄国辉 刘代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