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生命线”迁建进行时----河南省淅川县电业局南水北调中线电力迁建工程纪实
2012-10-24 09:44:27 来源:毕怀庆
A-
A+
电力18讯: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调水渠首所在地。丹江口水库大坝蓄水175米高程后,曾被淅川人誉为"电力生命线"的华北丹江网架4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将处于淹没区。
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2012年3月,库区沿岸电力线路复建工程同时开工,计划在2013年汛期蓄水前全面完成。
这是淅川电力建设史上最具挑战的一项工程,在服务南水北调电力迁建工程建设这个特殊战场上,淅川电业局的施工队员经受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在持续潮湿寒冷及高温酷暑的施工环境中,他们每天都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一天都是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身上经常会被荒草荆刺和庄家地里的玉米叶子划出道道血痕。所迁建的输电线路处于库区崇山峻岭间,移民村庄搬迁后土路失修,荒草遍地,塔材、导线等料物运输全靠人力肩扛翻山跨沟担挑到位。
"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好电力复建工程,既是淅电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一个央企的神圣使命。"淅川县电业局局长杨红举说。为确保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该局抽调精良的电建施工队伍、完善调度方式、优化技术流程。工程建设部、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输电工区等多个单位密切配合,吃住在工地,即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也极大缩短了施工工期。
截止目前,淅川县丹江库区110千伏电力设施迁建工程已基本完工,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库区蓄水调水目标的实现和库区"后移民时代"农民发展致富、工业园区可靠供电提供坚强保障。
砺战寒霜 架起电力"生命线"
3月8日凌晨4时30分,地面温度达到近0摄氏度,寒流扑面而来,塔材是冰冷的,大地是萧瑟的,雾蒙蒙的湿气笼罩大地,好像一切都上冻了。大家有条不紊,忙忙碌碌,呵出的热气格外显眼。
分组吊装40余米、重达10吨的塔件对于淅川渠首电力建设公司来说实属首次尝试。几十名施工人员,3台重型吊车集结九重镇渠首岭南山的丹香110千伏一线和徐香110千伏线施工现场,一场"恶战"撕开晨暮。停电前的准备充分,加上使用地面组装、分段吊装的方案,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原定的4天停电时间被压缩到3天。
这两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是淅川县"三源互补"电网之一的南依丹江电厂的重要供电网架,平均12万负荷左右,日供电量最高达到300万千瓦时。因其跨越南水北调丹江库区淹没区的库岔,需充分利用一条线路走廊,设计方案确定共塔架设,复建总长4.82千米,线路共设5个耐张段,架设9基铁塔,为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经济损失,该局优化复建改造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节点,对丹香110千伏一线重新架设2基铁塔,放2档孤立档线,使该线路并入徐香线复建双回路运行。
"经过电力调度,拖延三周的计划停电时间现在终于敲定了,眼下的工程务期完工最吃紧的时候,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就是这样的一句话,笔者的采访任务一度中断。
"天凉了顶着干,天稍稍暖和了还要追着干、抢着干。"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每一名员工都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14日5时工程全面进入攻坚阶段,又是一个"凌晨行动",又是一顿"工地午饭",电建员工们争分夺秒地保障着渠首"电力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负重前行 凝聚一股力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丹厚110千伏输电线路复建全长50公里,其中17公里线路跨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开挖的三个标段,其施工标段战线长,布点多,施工便道大型工程车辆往来频繁,大大增加了迁建施工的压力和难度。
如果说,"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是所有参加南水北调建设单位共同的感受的话,那么,对于淅川县电业局来说,还要加上一条:要先行。因为,无论是渠首大坝建设、干渠开挖施工、后靠移民村建设、工业园区企业生产,都需要电力及时到位。
"为加快施工进度,我们采取大立体交叉法,力求所需物料一次到位,施工人员得到最合理的组合。"承担迁建任务的淅川电业局渠首电力建设公司总经理全海潮对笔者说。
8月21日,天刚蒙蒙亮,40余名电建员工在晨露中开始了对丹厚110千伏输电线路进行改造。要在停电的5天时间内完成3基铁塔架设,放2档孤立档线共850米和3基门型水泥杆的拆除及旧料物资回收工作。
迁建用地的补偿标准与村民意愿的巨大落差是淅川电业局遭遇的一大难题。"当地居民阻挠施工致使工程一拖再拖,是我们最担心的事。"负责迁建工程建设的淅川电业局渠首电力建设公司副经理李子玉深有感触地说。
110千伏丹厚线的迁建涉及对所跨越的田地、树木等4处障碍的补偿,村民们提出的补偿要求比政府规定的电力设施迁建用地补偿标准高出10倍。淅川电业局派出多名专职赔青人员,手拿红头文件,包户到人,与村民进行谈判。"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是供电员工们的真实工作写照。
丹厚110千伏线是连接湖北丹江电厂至河南淅川县厚坡镇的电力"生命线",特别是今年跻身全省"十块产业集聚区",该镇工业园区内陆续入住的6家大型冶炼企业顺利投产,日用电负荷最高达到110多万千瓦时。
如火如荼的线路施工现场,火红的"国家电网"河南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旗帜猎猎飘扬;一簇簇跳跃的橘红色点缀着库区两岸;一件件橘红色的工装映照着一张张安全帽下的脸,肤色黝黑却目光坚毅。拉风绳的钻在"刺架窝"里,眯着眼观察手势,竖直双耳听从着召唤;跑地勤的紧张而有序地将编号的角钢分毫不差的吊送到位;离地30余米的"蜘蛛人"攀爬自如,上下翻飞如履平地,几个人在狭窄的工作平台上密切配合,快速紧固螺栓,一根根角钢及时准确安装到位,巍峨的铁塔便耸入云霄。
舍弃亲情 实现自我超越
"爸爸,爸爸......"已连续一个多月没回过家的王晓忽然接到家人的电话,电话那端听到3岁的儿子苦喊着要找爸爸时,孩子已在郑州儿童医院住院多日。
"十一"前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电力设施迁建工程项目之一的丹凤110千伏线路正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此时离中秋节及国庆节假期仅剩6、7天时间,参战的员工们不时收到家里人发来的短信,在寒暄的同时总忘不了对亲人的叮嘱:"天气渐凉了,要注意身体,家里的一切请莫挂牵。"
丹凤110千伏线路日供电量最高负荷达80万千瓦时。按照施工计划,需在停电4日内完成新建铁塔4基,拆除原5基的工程施工任务,其中该线路交叉跨越的丹厚110千伏输电线路要被迫停电。
时间紧,任务重。为最大限度的降损节能,保证丹江丰水和枯水期两电网间相互倒送时的供电可靠性,尽快恢复送电,该局电建公司50余名员工分四批展开组塔作业。为鼓舞斗志,该局领导也驻守工地,与施工人员一起迎朝阳,送日落,全力护航工程建设进度,由于科学调度,协同得力,该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天完成任务。
"这条线路是1971 年淅川县移民搬迁后,国务院周总理在几号文件中特批扶持淅川移民的。当年,什么情况,几十年后,又是什么情况。"刘金龙感慨颇多。这位当年参建的小伙子现在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快要退休时,他依旧坚持在这里。
"我是负责人,有事找我。"由于部分施工段位于本县与邓州市交界,跨区域协调赔青问题时,全海潮总是这样对阻拦施工的村民这样说。于是总会出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并不魁梧的男人身着白背心、手拿草帽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施工现场。
远处,电建公司的铁血男儿们正在抬杆架线,弯弓蓄势,铸盾砺剑。他们是空中的雄鹰,攀塔作业,穿针引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是陆地的猛虎,披荆斩棘,越岭翻山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他们甘于吃苦,敢于打拼,这是一只攻坚克难、招之即来战之能胜的电建队伍。
清流北上,光明相伴。历史会记住,在高低不平的田地间,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在低矮潮湿的树丛中,在漆黑寒冷的深夜里,电建公司的铁血男儿们正在抬杆架线,弯弓蓄势,铸盾砺剑。他们是空中的雄鹰,攀塔作业,穿针引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是陆地的猛虎,披荆斩棘,越岭翻山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他们甘于吃苦,敢于打拼,这是一只攻坚克难、招之即来战之能胜的电建队伍。一路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成就着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南水北调世纪工程的丰碑上将铭刻着他们的业绩。
(通讯员: 毕怀庆 报道)
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2012年3月,库区沿岸电力线路复建工程同时开工,计划在2013年汛期蓄水前全面完成。
这是淅川电力建设史上最具挑战的一项工程,在服务南水北调电力迁建工程建设这个特殊战场上,淅川电业局的施工队员经受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在持续潮湿寒冷及高温酷暑的施工环境中,他们每天都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一天都是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身上经常会被荒草荆刺和庄家地里的玉米叶子划出道道血痕。所迁建的输电线路处于库区崇山峻岭间,移民村庄搬迁后土路失修,荒草遍地,塔材、导线等料物运输全靠人力肩扛翻山跨沟担挑到位。
"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好电力复建工程,既是淅电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一个央企的神圣使命。"淅川县电业局局长杨红举说。为确保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该局抽调精良的电建施工队伍、完善调度方式、优化技术流程。工程建设部、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输电工区等多个单位密切配合,吃住在工地,即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也极大缩短了施工工期。
截止目前,淅川县丹江库区110千伏电力设施迁建工程已基本完工,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库区蓄水调水目标的实现和库区"后移民时代"农民发展致富、工业园区可靠供电提供坚强保障。
砺战寒霜 架起电力"生命线"
3月8日凌晨4时30分,地面温度达到近0摄氏度,寒流扑面而来,塔材是冰冷的,大地是萧瑟的,雾蒙蒙的湿气笼罩大地,好像一切都上冻了。大家有条不紊,忙忙碌碌,呵出的热气格外显眼。
分组吊装40余米、重达10吨的塔件对于淅川渠首电力建设公司来说实属首次尝试。几十名施工人员,3台重型吊车集结九重镇渠首岭南山的丹香110千伏一线和徐香110千伏线施工现场,一场"恶战"撕开晨暮。停电前的准备充分,加上使用地面组装、分段吊装的方案,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原定的4天停电时间被压缩到3天。
这两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是淅川县"三源互补"电网之一的南依丹江电厂的重要供电网架,平均12万负荷左右,日供电量最高达到300万千瓦时。因其跨越南水北调丹江库区淹没区的库岔,需充分利用一条线路走廊,设计方案确定共塔架设,复建总长4.82千米,线路共设5个耐张段,架设9基铁塔,为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经济损失,该局优化复建改造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节点,对丹香110千伏一线重新架设2基铁塔,放2档孤立档线,使该线路并入徐香线复建双回路运行。
"经过电力调度,拖延三周的计划停电时间现在终于敲定了,眼下的工程务期完工最吃紧的时候,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就是这样的一句话,笔者的采访任务一度中断。
"天凉了顶着干,天稍稍暖和了还要追着干、抢着干。"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每一名员工都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14日5时工程全面进入攻坚阶段,又是一个"凌晨行动",又是一顿"工地午饭",电建员工们争分夺秒地保障着渠首"电力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负重前行 凝聚一股力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丹厚110千伏输电线路复建全长50公里,其中17公里线路跨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开挖的三个标段,其施工标段战线长,布点多,施工便道大型工程车辆往来频繁,大大增加了迁建施工的压力和难度。
如果说,"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是所有参加南水北调建设单位共同的感受的话,那么,对于淅川县电业局来说,还要加上一条:要先行。因为,无论是渠首大坝建设、干渠开挖施工、后靠移民村建设、工业园区企业生产,都需要电力及时到位。
"为加快施工进度,我们采取大立体交叉法,力求所需物料一次到位,施工人员得到最合理的组合。"承担迁建任务的淅川电业局渠首电力建设公司总经理全海潮对笔者说。
8月21日,天刚蒙蒙亮,40余名电建员工在晨露中开始了对丹厚110千伏输电线路进行改造。要在停电的5天时间内完成3基铁塔架设,放2档孤立档线共850米和3基门型水泥杆的拆除及旧料物资回收工作。
迁建用地的补偿标准与村民意愿的巨大落差是淅川电业局遭遇的一大难题。"当地居民阻挠施工致使工程一拖再拖,是我们最担心的事。"负责迁建工程建设的淅川电业局渠首电力建设公司副经理李子玉深有感触地说。
110千伏丹厚线的迁建涉及对所跨越的田地、树木等4处障碍的补偿,村民们提出的补偿要求比政府规定的电力设施迁建用地补偿标准高出10倍。淅川电业局派出多名专职赔青人员,手拿红头文件,包户到人,与村民进行谈判。"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是供电员工们的真实工作写照。
丹厚110千伏线是连接湖北丹江电厂至河南淅川县厚坡镇的电力"生命线",特别是今年跻身全省"十块产业集聚区",该镇工业园区内陆续入住的6家大型冶炼企业顺利投产,日用电负荷最高达到110多万千瓦时。
如火如荼的线路施工现场,火红的"国家电网"河南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旗帜猎猎飘扬;一簇簇跳跃的橘红色点缀着库区两岸;一件件橘红色的工装映照着一张张安全帽下的脸,肤色黝黑却目光坚毅。拉风绳的钻在"刺架窝"里,眯着眼观察手势,竖直双耳听从着召唤;跑地勤的紧张而有序地将编号的角钢分毫不差的吊送到位;离地30余米的"蜘蛛人"攀爬自如,上下翻飞如履平地,几个人在狭窄的工作平台上密切配合,快速紧固螺栓,一根根角钢及时准确安装到位,巍峨的铁塔便耸入云霄。
舍弃亲情 实现自我超越
"爸爸,爸爸......"已连续一个多月没回过家的王晓忽然接到家人的电话,电话那端听到3岁的儿子苦喊着要找爸爸时,孩子已在郑州儿童医院住院多日。
"十一"前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电力设施迁建工程项目之一的丹凤110千伏线路正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此时离中秋节及国庆节假期仅剩6、7天时间,参战的员工们不时收到家里人发来的短信,在寒暄的同时总忘不了对亲人的叮嘱:"天气渐凉了,要注意身体,家里的一切请莫挂牵。"
丹凤110千伏线路日供电量最高负荷达80万千瓦时。按照施工计划,需在停电4日内完成新建铁塔4基,拆除原5基的工程施工任务,其中该线路交叉跨越的丹厚110千伏输电线路要被迫停电。
时间紧,任务重。为最大限度的降损节能,保证丹江丰水和枯水期两电网间相互倒送时的供电可靠性,尽快恢复送电,该局电建公司50余名员工分四批展开组塔作业。为鼓舞斗志,该局领导也驻守工地,与施工人员一起迎朝阳,送日落,全力护航工程建设进度,由于科学调度,协同得力,该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天完成任务。
"这条线路是1971 年淅川县移民搬迁后,国务院周总理在几号文件中特批扶持淅川移民的。当年,什么情况,几十年后,又是什么情况。"刘金龙感慨颇多。这位当年参建的小伙子现在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快要退休时,他依旧坚持在这里。
"我是负责人,有事找我。"由于部分施工段位于本县与邓州市交界,跨区域协调赔青问题时,全海潮总是这样对阻拦施工的村民这样说。于是总会出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并不魁梧的男人身着白背心、手拿草帽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施工现场。
远处,电建公司的铁血男儿们正在抬杆架线,弯弓蓄势,铸盾砺剑。他们是空中的雄鹰,攀塔作业,穿针引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是陆地的猛虎,披荆斩棘,越岭翻山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他们甘于吃苦,敢于打拼,这是一只攻坚克难、招之即来战之能胜的电建队伍。
清流北上,光明相伴。历史会记住,在高低不平的田地间,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在低矮潮湿的树丛中,在漆黑寒冷的深夜里,电建公司的铁血男儿们正在抬杆架线,弯弓蓄势,铸盾砺剑。他们是空中的雄鹰,攀塔作业,穿针引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是陆地的猛虎,披荆斩棘,越岭翻山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他们甘于吃苦,敢于打拼,这是一只攻坚克难、招之即来战之能胜的电建队伍。一路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成就着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南水北调世纪工程的丰碑上将铭刻着他们的业绩。
(通讯员: 毕怀庆 报道)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