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在那大山深处的坚守――嘉酒供电公司方山口变电站行记
2012-11-06 10:00:36 来源:王巧玲
A-
A+
电力18讯: 在这一望无际的沙碛上、戈壁滩上,见不到星点绿色,布满的只有星星点点、一丛一丛的骆驼刺,从古到今,绵延不绝。它不需要多少水分便可存活,只有风沙与之作伴,当乘车看到他们,脑中不断浮现出坚守、顽强、执着还有在那大山深入的变电站员工。
广袤无垠、重山耸立。出了敦煌市,向西途径西湖乡、方山口85公里处,110千伏方山口变电站便“隐匿”于此。11月1日,敦煌地区迎来了这个冬季的第一场雪,一早雪并未给市区留下多少痕迹,可是一进方山口那山上挂满了雪,在大风的催使下风雪交加的感觉马上出来,这里的雪如绵密的沙丘般被风吹出各种样子, 53公里3个小时的路程,进山前的一个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细问李兴才站长才知道,进山就没了信号,以三个小时为节点,通知敦煌变后,如若到时间后方山口变电站没有回复电话,他们就要进山找我们了。没有通讯信号、这里有他们俗称的“搓板地”、风沙天气多变……一进山还不曾察觉有何不同,被风景吸引的我下车想拍照留念,可是车门在司机的帮助下才被打开,当下车的那一刹那间,大风迎面而来,根本无法呼吸,这时才让我领教到了什么是风大到令人窒息的地步。随后不久坐在车中明显感到风将沙粒打向车体的沙沙声,据站上师傅盛静花说进山就要看路,这里极易迷路,还没有信号,所谓的路其实也只是矿山上车压辇出的,我从起先的兴奋到后来的紧张,到不时的拿出手机看着时间。最后,兜兜转转中,我们经历了几次走错路再倒回,最终于12点36分看到了变电站。
艰难的车水路
由于地处偏远,方山口变电站六个工作人员需要15天倒班,每月半个月的时间都在站上度过,外加两天在路上,而作为地质矿藏资源丰富的方山口,这里的水根本无法饮用,盛师傅说刚来时做过实验,一个毛巾放进这里的水中洗完两天后上面的毛都会掉光,站内无论生产、生活用水就只能靠市区送了。每半个月送一次水,每次两人四缸水,“可是如果天气不允许怎么办”盛师傅说站里的人一待就是半个月,无论水还是菜都是半个月的量,为了值班的人,我们轮班进山只能风雨无阻,记得去年的一场大雪压实了有半米高,我们的皮卡车根本进不去,可是站里的水和吃的也都快完了,没办法我们几次尝试不行只能从市区雇车进山,就这路上又耽误了两天,站里的小梅他们就只有半盆水支撑着。
这次带车进山,李站长他们最多的话语就是“占了我们的光”,原来,自从2011年开始他们进山上班就只能“搭乘”当地单位的车,因为山里也有他们的三个变电站,而我们又是最后一个站,原本三个小时的路途,我们的人却需要在这“搓板地”里颠簸七八个小时才能到,站上的李莉师傅就是典型的晕车一族,没办法只能颠一阵吐一会再走,就这样她坚持了四年,愣是没打退堂鼓。 每次进山,站上的人总是配备各种药,一旦有个急性病,这里除了内网电话能打通,别的信号可没有。盛师傅拉开她的脚,明显的两个指头已相连,原来站刚投运时全站人员集中培训两个月,忙碌的培训再加上天冷,盛师傅的脚破了,糖尿病患者的她伤口愈合能力差,可是为了培训她却耽误了脚伤,最后发展到了整个左小腿受感染,就这样她出山住院进山上班,最后腿保住了,可是两个脚趾头却长在了一起。
一个共产党员的表率
“这里可是咱们单位条件最艰苦的变电站了”在变电运行工作26年的李站长感慨的说。
方山口变电站是为方山口工业园区开发钒、磷、铁、金、花岗岩石材、锰、钨等多种矿产资源的企业所服务的,因为条件艰苦,从变电站投运开始就没有几个人愿意来这工作,年轻人就更受不了这份苦闷了,可我们站上从最初的7个人到现在的6个人,除了一个因为工作关系调走外,剩下的都是自愿来到这里,并且从投运坚守到了现在,作为干了变电运行一辈子的人,这里的苦我最清楚,可是更明白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只是作为站里唯一的两个女同志我更敬佩他们。盛师傅笑笑略带自豪的说“这没什么,身为党员,我应该做好带头作用”盛师傅四十多岁,党龄已有18年了,从最初电场工作到三产再转岗回归主业,她对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想法,更多的是从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是谈起家庭,盛师傅的言辞间充满了愧疚和对丈夫的感谢。
2009年是盛师傅父亲病重的一年,也是让她这辈子无法释怀的一年,身为长女的她无法在身边伺候,反而是理解她的丈夫一直悉心照料着父亲,她还依稀记得6月21日从站上下班回家,第一时间就是去看父亲,原本病重的父亲那天格外清醒,也就时隔一日父亲便离去了,盛师傅的眼中充满了对于无法照料在床边的愧疚之情,而更多的确实“作为一名运行人员,长时间的上班,这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当问起盛师傅难道就没有想过换岗,听到的仍然是那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做好带头作用”。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把一个月分成两部分,变电站也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家”。每次上班,站上的人员都会提前一天到敦煌,算好站里需要的东西,大清早就到菜市场去买各种菜,当然一年四季他们的主菜更多的是白菜和土豆,买点鸡蛋无论保护的多好,到了目的地几乎都碎了。采购完半个月的食物就整装出发进山了。对于山里的站员来说交接班这天也很重要,在汇报完工作、巡视完设备、签字交接完后,还会将单位最新的消息、工作任务传达给站里的人。仍是因为太偏远,通讯信号不通,内网在这里也没有,平常工作也只能以电话的形式在公司、相邻的变电站之间沟通传达了。
时间就是在这交替轮班中不知不觉的流逝着。 “干运行就是熬人”每隔四个小时就要巡视所有的设备,晚上也不例外,遇到特殊天气、节假日还需要特巡,晚上十二点抄表给调度员上报电量,凌晨四点还有一次巡视设备,很少能睡上囫囵觉。可在这里工作、生活就是如此。
站上的值班员都说,特别期盼站里能来人,平时上班几乎都与外界隔绝了,每天面对的就是一个人,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也都觉得乏味。在通向主控室的走廊里有一面板报,除了月度计划、日工作安排、重点管理外,还有班组成员的简介、学习园地中各类知识的集锦、还有当值人员“今天你心情好吗?”的评价,这些都是站里人员工作、学习、生活的一面镜子。站内还有许多学习资料、报纸和杂志。“这里生活本来就枯燥,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反而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书学习”,“公司只要有活动、考试我们都会积极参加,可真别说每次有个好成绩,工区主任还夸我们站进步大呢”听着站上师傅的诉说,那种认可的话语相信是对每一位员工最大的肯定。
外面的风仍然呼啸着,蜷缩着的身体进入室内才有所舒展,冬日的阳光照耀着设备,说不出有何暖意,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纯净的美,这时不禁又让人想起了那顽强存活于戈壁滩上的骆驼刺。我们离开了方山口变电站,站上的人员与我们久久挥手告别,忽然有种不舍、有种敬佩。回首望去,茫茫的隔壁上,方山口变电站显得格外耀眼。
广袤无垠、重山耸立。出了敦煌市,向西途径西湖乡、方山口85公里处,110千伏方山口变电站便“隐匿”于此。11月1日,敦煌地区迎来了这个冬季的第一场雪,一早雪并未给市区留下多少痕迹,可是一进方山口那山上挂满了雪,在大风的催使下风雪交加的感觉马上出来,这里的雪如绵密的沙丘般被风吹出各种样子, 53公里3个小时的路程,进山前的一个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细问李兴才站长才知道,进山就没了信号,以三个小时为节点,通知敦煌变后,如若到时间后方山口变电站没有回复电话,他们就要进山找我们了。没有通讯信号、这里有他们俗称的“搓板地”、风沙天气多变……一进山还不曾察觉有何不同,被风景吸引的我下车想拍照留念,可是车门在司机的帮助下才被打开,当下车的那一刹那间,大风迎面而来,根本无法呼吸,这时才让我领教到了什么是风大到令人窒息的地步。随后不久坐在车中明显感到风将沙粒打向车体的沙沙声,据站上师傅盛静花说进山就要看路,这里极易迷路,还没有信号,所谓的路其实也只是矿山上车压辇出的,我从起先的兴奋到后来的紧张,到不时的拿出手机看着时间。最后,兜兜转转中,我们经历了几次走错路再倒回,最终于12点36分看到了变电站。
艰难的车水路
由于地处偏远,方山口变电站六个工作人员需要15天倒班,每月半个月的时间都在站上度过,外加两天在路上,而作为地质矿藏资源丰富的方山口,这里的水根本无法饮用,盛师傅说刚来时做过实验,一个毛巾放进这里的水中洗完两天后上面的毛都会掉光,站内无论生产、生活用水就只能靠市区送了。每半个月送一次水,每次两人四缸水,“可是如果天气不允许怎么办”盛师傅说站里的人一待就是半个月,无论水还是菜都是半个月的量,为了值班的人,我们轮班进山只能风雨无阻,记得去年的一场大雪压实了有半米高,我们的皮卡车根本进不去,可是站里的水和吃的也都快完了,没办法我们几次尝试不行只能从市区雇车进山,就这路上又耽误了两天,站里的小梅他们就只有半盆水支撑着。
这次带车进山,李站长他们最多的话语就是“占了我们的光”,原来,自从2011年开始他们进山上班就只能“搭乘”当地单位的车,因为山里也有他们的三个变电站,而我们又是最后一个站,原本三个小时的路途,我们的人却需要在这“搓板地”里颠簸七八个小时才能到,站上的李莉师傅就是典型的晕车一族,没办法只能颠一阵吐一会再走,就这样她坚持了四年,愣是没打退堂鼓。 每次进山,站上的人总是配备各种药,一旦有个急性病,这里除了内网电话能打通,别的信号可没有。盛师傅拉开她的脚,明显的两个指头已相连,原来站刚投运时全站人员集中培训两个月,忙碌的培训再加上天冷,盛师傅的脚破了,糖尿病患者的她伤口愈合能力差,可是为了培训她却耽误了脚伤,最后发展到了整个左小腿受感染,就这样她出山住院进山上班,最后腿保住了,可是两个脚趾头却长在了一起。
一个共产党员的表率
“这里可是咱们单位条件最艰苦的变电站了”在变电运行工作26年的李站长感慨的说。
方山口变电站是为方山口工业园区开发钒、磷、铁、金、花岗岩石材、锰、钨等多种矿产资源的企业所服务的,因为条件艰苦,从变电站投运开始就没有几个人愿意来这工作,年轻人就更受不了这份苦闷了,可我们站上从最初的7个人到现在的6个人,除了一个因为工作关系调走外,剩下的都是自愿来到这里,并且从投运坚守到了现在,作为干了变电运行一辈子的人,这里的苦我最清楚,可是更明白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只是作为站里唯一的两个女同志我更敬佩他们。盛师傅笑笑略带自豪的说“这没什么,身为党员,我应该做好带头作用”盛师傅四十多岁,党龄已有18年了,从最初电场工作到三产再转岗回归主业,她对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想法,更多的是从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是谈起家庭,盛师傅的言辞间充满了愧疚和对丈夫的感谢。
2009年是盛师傅父亲病重的一年,也是让她这辈子无法释怀的一年,身为长女的她无法在身边伺候,反而是理解她的丈夫一直悉心照料着父亲,她还依稀记得6月21日从站上下班回家,第一时间就是去看父亲,原本病重的父亲那天格外清醒,也就时隔一日父亲便离去了,盛师傅的眼中充满了对于无法照料在床边的愧疚之情,而更多的确实“作为一名运行人员,长时间的上班,这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当问起盛师傅难道就没有想过换岗,听到的仍然是那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做好带头作用”。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把一个月分成两部分,变电站也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家”。每次上班,站上的人员都会提前一天到敦煌,算好站里需要的东西,大清早就到菜市场去买各种菜,当然一年四季他们的主菜更多的是白菜和土豆,买点鸡蛋无论保护的多好,到了目的地几乎都碎了。采购完半个月的食物就整装出发进山了。对于山里的站员来说交接班这天也很重要,在汇报完工作、巡视完设备、签字交接完后,还会将单位最新的消息、工作任务传达给站里的人。仍是因为太偏远,通讯信号不通,内网在这里也没有,平常工作也只能以电话的形式在公司、相邻的变电站之间沟通传达了。
时间就是在这交替轮班中不知不觉的流逝着。 “干运行就是熬人”每隔四个小时就要巡视所有的设备,晚上也不例外,遇到特殊天气、节假日还需要特巡,晚上十二点抄表给调度员上报电量,凌晨四点还有一次巡视设备,很少能睡上囫囵觉。可在这里工作、生活就是如此。
站上的值班员都说,特别期盼站里能来人,平时上班几乎都与外界隔绝了,每天面对的就是一个人,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也都觉得乏味。在通向主控室的走廊里有一面板报,除了月度计划、日工作安排、重点管理外,还有班组成员的简介、学习园地中各类知识的集锦、还有当值人员“今天你心情好吗?”的评价,这些都是站里人员工作、学习、生活的一面镜子。站内还有许多学习资料、报纸和杂志。“这里生活本来就枯燥,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反而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书学习”,“公司只要有活动、考试我们都会积极参加,可真别说每次有个好成绩,工区主任还夸我们站进步大呢”听着站上师傅的诉说,那种认可的话语相信是对每一位员工最大的肯定。
外面的风仍然呼啸着,蜷缩着的身体进入室内才有所舒展,冬日的阳光照耀着设备,说不出有何暖意,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纯净的美,这时不禁又让人想起了那顽强存活于戈壁滩上的骆驼刺。我们离开了方山口变电站,站上的人员与我们久久挥手告别,忽然有种不舍、有种敬佩。回首望去,茫茫的隔壁上,方山口变电站显得格外耀眼。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