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公里“致富线”拉着黔江奔小康――黔江供电公司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事
2012-11-08 14:59:40 来源:王华松
A-
A+
电力18讯: 阿蓬江两岸,风光旖旎。2402平方公里的创富热土上,12座变电站耸立,30个台区紧联,近5000公里银线飞舞,一条网架结构坚强、技术装备先进、智能化水平高的强劲电力“引擎”,拉动着黔江经济社会大步跨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黔电人走悬崖、过峭壁、趟激流、跨险滩,忍受酷暑、挑战严寒,将蓝天当纸、把铁塔作笔,以汗水为墨,用勤劳与智慧绘就一幅华美壮丽的历史画卷。10多年来,他们始终如一,以实际行动在全区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金光大道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题记
坚强电网筑牢地方经济发展“基石”
华灯初上,灯光潋滟,万家灯火与璀璨星光交相辉映,在黔江这片热土上,电网宛如一道道划过天际的流星,光彩夺目。
近年来,随着黔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电需求量持续加大,黔江供电人把电网建设作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如今,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巍巍铁塔如挺拔的巨人,根根银线似闪耀的琴弦,奏响了黔江蓄势待发的激昂乐章;近5000公里的“致富线”,将强大电流源源不断地输向广袤的土地,点亮了万水千山。
“截至目前,我们建设了10千伏线路2683公里,400伏主干线1905公里,共有变电站14座,其中35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共有2381个变电台区。”黔江供电公司总经理陈杭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随着黔江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生机勃发,电网发展也全面步入“快车道”,为黔江电网走向坚强合理安全可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黔江供电公司认真履行央企职责,始终坚持以配合区委、区政府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此,公司提出了‘电力建设要超前’的口号,加快城乡供配电工程建设和电力基础建设,使城市供电工程水平保持一定时期不落后。”陈杭说,早在2003年至2006年,黔江供电公司就对原县城电网进行了改造,新建了110千伏正阳变电站,全区实现了4回110千伏电源供电,大幅提高了110千伏网络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同时,建设了110千伏正阳变电站至35千伏城南变电站线路,实现了城区变电站的环网联络,极大提高了主城供电可靠性。随着负荷的快速增长,对正阳、乌牙山110千伏变电站主变进行增容改造,增加变电容量7.8万千伏。
诚信供电打造工业强区“电保姆”
当谈及全区工业用电发展环境时,陈杭的一句“我们将会为企业做一个优秀的‘电保姆’”掷地有声……来到重庆蓬江食品有限公司,厂领导对黔江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赞不绝口。
在黔江供电公司的采访中,我们一直感动着。
“电老虎”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动辄拉闸断电,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对供电企业的认识。在黔江,“电老虎”这种说法早已不再被人们提起,黔江供电公司与黔江区委、区政府始终保持紧密沟通,栽下诚信供电的“梧桐树”,以电引商、为招商企业落户黔江立下汗马功劳。
围绕“工业强区、城市东进”战略,黔江供电公司积极推行“进攻型”营销战略,主动上门与招商引资客商沟通,向企业大力宣传电力能源优势,深入分析客户的用电结构、消费心理和需求。对业主实行工程前期、在建和售后的“三走访”,及时解决业主提出的各种问题,确保对工程全过程跟踪服务。通过为客户缩短报批时限、简化办电流程,实施客户代表跟踪服务等措施,促使这些企业提前投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博得了园区企业的一致称赞。
在黔江人民的记忆中,一群头戴安全帽、背印“国家电网”的人,架设电网风雨无阻、电力抢修随处可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展示着黔江电力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新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为黔江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起了可靠的“生命线”。如今,良好的电力投资软环境让一个又一个外地投资企业在黔江创业发展。许多客商反映,他们之所以选择到黔江投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用电环境良好。
迄今为止,黔江烟厂、黔龙集团、黔龙印务、蓬江食品、博龙食品、恒星生物、重啤黔江20万吨啤酒生产线、雨润集团等一大批区内支柱和重点企业,都享受着黔江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近年来,黔江供电公司紧紧围绕服务辖区企业和全区经济大发展为主题,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建设坚强电网、服务区域经济、迎战用电高峰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网改造架起农民“致富金桥”
在黔江区水市乡水市村,一个感人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2011年7月18日下午3时左右,天气特别热,村民罗智勇、张永清、罗应富、朱成席、董长菊等10多人自发组成队伍,在该村电烤房专用供电设备安装现场,向现场的电力安装工人递过一面写有“感谢可爱供电人、照亮百姓致富路”的锦旗后久久不肯离去。随后,他们又送来了用冰箱冰过的老鹰茶,并一杯一杯地送到了工人们的手中。“说起这件事,至今我都很感动,因为老百姓对我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恰恰是我们追求的最高价值!”公司董事长高秀斌说,公司推进的农网改造工程,有力地促进了黔江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水市乡的故事还有很多。村民罗智勇是村里有名的烤烟专业大户,每年都要种几十亩烤烟,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是常事。“特别是用上电烤房后,烤出的烟叶‘含金量’高多了,品质稳定,比以往土烤房烤出的烟叶好得多,价值也就上去了,说起这事,真还得感谢供电公司。”罗智勇说。
烤烟是水市乡的主要支柱产业,而水市又是黔江主要的烤烟大乡。一直以来,该乡烤烟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烟叶质量,在全区都是“大拇指”。 对烟农而言,烟叶的烘烤技术十分关键,因为这直接决定着成品烟叶的级数。以往烟农用土烤房烤烟时,温度、湿度极难掌握,费时费力,而烤出的烟叶往往等级上不了。如今,随着烤房技改的全速推进,越来越多的烟农开始“升级”烤房,烤房由小变大,墙壁也由土变砖,而且还加上了个“KH―3智能型烤房”的现代化名字。
“电烤房温度、湿度完全由电脑程序完成,就跟照相机中的‘傻瓜机’一样,倍受烟农欢迎。”该乡副乡长张永生说,截至目前,全乡已建起电烤房1500多座,仅智能型烤房就超过了200座,“我们曾经计算过,这些电烤房每年可为全乡烟农节煤900吨以上,节约资金至少在45万元以上。不仅更环保了,而且每烤一房还可省时1天左右,特别是‘一层式布杆法’还大大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当然,更重要的是烟农烤出的烟叶品质更高,更值钱了。
“之前的电网是针对生活照明等用电负荷设计的,而电烤房的急速增加,电网不堪重负。”陈杭说,为此,公司专门与区烟办和区烟草公司积极配合,并制定了专项实施方案,专门组织16支烤烟用电突击队进行攻坚,完成了烤烟用电工程63个,架设10千伏线路48.1公里,400伏线路55.2公里,新增变压器58台,更换变压器20台,1470余座电烤房的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谁也没有想过,电烤房供电设备的安装及供电对供电公司方面而言,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亏本账:烟叶烘烤时间集中且相对较短,也就是说巨资改造后的电网,能够“功能最大化”的时间相当有限,其余时间都是“大马拉小车”,增容的电网设备资源闲置。在“改就是企业亏本、不改农民收入就会严重受损”的选择题前,黔江供电公司果断地选择了前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我们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农民的事无小事。”公司董事长高秀斌说,“我们输了经济账,但老百姓却赢了经济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赢家,因为我们和广大老百姓原本就是一家人!”
的确,农网改造是黔江供电公司近年来的又一得意之笔,为黔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高炉村海拔超过1500米,被人们称为高炉盖,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曾是出了名的市级贫困村。“2006年12月以前,当地村民一直与电能无缘,煤油灯是他们照明的唯一工具;电视、电话、电灯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最让山里群众不能忍受的是婚嫁问题。因没通电,他们的生活与山下相比可谓是两重天,女儿盼着往山下走,男子娶妻遥无期。”当地一政府工作人员说,2006年12月初,高炉盖实现全村通电,也为全区的“户户通电”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目前有80%以上的村民家庭买起了彩电。有了电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尤其是电烤房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村里的万元户随处可见,除了种植烤烟,基本无其他经济作物可以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个电字,让高炉盖的人真正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该乡一分管领导说,尽管如今的万元户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早已过时的名词,但对于一个市级贫困村来说,成为万元户仍然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采访中,无论走在哪里,也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会喜滋滋地说着他们的农业致富之路。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听出他们对供电部门的感谢之意,对农网建设的感激之情。在记者走过的20多个镇(乡),无一不深深地感受到,电力为那些曾经沉寂的土地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的无限光明,更多的是农民的幸福感和农业的大丰收!
大德为先模范履行社会责任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直以来,黔江供电公司始终坚持大德为先、责任为先,真诚回报社会的理念。黔江供电公司秉承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需求,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参与城市共建和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尤其在社会公益事业和黔江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方式兑现了企业与地方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承诺。
“是供电公司为我们送来了温暖和关爱,可以说他们是担当起了服务民生的大义。”采访中,记者被冯家中心校一位负责人的话深深感动。原来,黔江供电公司花了数万元在冯家中心校建成了“国家电网春苗之家”,给留守孩子创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电力叔叔阿姨的关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冯家中心校一样幸运的,还有濯水中心校的留守孩子们,他们也有了“国家电网春苗之家”。“供电公司情暖留守儿童的民生行动,将更加激励我们努力工作,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濯水中心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黔江供电公司还多次组织对贫困学生的捐助活动,救助失学儿童和高中优秀贫困生;开展各类支援救助工作,组织帮困扶贫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和弱残妇女儿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主动为各类受灾地区捐款捐物。先后为贫困户、烈军属、失学儿童、灾区捐款捐物数十万元。有效增强了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意识,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了国家电网的品牌形象。
贴心服务擦亮“国家电网”金字招牌
供电企业是服务企业,它要解决的是群众最基本的需求。黔江供电人对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一直以来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近几年来,该公司员工的服务质量、窗口的服务环境、企业的服务手段等都得到全面提升。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黔江供电公司对外聘请特邀监察员,花钱买意见;对内建立违反行风和优质服务工作的“高压线”,从严治企。对客户开展供电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场、进学校”活动;对窗口服务人员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在硬件建设方面,开通银电联网,建设数字化企业,实行双月抄表,对供电营业厅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完善便民服务措施,为客户提供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
采访中记者经历了这样一件小事:10月26日17时30分,正值下班时间。此时,黔城一市民给客户服务中心打来报修电话,称家中不明原因停电,要求立即到场抢修。2分钟内,配电抢修班长庞家平立即调派抢修队员赶往报修地点。7分钟时间,抢修人员到达。不到3分钟,故障被成功排除。抢修人员工作完成后,立即向班长汇报工作情况,并向客户征询意见……“你们真是咱们老百姓的高级保姆!”看着罢工的电饭锅又“突突突”冒起了水蒸气,50多岁的房主紧紧握着电力抢修人员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采访中,记者被2008年的“1・25”雪灾电力抢修事件深深震撼。雪灾发生后,黔江电网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覆冰灾害,多条重要输电线路发生地线、导线拉断,杆塔变形甚至倒塔事故。仅1月14日至30日,辖区内就发生380伏线路倒杆断线14条次,10千伏线路倒杆断线12条次,配电变压器受损4台。整个雪灾期间,公司95598服务热线铃声此起彼伏。电力抢修人员也频频奔走于城里乡下,顾不上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顾不上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们没有周末,没有上下班,24小时严阵以待,以实际行动打好了这场抗严寒保供电的攻坚战,有效确保了辖区内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百姓生活用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事后,多位企业负责人无不心生感慨:“是供电公司保住了我们的生产经营,那些衣服上印着‘国家电网’的人,一定是黔城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如今在黔江供电公司,所有服务工作都处于这样一种高效、有序的“链式运转”过程之中。他们把来自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视为对自己工作的促进,在坚持每月明察暗访及专题检查制度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领导值班制,设立意见投诉箱,并特聘社会客户监督员,形成了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激励考核的机制,使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显现于广大客户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把服务好不好的“发言权”交给社会、交给普通老百姓,博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
责任黔电托起土家苗寨蝶变的翅膀
电力兴,百业兴。黔江电力,为苦苦探寻经济社会腾飞之路的土家苗寨,带来了无限的希望。纵观黔江的发展历程,黔江电力功不可没,它像一双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地方经济腾飞的翅膀,为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电力保障,在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据了解,黔江供电公司未来还将投入资金2.3亿元,对黔江供电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其中2013年将开工建设110千伏舟白输变电工程和35千伏三台三输变电工程,2013年将再次完成正阳1号主变增容3.15万千伏,2013年全面完成单线单变的改造,另投入3000多万元继续开展农网线路升线改造。公司近期正在开展110千伏南沟、青杠变电站的可研。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供电网络将进一步优化,供电可靠性和输送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电压质量较底问题将彻底得到根治,一台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能引擎,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市东进、工业强区……黔江留下的每一步金色足迹,都记载着黔江电力走过的荣光时代,记载着50万土家苗寨儿女一同奋发图强的如歌岁月……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黔江电力将一如既往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阔步向前,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在将黔江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长河中,黔江电力,必将续写更加光辉壮丽的篇章!
记者手记
且看绿潮涌黔江,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黔江供电公司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在人和业兴、突破跨越的道路上,他们一定会谱写出新的华美乐章,奏响科学发展的最强音。黔江供电的无数个履责奉献的故事,正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将永远闪耀在2402平方公里的热土之上。
正所谓五千公里致富线,拉着黔江奔小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黔江供电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携着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憧憬,与54万土家苗寨儿女一道,奔向新的征程。(王华松)
坚强电网筑牢地方经济发展“基石”
华灯初上,灯光潋滟,万家灯火与璀璨星光交相辉映,在黔江这片热土上,电网宛如一道道划过天际的流星,光彩夺目。
近年来,随着黔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电需求量持续加大,黔江供电人把电网建设作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如今,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巍巍铁塔如挺拔的巨人,根根银线似闪耀的琴弦,奏响了黔江蓄势待发的激昂乐章;近5000公里的“致富线”,将强大电流源源不断地输向广袤的土地,点亮了万水千山。
“截至目前,我们建设了10千伏线路2683公里,400伏主干线1905公里,共有变电站14座,其中35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共有2381个变电台区。”黔江供电公司总经理陈杭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随着黔江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生机勃发,电网发展也全面步入“快车道”,为黔江电网走向坚强合理安全可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黔江供电公司认真履行央企职责,始终坚持以配合区委、区政府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此,公司提出了‘电力建设要超前’的口号,加快城乡供配电工程建设和电力基础建设,使城市供电工程水平保持一定时期不落后。”陈杭说,早在2003年至2006年,黔江供电公司就对原县城电网进行了改造,新建了110千伏正阳变电站,全区实现了4回110千伏电源供电,大幅提高了110千伏网络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同时,建设了110千伏正阳变电站至35千伏城南变电站线路,实现了城区变电站的环网联络,极大提高了主城供电可靠性。随着负荷的快速增长,对正阳、乌牙山110千伏变电站主变进行增容改造,增加变电容量7.8万千伏。
诚信供电打造工业强区“电保姆”
当谈及全区工业用电发展环境时,陈杭的一句“我们将会为企业做一个优秀的‘电保姆’”掷地有声……来到重庆蓬江食品有限公司,厂领导对黔江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赞不绝口。
在黔江供电公司的采访中,我们一直感动着。
“电老虎”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动辄拉闸断电,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对供电企业的认识。在黔江,“电老虎”这种说法早已不再被人们提起,黔江供电公司与黔江区委、区政府始终保持紧密沟通,栽下诚信供电的“梧桐树”,以电引商、为招商企业落户黔江立下汗马功劳。
围绕“工业强区、城市东进”战略,黔江供电公司积极推行“进攻型”营销战略,主动上门与招商引资客商沟通,向企业大力宣传电力能源优势,深入分析客户的用电结构、消费心理和需求。对业主实行工程前期、在建和售后的“三走访”,及时解决业主提出的各种问题,确保对工程全过程跟踪服务。通过为客户缩短报批时限、简化办电流程,实施客户代表跟踪服务等措施,促使这些企业提前投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博得了园区企业的一致称赞。
在黔江人民的记忆中,一群头戴安全帽、背印“国家电网”的人,架设电网风雨无阻、电力抢修随处可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展示着黔江电力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新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为黔江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起了可靠的“生命线”。如今,良好的电力投资软环境让一个又一个外地投资企业在黔江创业发展。许多客商反映,他们之所以选择到黔江投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用电环境良好。
迄今为止,黔江烟厂、黔龙集团、黔龙印务、蓬江食品、博龙食品、恒星生物、重啤黔江20万吨啤酒生产线、雨润集团等一大批区内支柱和重点企业,都享受着黔江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近年来,黔江供电公司紧紧围绕服务辖区企业和全区经济大发展为主题,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建设坚强电网、服务区域经济、迎战用电高峰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网改造架起农民“致富金桥”
在黔江区水市乡水市村,一个感人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2011年7月18日下午3时左右,天气特别热,村民罗智勇、张永清、罗应富、朱成席、董长菊等10多人自发组成队伍,在该村电烤房专用供电设备安装现场,向现场的电力安装工人递过一面写有“感谢可爱供电人、照亮百姓致富路”的锦旗后久久不肯离去。随后,他们又送来了用冰箱冰过的老鹰茶,并一杯一杯地送到了工人们的手中。“说起这件事,至今我都很感动,因为老百姓对我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恰恰是我们追求的最高价值!”公司董事长高秀斌说,公司推进的农网改造工程,有力地促进了黔江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水市乡的故事还有很多。村民罗智勇是村里有名的烤烟专业大户,每年都要种几十亩烤烟,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是常事。“特别是用上电烤房后,烤出的烟叶‘含金量’高多了,品质稳定,比以往土烤房烤出的烟叶好得多,价值也就上去了,说起这事,真还得感谢供电公司。”罗智勇说。
烤烟是水市乡的主要支柱产业,而水市又是黔江主要的烤烟大乡。一直以来,该乡烤烟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烟叶质量,在全区都是“大拇指”。 对烟农而言,烟叶的烘烤技术十分关键,因为这直接决定着成品烟叶的级数。以往烟农用土烤房烤烟时,温度、湿度极难掌握,费时费力,而烤出的烟叶往往等级上不了。如今,随着烤房技改的全速推进,越来越多的烟农开始“升级”烤房,烤房由小变大,墙壁也由土变砖,而且还加上了个“KH―3智能型烤房”的现代化名字。
“电烤房温度、湿度完全由电脑程序完成,就跟照相机中的‘傻瓜机’一样,倍受烟农欢迎。”该乡副乡长张永生说,截至目前,全乡已建起电烤房1500多座,仅智能型烤房就超过了200座,“我们曾经计算过,这些电烤房每年可为全乡烟农节煤900吨以上,节约资金至少在45万元以上。不仅更环保了,而且每烤一房还可省时1天左右,特别是‘一层式布杆法’还大大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当然,更重要的是烟农烤出的烟叶品质更高,更值钱了。
“之前的电网是针对生活照明等用电负荷设计的,而电烤房的急速增加,电网不堪重负。”陈杭说,为此,公司专门与区烟办和区烟草公司积极配合,并制定了专项实施方案,专门组织16支烤烟用电突击队进行攻坚,完成了烤烟用电工程63个,架设10千伏线路48.1公里,400伏线路55.2公里,新增变压器58台,更换变压器20台,1470余座电烤房的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谁也没有想过,电烤房供电设备的安装及供电对供电公司方面而言,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亏本账:烟叶烘烤时间集中且相对较短,也就是说巨资改造后的电网,能够“功能最大化”的时间相当有限,其余时间都是“大马拉小车”,增容的电网设备资源闲置。在“改就是企业亏本、不改农民收入就会严重受损”的选择题前,黔江供电公司果断地选择了前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我们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农民的事无小事。”公司董事长高秀斌说,“我们输了经济账,但老百姓却赢了经济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赢家,因为我们和广大老百姓原本就是一家人!”
的确,农网改造是黔江供电公司近年来的又一得意之笔,为黔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高炉村海拔超过1500米,被人们称为高炉盖,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曾是出了名的市级贫困村。“2006年12月以前,当地村民一直与电能无缘,煤油灯是他们照明的唯一工具;电视、电话、电灯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最让山里群众不能忍受的是婚嫁问题。因没通电,他们的生活与山下相比可谓是两重天,女儿盼着往山下走,男子娶妻遥无期。”当地一政府工作人员说,2006年12月初,高炉盖实现全村通电,也为全区的“户户通电”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目前有80%以上的村民家庭买起了彩电。有了电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尤其是电烤房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村里的万元户随处可见,除了种植烤烟,基本无其他经济作物可以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个电字,让高炉盖的人真正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该乡一分管领导说,尽管如今的万元户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早已过时的名词,但对于一个市级贫困村来说,成为万元户仍然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采访中,无论走在哪里,也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会喜滋滋地说着他们的农业致富之路。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听出他们对供电部门的感谢之意,对农网建设的感激之情。在记者走过的20多个镇(乡),无一不深深地感受到,电力为那些曾经沉寂的土地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的无限光明,更多的是农民的幸福感和农业的大丰收!
大德为先模范履行社会责任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直以来,黔江供电公司始终坚持大德为先、责任为先,真诚回报社会的理念。黔江供电公司秉承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需求,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参与城市共建和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尤其在社会公益事业和黔江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方式兑现了企业与地方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承诺。
“是供电公司为我们送来了温暖和关爱,可以说他们是担当起了服务民生的大义。”采访中,记者被冯家中心校一位负责人的话深深感动。原来,黔江供电公司花了数万元在冯家中心校建成了“国家电网春苗之家”,给留守孩子创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电力叔叔阿姨的关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冯家中心校一样幸运的,还有濯水中心校的留守孩子们,他们也有了“国家电网春苗之家”。“供电公司情暖留守儿童的民生行动,将更加激励我们努力工作,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濯水中心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黔江供电公司还多次组织对贫困学生的捐助活动,救助失学儿童和高中优秀贫困生;开展各类支援救助工作,组织帮困扶贫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和弱残妇女儿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主动为各类受灾地区捐款捐物。先后为贫困户、烈军属、失学儿童、灾区捐款捐物数十万元。有效增强了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意识,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了国家电网的品牌形象。
贴心服务擦亮“国家电网”金字招牌
供电企业是服务企业,它要解决的是群众最基本的需求。黔江供电人对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一直以来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近几年来,该公司员工的服务质量、窗口的服务环境、企业的服务手段等都得到全面提升。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黔江供电公司对外聘请特邀监察员,花钱买意见;对内建立违反行风和优质服务工作的“高压线”,从严治企。对客户开展供电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场、进学校”活动;对窗口服务人员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在硬件建设方面,开通银电联网,建设数字化企业,实行双月抄表,对供电营业厅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完善便民服务措施,为客户提供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
采访中记者经历了这样一件小事:10月26日17时30分,正值下班时间。此时,黔城一市民给客户服务中心打来报修电话,称家中不明原因停电,要求立即到场抢修。2分钟内,配电抢修班长庞家平立即调派抢修队员赶往报修地点。7分钟时间,抢修人员到达。不到3分钟,故障被成功排除。抢修人员工作完成后,立即向班长汇报工作情况,并向客户征询意见……“你们真是咱们老百姓的高级保姆!”看着罢工的电饭锅又“突突突”冒起了水蒸气,50多岁的房主紧紧握着电力抢修人员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采访中,记者被2008年的“1・25”雪灾电力抢修事件深深震撼。雪灾发生后,黔江电网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覆冰灾害,多条重要输电线路发生地线、导线拉断,杆塔变形甚至倒塔事故。仅1月14日至30日,辖区内就发生380伏线路倒杆断线14条次,10千伏线路倒杆断线12条次,配电变压器受损4台。整个雪灾期间,公司95598服务热线铃声此起彼伏。电力抢修人员也频频奔走于城里乡下,顾不上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顾不上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们没有周末,没有上下班,24小时严阵以待,以实际行动打好了这场抗严寒保供电的攻坚战,有效确保了辖区内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百姓生活用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事后,多位企业负责人无不心生感慨:“是供电公司保住了我们的生产经营,那些衣服上印着‘国家电网’的人,一定是黔城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如今在黔江供电公司,所有服务工作都处于这样一种高效、有序的“链式运转”过程之中。他们把来自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视为对自己工作的促进,在坚持每月明察暗访及专题检查制度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领导值班制,设立意见投诉箱,并特聘社会客户监督员,形成了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激励考核的机制,使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显现于广大客户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把服务好不好的“发言权”交给社会、交给普通老百姓,博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
责任黔电托起土家苗寨蝶变的翅膀
电力兴,百业兴。黔江电力,为苦苦探寻经济社会腾飞之路的土家苗寨,带来了无限的希望。纵观黔江的发展历程,黔江电力功不可没,它像一双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地方经济腾飞的翅膀,为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电力保障,在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据了解,黔江供电公司未来还将投入资金2.3亿元,对黔江供电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其中2013年将开工建设110千伏舟白输变电工程和35千伏三台三输变电工程,2013年将再次完成正阳1号主变增容3.15万千伏,2013年全面完成单线单变的改造,另投入3000多万元继续开展农网线路升线改造。公司近期正在开展110千伏南沟、青杠变电站的可研。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供电网络将进一步优化,供电可靠性和输送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电压质量较底问题将彻底得到根治,一台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能引擎,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市东进、工业强区……黔江留下的每一步金色足迹,都记载着黔江电力走过的荣光时代,记载着50万土家苗寨儿女一同奋发图强的如歌岁月……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黔江电力将一如既往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阔步向前,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在将黔江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长河中,黔江电力,必将续写更加光辉壮丽的篇章!
记者手记
且看绿潮涌黔江,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黔江供电公司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在人和业兴、突破跨越的道路上,他们一定会谱写出新的华美乐章,奏响科学发展的最强音。黔江供电的无数个履责奉献的故事,正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将永远闪耀在2402平方公里的热土之上。
正所谓五千公里致富线,拉着黔江奔小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黔江供电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携着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憧憬,与54万土家苗寨儿女一道,奔向新的征程。(王华松)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