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电助力!大“雁”高飞重展翅----东莞凤岗雁田村自发电用户转用南网供电记
2012-08-23 15:14:29 来源:李坚强
A-
A+
电力18讯: 屋前巷后平行线,疑是乐谱传歌声。走进今日的凤岗镇雁田村,走过雁田村的街头巷尾,你会有一种清新的舒适感――空气怎么没有油味了?天空怎么宽畅了?抬头四看,恍然大悟,只见昔日纵横交错、笼罩头顶的“蜘蛛网”,已然改头换面,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笔直的平行电缆,沿街延伸,俨然一行行五线琴谱,为雁田村容村貌增色不少。
这些令雁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电缆,是雁田村自发电用户转接网电工程完成后留下的一道亮丽风景。2009年,雁田人民盼望已久的自发电转接网电工程全面启动,勤奋的凤岗供电人克服了工程量大、点多、工期紧、任务重等众多困难,科学调度,加班加点,按期按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为雁田人民送上了一件最好的礼物。
雁田村自发电厂时的街线凌乱无章
雁田接入南方电网后的街线规范美观
雁田自发电厂时的电表破烂不堪
雁田接入南方电网后的新装电表规范整齐
那么,雁田这个闻名遐迩的中国亿元村为什么要摒弃居功至伟的自发电,转用南方电网公司的网电呢?转用网电后的效益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雁田,寻找雁田自发电转网电的故事。
电力不足,自发电应时而生
凤岗镇雁田村地处东莞最南端,三面与深圳接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吸引了香港和深圳的大批投资者。该村从1980年办起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起,连续多年坐拥东莞村组净资产榜首,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亿元村”, 2008年更是达到了近20亿元。
支撑大“雁”腾飞的动能,是雁田的自发电。
雁田自发电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当时,由于香港和深圳投资者入驻,雁田工业迅速发展,工厂林立,商铺云集,东莞市电力不能满足雁田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一些企业并自谋“电路”,置办了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于是,自发电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雁田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用电格局。1990年,雁田人为了将这些“散户”统筹起来,建立了两个柴油发电厂:一个是雁田发电厂,主要供应雁田村工商业和居民用电;另一个是由港商怡安集团投资的怡安电厂,主要供应怡安工业城用电。雁田村400多家企业和10万多人口的用电自此仰仗两个装机容量总共9万多千瓦的发电厂。
至今,雁田自发电已有近30年历史。
昔日功臣,成今日腾飞掣肘
30年来,自发电在雁田承载了光荣的历史使命。但随着发电机组老化、油价不断走高等原因,自发电厂高成本、低质量的电力给雁田企业和居民带来很大负担,已成为雁田人民的包袱。与南方电网电安全稳定、电价低等特点相比,自发电已毫无优势可言,诸多的弊端,正紧紧地束缚着大“雁”的双翅,拖累着它的继续腾飞。
电力稳定性差是雁田自发电厂用户最头痛的事情。发电机组不稳定,安全性大打折扣,有时候电压上下有10%的波动。电压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生产的品质,对生产设备的损害很大。
意达电子厂为博世(BOSCH)代工,生产的喷油枪全部出口。管理人员余茂镇谈到以前的用电情况就一脸苦笑:“用雁田自发电时期,错峰、停电、电压不稳,给厂里带来不少的损失,发生过几次延迟交货而被客户罚款的事件,信誉也受到影响。”
当然,最揪心的是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使得发电成本也不断提高。
“升了!又升了!”听到这样的声音,在股市肯定是尽人皆欢,但是这句话用在油价上涨上,对雁田自发电厂来说却是亏损的代名词。近几年,油价持续走高,2008年最高飙升至160美元/桶,令雁田自发电越来越“吃不消”。
“油价居高不下,发电成本越来越高,发电机越转越心疼。” 负责雁田自发电工作的村委副主任邓满昌说,“仅2008年,发电厂就亏损了2000多万元。虽然村委每年都给发电厂补贴,企业和居民电费仍然很高,一直是在苦苦支撑运营。”
南山区居民梁耀南说,以前用村里的自发电,一年要调两次电费,最便宜时也要1元1度,2008年最贵时竟达到1.3元1度,对村民而言一个月的电费支出都是个很大的负担。
环境保护也是雁田自发电面临的尴尬问题。良好的环境是城市文明和谐、经济发达的必要条件,但自发电厂伴生的噪音和空气污染,让雁田居民意见很大。用自发电时期,住在发电厂附近的居民,耳朵里整天响着嗡嗡声;走在路上,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油味。
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订单不断缩水,居民收入直线下滑。这时候,自发电居高不下的电费和不稳定的电压与网电的价廉物美、可靠稳定更是形成鲜明对比,此消彼长,更激发了雁田放弃自发电、接入网电的强烈愿望。
春风拂面,多方联手送暖来
电力关乎国计民生,负责南方五省供电的南方电网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安全可靠的供电质量,优势明显的网电价格,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南方五省各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助推器。
为了让雁田自发电用户早日用上南方电网电力,东莞供电局早已进行了长远规划,在凤岗镇政府、雁田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努力,共谱雁田“电”曲。
东莞供电局经多年统筹,投资1.2亿元,于2006年7月建成110千伏雁田变电站,为接供雁田自发电用户配备了110千伏网络电源。
2006年7月至2008年底,东莞供电局先后投资2562.89万元,雁田村委会投资2041.37万元,在雁田村建设10千伏线路共25回,总长114.33公里。建设网络覆盖到雁田布心、南山等片区。
2009年,东莞供电局又立项投资近7000万元,凤岗镇政府投入830万元,雁田村委会投入1420万元,在雁田村建设10千伏线路11回36.93公里,公用电房25个,低压街线186.724公里。建设网络覆盖到雁田商住中心、香园、北坊等片区。
时任东莞供电局局长罗辑、副局长刘毅忠亲临凤岗镇,深入雁田调研自发电用户转接南方电网工作进展情况,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为工作人员鼓劲助威。
2009年春天,没有了2008年春天的狂风暴雪,清风徐来,祥和安定。
当大家还沉浸在春节的祥和与喜庆时,凤岗供电分局为了加快雁田电厂用户接入南网的步伐,初一刚过便已吹响了开工的号角。规划人员以每天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雁田电厂用户转接南方电网网电的规划、设计、勘察等工作;20多个装表接电小组,紧张奋战在雁田一线,从早上8点到12点、下午1点到晚上7点,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
“他们的工作精神很令人感动!”邓先生说道。邓先生是雁田南山区人,现在香港工作,周末才能回到雁田。4月8日,邓先生预约下午为其现场勘察。邓志伟、杨晓光、黄建林三位勘察人员按时赶到其家门口。但一直等到晚上6点多,才电话询知邓先生在香港有事未过凤岗,忘了打招呼。4月9日星期六中午,邓志伟正在午睡,手机响了,“你们现在能来看一看吗?我刚过来,下午还有事要去香港。”手机那边传来了邓先生焦急的声音。邓志伟二话没说,立即叫上杨晓光和黄建林赶到邓先生家,认真细致地做好了现场勘察工作。
2至4月份,为方便雁田自发电用户办理网电报装工作,凤岗供电分局在雁田设立用电报装受理点,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工作小组驻点办公,共受理报装业务2000多宗。
7月份,为进一步加快雁田用户报装,凤岗供电公司投入40多万元购置了一辆流动营业车,上门受理雁田用户的用电报装申请,便捷了用户,提高了工作效率。
8月3日,凤岗供电分局联合凤岗镇政府、雁田村委召开雁田自发电用户座谈会,为转接网电工作最后冲刺阶段蓄势发力,凤岗镇政府非常重视转接网电工程建设,凤岗镇党委副书记李海文在会上动员雁田电厂各用户,尽快完善自身电力设备,做好接入网电准备工作,“早竣工,早接入,早受益”。
在多方联合推动下,2009年底,工程建设终于圆满完成。至此,南方电网公司为转接雁田村自发电用户共建成10千伏线路36回151.26公里,0.4千伏线路186.724公里,新建、改造民用站25个。
网电助力,大雁高飞重展翅
“雁田电厂用户转接网电工程是东莞供电局、凤岗镇政府、雁田村委联手打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非常彰显社会效益,立竿见影,马上就能让企业和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为民减负工程。” 凤岗供电分局局长李洁明说道。
东莞信浓马达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接入南网,装变容量为6300 KVA。按照未接入前电厂电价1.27元/度计算,该公司从2007年接入至2009年7月的电费总额约为6281万元,而转用网电后的电费总额为3812万元,节省了电费2469万元,平均每月节省98万元。该公司更是申请了市保供电企业,少了错峰轮休的烦恼,生产用电上了“保险”,产品质量有了保证,在金融风暴的席卷下,不仅毫发未损,订单不降反升。
“雁田村以前使用自发电,民用每度1.03元,工业用电每度1.4元。而现在使用网电,民用是每度0.61元,工业用电平均每度0.78元,足足比自发电低出了0.4和0.6元。” 邓满昌说道:“以雁田南山区为例,居民和工商业用户一年的用电在2000万度以上,使用网电后,单是雁田南山区每年便减少电费约1000万元。”
信浓马达是接入南方电网网电的成功范例,南山区是转接网电的鲜活样板,“万家灯火,南网情深”,让网电惠及雁田的千家万户才是东莞供电人的初衷。凤岗供电分局为雁田村自发电用户算了一笔帐,按照雁田电厂近几年每年供电1.3亿度,用户转用网电后平均电价下浮0.5元/度计算,雁田电厂用户转用网电后,每年节约电费开支最少超过6000万元。
除了电费成本减少带来的经济效益,安全稳定、清洁环保的网电带来的潜在效益更是不言而喻。
“东莞开始搞经济双转型之时,曾经有几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看中了雁田的地理优势,有意入驻,但就是因为电力这个‘短板’,经评估不符合要求,最终流产。”邓满昌说,“接入网电的意义并不只是减少了电费,最重要的是为雁田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大大提高了雁田的发展竞争力。”
现在,走过雁田的大街小巷,原来杂乱无章的“蜘蛛网”不见了,改而换之的是整齐美观的南网街线,如一行行乐谱,用电缆作线谱,用街码为音符,奏响着一支支和谐乐曲。
自发电转用网电,是雁田人民向往已久的愿望,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甩掉了用电上的包袱,雁田犹如松缚的大“雁”,振翅欲飞。我们期望,在南方电网的助力下,雁田这只昔日闻名的大“雁”再次起飞,飞得更高、更快、更远,创造更大的奇迹。(李坚强)
这些令雁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电缆,是雁田村自发电用户转接网电工程完成后留下的一道亮丽风景。2009年,雁田人民盼望已久的自发电转接网电工程全面启动,勤奋的凤岗供电人克服了工程量大、点多、工期紧、任务重等众多困难,科学调度,加班加点,按期按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为雁田人民送上了一件最好的礼物。
雁田村自发电厂时的街线凌乱无章
雁田接入南方电网后的街线规范美观
雁田自发电厂时的电表破烂不堪
雁田接入南方电网后的新装电表规范整齐
那么,雁田这个闻名遐迩的中国亿元村为什么要摒弃居功至伟的自发电,转用南方电网公司的网电呢?转用网电后的效益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雁田,寻找雁田自发电转网电的故事。
电力不足,自发电应时而生
凤岗镇雁田村地处东莞最南端,三面与深圳接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吸引了香港和深圳的大批投资者。该村从1980年办起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起,连续多年坐拥东莞村组净资产榜首,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亿元村”, 2008年更是达到了近20亿元。
支撑大“雁”腾飞的动能,是雁田的自发电。
雁田自发电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当时,由于香港和深圳投资者入驻,雁田工业迅速发展,工厂林立,商铺云集,东莞市电力不能满足雁田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一些企业并自谋“电路”,置办了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于是,自发电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雁田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用电格局。1990年,雁田人为了将这些“散户”统筹起来,建立了两个柴油发电厂:一个是雁田发电厂,主要供应雁田村工商业和居民用电;另一个是由港商怡安集团投资的怡安电厂,主要供应怡安工业城用电。雁田村400多家企业和10万多人口的用电自此仰仗两个装机容量总共9万多千瓦的发电厂。
至今,雁田自发电已有近30年历史。
昔日功臣,成今日腾飞掣肘
30年来,自发电在雁田承载了光荣的历史使命。但随着发电机组老化、油价不断走高等原因,自发电厂高成本、低质量的电力给雁田企业和居民带来很大负担,已成为雁田人民的包袱。与南方电网电安全稳定、电价低等特点相比,自发电已毫无优势可言,诸多的弊端,正紧紧地束缚着大“雁”的双翅,拖累着它的继续腾飞。
电力稳定性差是雁田自发电厂用户最头痛的事情。发电机组不稳定,安全性大打折扣,有时候电压上下有10%的波动。电压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生产的品质,对生产设备的损害很大。
意达电子厂为博世(BOSCH)代工,生产的喷油枪全部出口。管理人员余茂镇谈到以前的用电情况就一脸苦笑:“用雁田自发电时期,错峰、停电、电压不稳,给厂里带来不少的损失,发生过几次延迟交货而被客户罚款的事件,信誉也受到影响。”
当然,最揪心的是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使得发电成本也不断提高。
“升了!又升了!”听到这样的声音,在股市肯定是尽人皆欢,但是这句话用在油价上涨上,对雁田自发电厂来说却是亏损的代名词。近几年,油价持续走高,2008年最高飙升至160美元/桶,令雁田自发电越来越“吃不消”。
“油价居高不下,发电成本越来越高,发电机越转越心疼。” 负责雁田自发电工作的村委副主任邓满昌说,“仅2008年,发电厂就亏损了2000多万元。虽然村委每年都给发电厂补贴,企业和居民电费仍然很高,一直是在苦苦支撑运营。”
南山区居民梁耀南说,以前用村里的自发电,一年要调两次电费,最便宜时也要1元1度,2008年最贵时竟达到1.3元1度,对村民而言一个月的电费支出都是个很大的负担。
环境保护也是雁田自发电面临的尴尬问题。良好的环境是城市文明和谐、经济发达的必要条件,但自发电厂伴生的噪音和空气污染,让雁田居民意见很大。用自发电时期,住在发电厂附近的居民,耳朵里整天响着嗡嗡声;走在路上,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油味。
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订单不断缩水,居民收入直线下滑。这时候,自发电居高不下的电费和不稳定的电压与网电的价廉物美、可靠稳定更是形成鲜明对比,此消彼长,更激发了雁田放弃自发电、接入网电的强烈愿望。
春风拂面,多方联手送暖来
电力关乎国计民生,负责南方五省供电的南方电网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安全可靠的供电质量,优势明显的网电价格,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南方五省各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助推器。
为了让雁田自发电用户早日用上南方电网电力,东莞供电局早已进行了长远规划,在凤岗镇政府、雁田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努力,共谱雁田“电”曲。
东莞供电局经多年统筹,投资1.2亿元,于2006年7月建成110千伏雁田变电站,为接供雁田自发电用户配备了110千伏网络电源。
2006年7月至2008年底,东莞供电局先后投资2562.89万元,雁田村委会投资2041.37万元,在雁田村建设10千伏线路共25回,总长114.33公里。建设网络覆盖到雁田布心、南山等片区。
2009年,东莞供电局又立项投资近7000万元,凤岗镇政府投入830万元,雁田村委会投入1420万元,在雁田村建设10千伏线路11回36.93公里,公用电房25个,低压街线186.724公里。建设网络覆盖到雁田商住中心、香园、北坊等片区。
时任东莞供电局局长罗辑、副局长刘毅忠亲临凤岗镇,深入雁田调研自发电用户转接南方电网工作进展情况,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为工作人员鼓劲助威。
2009年春天,没有了2008年春天的狂风暴雪,清风徐来,祥和安定。
当大家还沉浸在春节的祥和与喜庆时,凤岗供电分局为了加快雁田电厂用户接入南网的步伐,初一刚过便已吹响了开工的号角。规划人员以每天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雁田电厂用户转接南方电网网电的规划、设计、勘察等工作;20多个装表接电小组,紧张奋战在雁田一线,从早上8点到12点、下午1点到晚上7点,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
“他们的工作精神很令人感动!”邓先生说道。邓先生是雁田南山区人,现在香港工作,周末才能回到雁田。4月8日,邓先生预约下午为其现场勘察。邓志伟、杨晓光、黄建林三位勘察人员按时赶到其家门口。但一直等到晚上6点多,才电话询知邓先生在香港有事未过凤岗,忘了打招呼。4月9日星期六中午,邓志伟正在午睡,手机响了,“你们现在能来看一看吗?我刚过来,下午还有事要去香港。”手机那边传来了邓先生焦急的声音。邓志伟二话没说,立即叫上杨晓光和黄建林赶到邓先生家,认真细致地做好了现场勘察工作。
2至4月份,为方便雁田自发电用户办理网电报装工作,凤岗供电分局在雁田设立用电报装受理点,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工作小组驻点办公,共受理报装业务2000多宗。
7月份,为进一步加快雁田用户报装,凤岗供电公司投入40多万元购置了一辆流动营业车,上门受理雁田用户的用电报装申请,便捷了用户,提高了工作效率。
8月3日,凤岗供电分局联合凤岗镇政府、雁田村委召开雁田自发电用户座谈会,为转接网电工作最后冲刺阶段蓄势发力,凤岗镇政府非常重视转接网电工程建设,凤岗镇党委副书记李海文在会上动员雁田电厂各用户,尽快完善自身电力设备,做好接入网电准备工作,“早竣工,早接入,早受益”。
在多方联合推动下,2009年底,工程建设终于圆满完成。至此,南方电网公司为转接雁田村自发电用户共建成10千伏线路36回151.26公里,0.4千伏线路186.724公里,新建、改造民用站25个。
网电助力,大雁高飞重展翅
“雁田电厂用户转接网电工程是东莞供电局、凤岗镇政府、雁田村委联手打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非常彰显社会效益,立竿见影,马上就能让企业和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为民减负工程。” 凤岗供电分局局长李洁明说道。
东莞信浓马达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接入南网,装变容量为6300 KVA。按照未接入前电厂电价1.27元/度计算,该公司从2007年接入至2009年7月的电费总额约为6281万元,而转用网电后的电费总额为3812万元,节省了电费2469万元,平均每月节省98万元。该公司更是申请了市保供电企业,少了错峰轮休的烦恼,生产用电上了“保险”,产品质量有了保证,在金融风暴的席卷下,不仅毫发未损,订单不降反升。
“雁田村以前使用自发电,民用每度1.03元,工业用电每度1.4元。而现在使用网电,民用是每度0.61元,工业用电平均每度0.78元,足足比自发电低出了0.4和0.6元。” 邓满昌说道:“以雁田南山区为例,居民和工商业用户一年的用电在2000万度以上,使用网电后,单是雁田南山区每年便减少电费约1000万元。”
信浓马达是接入南方电网网电的成功范例,南山区是转接网电的鲜活样板,“万家灯火,南网情深”,让网电惠及雁田的千家万户才是东莞供电人的初衷。凤岗供电分局为雁田村自发电用户算了一笔帐,按照雁田电厂近几年每年供电1.3亿度,用户转用网电后平均电价下浮0.5元/度计算,雁田电厂用户转用网电后,每年节约电费开支最少超过6000万元。
除了电费成本减少带来的经济效益,安全稳定、清洁环保的网电带来的潜在效益更是不言而喻。
“东莞开始搞经济双转型之时,曾经有几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看中了雁田的地理优势,有意入驻,但就是因为电力这个‘短板’,经评估不符合要求,最终流产。”邓满昌说,“接入网电的意义并不只是减少了电费,最重要的是为雁田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大大提高了雁田的发展竞争力。”
现在,走过雁田的大街小巷,原来杂乱无章的“蜘蛛网”不见了,改而换之的是整齐美观的南网街线,如一行行乐谱,用电缆作线谱,用街码为音符,奏响着一支支和谐乐曲。
自发电转用网电,是雁田人民向往已久的愿望,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甩掉了用电上的包袱,雁田犹如松缚的大“雁”,振翅欲飞。我们期望,在南方电网的助力下,雁田这只昔日闻名的大“雁”再次起飞,飞得更高、更快、更远,创造更大的奇迹。(李坚强)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