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电力员工迎战大风保国门供电
2012-09-13 14:58:09 来源:李易峰
A-
A+
电力18讯: 9月9日,当博尔塔拉电业局电费管理中心员工张红带着已经上初中二年级的女儿康文婧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时,却是一个风轻云淡的好天气。“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经常听母亲讲述阿拉山口常年刮大风的康文婧俏皮地给母亲读起了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望着女儿调皮的笑脸,虽然调离阿拉山口供电局已经快10个月了,但1994年4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从事变电运行工作的张红,却怎么也忘记不了自己曾经在这里18年间“与风共舞”的工作经历。更让她难忘的是,在每周四天不能回家的日子里,女儿康文婧小学6年里的所有课程,她都是在单位通过电话和互联网+远程辅导的。同事们开玩笑说,张红是阿拉山口最早的“网络教师。”
边境线上的供电局
辖区面积只有155平方公里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是新疆西部边境线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人们最初对于阿拉山口的印象可能就是常年不断的大风。据当地气象部门记载,阿拉山口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有167天,瞬时极大风速55米每秒,风力高达17级。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但就是这个曾经素以大风著称的小地方,如今却成了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1990年9月12日,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起步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正是在这里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德鲁日巴口岸接轨,最终延伸到荷兰鹿特丹港。现在,阿拉山口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并举的一类口岸。
1992年6月,在大风呼啸声中,博尔塔拉电业局12名员工来到了当时还很荒凉的阿拉山口,他们租用了两间地窝子,在门前挂起了阿拉山口供电局的牌子。而在两公里开外,便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对于拥有5600公里边境线的新疆,这无疑是距离国门最近的县级供电局。从此,除了边防部队、公安派出所、海关、边检站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常设机构外,阿拉山口又多了一家供用电管理机构。说是供电局,其实根本无电可供。当时,阿拉山口并没有输电线路与外界联通,每天晚上仅靠几台柴油发电机提供几个小时的临时照明。直到1992年11月29日,35千伏精河至阿拉山口输电线路投运后,阿拉山口才正式并入博州电网,结束了当地靠柴油机发电的历史。一座简易的35千伏变电站,4条配网线路,就是这个县级供电局当时管理的全部电网资产。
阿拉山口距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博乐市73公里,除变电运行人员可以倒班回家外,其余人员平时都要住在单位,到了周六才能回家。两间地窝子里,分别摆上了4张高低床,就成了男女员工的宿舍。因为没有多余的房间,大家只好在男工宿舍里,再加上一张办公桌,就变成了阿拉山口供电局唯一的办公室。而女工宿舍,大家挂上一道帘子,里面是卧室,外面则成了全局员工的食堂。
12名员工在地窝子里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1993年9月,阿拉山口供电局有了自己的家,搬进了刚刚盖好的平房。因为房子少,大家还是过着宿舍兼办公室的日子。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供电局员工就从40公里外的农田里拉土,在尽是戈壁石的院子里种上了树木和花草,把供电局打造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花园式”单位。虽然,宿舍兼办公室的日子给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但在无形中却给客户提供了一个24小时服务的机会。自供电局成立后,午饭时间有客户上门交费,下班后有客户上门交费,甚至午夜时分还有客户敲门,叫醒工作人员起来收费。对此,无论是谁遇到,都从来没有拒绝过。1993年10月就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的张文博就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为客户服务后都笑着说:“这才叫真正的‘以企为家’。”即使到2002年阿拉山口供电局搬入新盖的办公楼,住宿和工作场所已经完全分开后,还有客户习惯在节假日或是午夜时分跑到员工宿舍找工作人员办理各种业务。
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收获,供电局的优质服务工作赢得了客户的认可。1993年,阿拉山口供电局在年终评比时荣获口岸管委会“我为口岸添光彩活动”先进集体。
“与风共舞”的供电人
在张玉琴的记忆中,阿拉山口供电局成立至今的20年,基本就是同大风作斗争的20年。不论是抄表收费,还是供电急修,无不面临着大风的困扰。1993年1月7日,19岁的张玉琴,背着简单的行囊,顶着凛冽的寒风中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报到时,到岗的第一个晚上,住在简易的地窝子里便失眠了。张玉琴实在无法接受,这个除了大风以外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就是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听着窗外不停呼啸地风声,她忍不住悄悄地躲在被子里哭了。第二天,张玉琴就写信给自己远方的同学,请她帮忙邮购一台小收音机。她不是出于寂寞,而是为了每天早上能够按时收听天气预报,看看当天刮不刮风。
张玉琴的工作岗位是抄表收费。因为阿拉山口面积小,基本上没有常住居民,所以抄表收费的工作量并不算大。刚开始,张玉琴还挺高兴,觉得任务不重。可时间一长,就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当时,阿拉山口的公路还没有修好,基本都是石子路面,刚买的一双新皮鞋,才穿了3个月,鞋底几乎就已被磨透,走起路来非常硌脚。张玉琴不得不给母亲打电话,让做了一双千层底布鞋。可没过多久,鞋底又被磨穿了。但这还不是张玉琴工作中遇到的最痛苦的事。在阿拉山口工作的7年里,张玉琴最怕的就是遇到大风天气。尤其是冬天,出门必须捂得严严实实,尤其是脸不能露在外面,要不被大风一吹,就像鞭子抽在上面,几天下来就皴裂了。张玉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怕冷的女孩,走在大风里,身上裹的棉大衣似乎也失去了作用,冷气直往身体里钻,冻得她只想哭。有时碰到下雪天气,风卷着雪花打在眼睛上,隐隐作痛。害得张玉琴不得不倒着走路。好几次因为看不清路面,不小心掉进雪窝里扭伤了脚。晚上回到宿舍揉揉红肿的脚,再躲进被窝偷偷地痛哭一场。第二天,张玉琴又重新行走在抄表收费的路上。大风里的7年抄表收费经历,她硬是凭借自己的双脚走出来一个月月电费结零的好成绩。
跟张玉琴相比,聂世强对于大风的印象可能更加地深刻。这位1994年从部队复员后就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的退伍军人,已经在这片与风共舞的土地上工作了16年,如今,他已是阿拉山口供电局营销部副主任。刚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时,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频繁的大风天气。当时,他告诉战友亲眼见到这里的大风竟然能把水泥电杆拦腰刮断时,战友根本不信,纷纷说他夸大其词。直到后来有一名战友调到阿拉山口边防连服役时,当了聂世强的证明人后,大家才相信。在一次战友聚会时,聂世强的战友们纷纷举杯提议,一起向大风中扎根国门的边防官兵和光明卫士致敬,因为他们都是共和国大地上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别看大家都很佩服聂世强与风共舞的经历,但对于聂世强来说,却是最怕遭遇刮大风的天气。因为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规定,6级以上大风天气下是不允许上杆作业的。但在阿拉山口,要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规定,那遭受停电损失的一定是客户。聂世强就亲身遭遇多次这样的经历。2007年深秋的一天,在毫无朕兆的情况下,阿拉山口突然狂风大作。10级大风从哈萨克斯坦方向呼啸而至,被风刮断的大树砸断了口岸上一条10千伏配电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最大的客户--胜利钢厂的原料恰好刚刚投入炼钢炉,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供电,原料和炉膛都将报废。接到客户带着哭腔的报修电话,正在值班的时任阿拉山口供电局城镇供电所安全员的聂世强犯愁了。如果按照安全工作规程要求,等待大风停止后再去抢修,那客户的损失就不可避免。可要是立即出去抢修,就违反了安全工作规程。聂世强陷入了左右为难地境地。怎么办?聂世强一遍遍地问自己。客户利益至上,我们要克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客户恢复供电。聂世强当即给领导做了汇报。领导同意了聂世强的请求,一再吩咐他要做好安全措施。于是,一次特殊的抢修在10级大风中开始了。聂世强带领几名抢修人员迎风赶到事故现场。被大树砸断的线路还在风中不停地摆动,而胜利钢厂动力车间的负责人已经守在旁边焦急地等待电力抢修人员的到来。做好安全措施后,聂世强系好安全带,踏着脚扣,一步一步地开始登杆。狂风似乎要故意考验抢修人员的毅力,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在地面人员牵挂的目光中,聂世强顶着风,艰难地慢慢爬上了电杆顶端,一个小时后,断线顺利地接好。聂世强立即打电话通知变电站合闸送电,胜利钢厂的炼钢炉保住了。第二天,胜利钢厂董事长专程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给抢修人员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骄人业绩逆风飞扬
大风给阿拉山口供电人带来了许多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确保山口的安全可靠供电,一直是阿拉山口供电人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在十几年与大风斗争的艰难历程中,阿拉山口供电人向科技要答案,向实践找答案,终于找到了一条成功抵御风灾的新路子。
有心的供电人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阿拉山口风向长年基本都是自西偏东。因此,在输电线路建设初期,阿拉山口供电人在线路廊道的选择上就尽量顺着风向,避免风力直接横向吹向输电线路。同时,在线路架设中,科学地缩短输电线路档距。在阿拉山口,一般10千伏输电线路杆塔间的距离都不超过55米。并且给所有电杆无一例外地全部加装了防风拉线。就连横担和针瓶螺丝连接处,都一一加装双螺帽。这几项特殊措施,有力地提升了输电线路抵御大风的能力,基本避免了因大风带来的断线和倒杆事故。
加固输电线路,仅仅是阿拉山口供电局抵御风灾的一个手段。现任阿拉山口供电局长张建伟指着办公室里的电网接线图骄傲地说道:“近几年来,随着阿拉山口口岸对外贸易的日渐增多,口岸建设日趋繁华,用电客户也较以前成倍增加,目前已经突破2000户。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负荷,阿拉山口供电局加快了当地的电网建设步伐。目前,阿拉山口已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拥有配电线路8条,长达202公里,配电变压器144台,容量38万千伏安。1993年,阿拉山口供电局全年售电量仅200万千瓦时,而今年售电量就要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大关。更难得的是口岸地区90%的低压输电线路都已经入地。只要不刮10级以上的大风,我们基本都不用出去抢修。现在,阿拉山口供电局的供电可靠率已经达到99.94%,在博尔塔拉电业局所属的四个县级供电局里排名第一。”果然,站在张建伟局长办公室的窗口向外望去,口岸的街道两侧都是整整齐齐的景观树,根本看不见一根电杆。再往远看,便是国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边境巡逻人员的身影已经清晰可见。
“以前,阿拉山口只要一刮大风,报修电话就接连不断,供电局全体员工都得从早忙到晚。频繁的报修任务,让机关工作人员都不得不跟着抢修人员一起外出工作。几年下来,机关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成了熟练的技术能手。男员工个个都能上杆作业,女员工们也毫不示弱,负责拉运材料,充当工作监护人,也个个都是生产骨干。”说到这里,阿拉山口供电局安全生产部主任王晓军指着财务部的两名工作人员专门强调说:“就连会计和出纳都曾经亲身参加过多次抢修任务呢。”最后,王晓军又不无骄傲地补充了一句:“现在,机关工作人员再也不会‘不务正业’了,这两年我们的电网越来越坚强了,机关工作人员根本不用帮忙外出抢修了。” 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这个结论的权威性,王晓军专门从电脑里调出了抢修统计表,指着上面的数据自豪地说道:“今年上半年,阿拉山口供电局全部急修任务总共才147次,平均一天不到一次。还不及以前一个月的急修工作量。虽然阿拉山口的自然环境在全州算是最差,但我们的事故率在整个博尔塔拉电业局却是最低的。这完全得益于我们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在阿拉山口供电局获得的上百个荣誉奖牌中,记者发现有一面今年3月才被新疆电力公司授予“营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的奖牌。原来阿拉山口供电局竟是全疆县级供电单位中最早实现用电信息全覆盖、全采集的单位,采集成功率高达97.29%,终端可用率已经实现100%,因此受到了新疆电力公司的表扬。
阿拉山口供电局的工作不仅在系统内得到充分认可,在当地也颇受赞誉。“这里的人经常说,在阿拉山口只要呆着不工作都算奉献。可是,供电部门却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工作,加强电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为口岸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把荒凉的戈壁滩打造成为边境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供电局的各项工作非常满意。”在采访中,阿拉山口口岸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玉明对阿拉山口供电局的工作给予多次好评。(李易峰)
边境线上的供电局
辖区面积只有155平方公里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是新疆西部边境线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人们最初对于阿拉山口的印象可能就是常年不断的大风。据当地气象部门记载,阿拉山口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有167天,瞬时极大风速55米每秒,风力高达17级。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但就是这个曾经素以大风著称的小地方,如今却成了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1990年9月12日,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起步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正是在这里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德鲁日巴口岸接轨,最终延伸到荷兰鹿特丹港。现在,阿拉山口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并举的一类口岸。
1992年6月,在大风呼啸声中,博尔塔拉电业局12名员工来到了当时还很荒凉的阿拉山口,他们租用了两间地窝子,在门前挂起了阿拉山口供电局的牌子。而在两公里开外,便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对于拥有5600公里边境线的新疆,这无疑是距离国门最近的县级供电局。从此,除了边防部队、公安派出所、海关、边检站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常设机构外,阿拉山口又多了一家供用电管理机构。说是供电局,其实根本无电可供。当时,阿拉山口并没有输电线路与外界联通,每天晚上仅靠几台柴油发电机提供几个小时的临时照明。直到1992年11月29日,35千伏精河至阿拉山口输电线路投运后,阿拉山口才正式并入博州电网,结束了当地靠柴油机发电的历史。一座简易的35千伏变电站,4条配网线路,就是这个县级供电局当时管理的全部电网资产。
阿拉山口距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博乐市73公里,除变电运行人员可以倒班回家外,其余人员平时都要住在单位,到了周六才能回家。两间地窝子里,分别摆上了4张高低床,就成了男女员工的宿舍。因为没有多余的房间,大家只好在男工宿舍里,再加上一张办公桌,就变成了阿拉山口供电局唯一的办公室。而女工宿舍,大家挂上一道帘子,里面是卧室,外面则成了全局员工的食堂。
12名员工在地窝子里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1993年9月,阿拉山口供电局有了自己的家,搬进了刚刚盖好的平房。因为房子少,大家还是过着宿舍兼办公室的日子。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供电局员工就从40公里外的农田里拉土,在尽是戈壁石的院子里种上了树木和花草,把供电局打造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花园式”单位。虽然,宿舍兼办公室的日子给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但在无形中却给客户提供了一个24小时服务的机会。自供电局成立后,午饭时间有客户上门交费,下班后有客户上门交费,甚至午夜时分还有客户敲门,叫醒工作人员起来收费。对此,无论是谁遇到,都从来没有拒绝过。1993年10月就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的张文博就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为客户服务后都笑着说:“这才叫真正的‘以企为家’。”即使到2002年阿拉山口供电局搬入新盖的办公楼,住宿和工作场所已经完全分开后,还有客户习惯在节假日或是午夜时分跑到员工宿舍找工作人员办理各种业务。
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收获,供电局的优质服务工作赢得了客户的认可。1993年,阿拉山口供电局在年终评比时荣获口岸管委会“我为口岸添光彩活动”先进集体。
“与风共舞”的供电人
在张玉琴的记忆中,阿拉山口供电局成立至今的20年,基本就是同大风作斗争的20年。不论是抄表收费,还是供电急修,无不面临着大风的困扰。1993年1月7日,19岁的张玉琴,背着简单的行囊,顶着凛冽的寒风中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报到时,到岗的第一个晚上,住在简易的地窝子里便失眠了。张玉琴实在无法接受,这个除了大风以外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就是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听着窗外不停呼啸地风声,她忍不住悄悄地躲在被子里哭了。第二天,张玉琴就写信给自己远方的同学,请她帮忙邮购一台小收音机。她不是出于寂寞,而是为了每天早上能够按时收听天气预报,看看当天刮不刮风。
张玉琴的工作岗位是抄表收费。因为阿拉山口面积小,基本上没有常住居民,所以抄表收费的工作量并不算大。刚开始,张玉琴还挺高兴,觉得任务不重。可时间一长,就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当时,阿拉山口的公路还没有修好,基本都是石子路面,刚买的一双新皮鞋,才穿了3个月,鞋底几乎就已被磨透,走起路来非常硌脚。张玉琴不得不给母亲打电话,让做了一双千层底布鞋。可没过多久,鞋底又被磨穿了。但这还不是张玉琴工作中遇到的最痛苦的事。在阿拉山口工作的7年里,张玉琴最怕的就是遇到大风天气。尤其是冬天,出门必须捂得严严实实,尤其是脸不能露在外面,要不被大风一吹,就像鞭子抽在上面,几天下来就皴裂了。张玉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怕冷的女孩,走在大风里,身上裹的棉大衣似乎也失去了作用,冷气直往身体里钻,冻得她只想哭。有时碰到下雪天气,风卷着雪花打在眼睛上,隐隐作痛。害得张玉琴不得不倒着走路。好几次因为看不清路面,不小心掉进雪窝里扭伤了脚。晚上回到宿舍揉揉红肿的脚,再躲进被窝偷偷地痛哭一场。第二天,张玉琴又重新行走在抄表收费的路上。大风里的7年抄表收费经历,她硬是凭借自己的双脚走出来一个月月电费结零的好成绩。
跟张玉琴相比,聂世强对于大风的印象可能更加地深刻。这位1994年从部队复员后就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的退伍军人,已经在这片与风共舞的土地上工作了16年,如今,他已是阿拉山口供电局营销部副主任。刚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时,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频繁的大风天气。当时,他告诉战友亲眼见到这里的大风竟然能把水泥电杆拦腰刮断时,战友根本不信,纷纷说他夸大其词。直到后来有一名战友调到阿拉山口边防连服役时,当了聂世强的证明人后,大家才相信。在一次战友聚会时,聂世强的战友们纷纷举杯提议,一起向大风中扎根国门的边防官兵和光明卫士致敬,因为他们都是共和国大地上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别看大家都很佩服聂世强与风共舞的经历,但对于聂世强来说,却是最怕遭遇刮大风的天气。因为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规定,6级以上大风天气下是不允许上杆作业的。但在阿拉山口,要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规定,那遭受停电损失的一定是客户。聂世强就亲身遭遇多次这样的经历。2007年深秋的一天,在毫无朕兆的情况下,阿拉山口突然狂风大作。10级大风从哈萨克斯坦方向呼啸而至,被风刮断的大树砸断了口岸上一条10千伏配电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最大的客户--胜利钢厂的原料恰好刚刚投入炼钢炉,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供电,原料和炉膛都将报废。接到客户带着哭腔的报修电话,正在值班的时任阿拉山口供电局城镇供电所安全员的聂世强犯愁了。如果按照安全工作规程要求,等待大风停止后再去抢修,那客户的损失就不可避免。可要是立即出去抢修,就违反了安全工作规程。聂世强陷入了左右为难地境地。怎么办?聂世强一遍遍地问自己。客户利益至上,我们要克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客户恢复供电。聂世强当即给领导做了汇报。领导同意了聂世强的请求,一再吩咐他要做好安全措施。于是,一次特殊的抢修在10级大风中开始了。聂世强带领几名抢修人员迎风赶到事故现场。被大树砸断的线路还在风中不停地摆动,而胜利钢厂动力车间的负责人已经守在旁边焦急地等待电力抢修人员的到来。做好安全措施后,聂世强系好安全带,踏着脚扣,一步一步地开始登杆。狂风似乎要故意考验抢修人员的毅力,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在地面人员牵挂的目光中,聂世强顶着风,艰难地慢慢爬上了电杆顶端,一个小时后,断线顺利地接好。聂世强立即打电话通知变电站合闸送电,胜利钢厂的炼钢炉保住了。第二天,胜利钢厂董事长专程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给抢修人员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骄人业绩逆风飞扬
大风给阿拉山口供电人带来了许多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确保山口的安全可靠供电,一直是阿拉山口供电人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在十几年与大风斗争的艰难历程中,阿拉山口供电人向科技要答案,向实践找答案,终于找到了一条成功抵御风灾的新路子。
有心的供电人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阿拉山口风向长年基本都是自西偏东。因此,在输电线路建设初期,阿拉山口供电人在线路廊道的选择上就尽量顺着风向,避免风力直接横向吹向输电线路。同时,在线路架设中,科学地缩短输电线路档距。在阿拉山口,一般10千伏输电线路杆塔间的距离都不超过55米。并且给所有电杆无一例外地全部加装了防风拉线。就连横担和针瓶螺丝连接处,都一一加装双螺帽。这几项特殊措施,有力地提升了输电线路抵御大风的能力,基本避免了因大风带来的断线和倒杆事故。
加固输电线路,仅仅是阿拉山口供电局抵御风灾的一个手段。现任阿拉山口供电局长张建伟指着办公室里的电网接线图骄傲地说道:“近几年来,随着阿拉山口口岸对外贸易的日渐增多,口岸建设日趋繁华,用电客户也较以前成倍增加,目前已经突破2000户。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负荷,阿拉山口供电局加快了当地的电网建设步伐。目前,阿拉山口已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拥有配电线路8条,长达202公里,配电变压器144台,容量38万千伏安。1993年,阿拉山口供电局全年售电量仅200万千瓦时,而今年售电量就要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大关。更难得的是口岸地区90%的低压输电线路都已经入地。只要不刮10级以上的大风,我们基本都不用出去抢修。现在,阿拉山口供电局的供电可靠率已经达到99.94%,在博尔塔拉电业局所属的四个县级供电局里排名第一。”果然,站在张建伟局长办公室的窗口向外望去,口岸的街道两侧都是整整齐齐的景观树,根本看不见一根电杆。再往远看,便是国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边境巡逻人员的身影已经清晰可见。
“以前,阿拉山口只要一刮大风,报修电话就接连不断,供电局全体员工都得从早忙到晚。频繁的报修任务,让机关工作人员都不得不跟着抢修人员一起外出工作。几年下来,机关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成了熟练的技术能手。男员工个个都能上杆作业,女员工们也毫不示弱,负责拉运材料,充当工作监护人,也个个都是生产骨干。”说到这里,阿拉山口供电局安全生产部主任王晓军指着财务部的两名工作人员专门强调说:“就连会计和出纳都曾经亲身参加过多次抢修任务呢。”最后,王晓军又不无骄傲地补充了一句:“现在,机关工作人员再也不会‘不务正业’了,这两年我们的电网越来越坚强了,机关工作人员根本不用帮忙外出抢修了。” 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这个结论的权威性,王晓军专门从电脑里调出了抢修统计表,指着上面的数据自豪地说道:“今年上半年,阿拉山口供电局全部急修任务总共才147次,平均一天不到一次。还不及以前一个月的急修工作量。虽然阿拉山口的自然环境在全州算是最差,但我们的事故率在整个博尔塔拉电业局却是最低的。这完全得益于我们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在阿拉山口供电局获得的上百个荣誉奖牌中,记者发现有一面今年3月才被新疆电力公司授予“营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的奖牌。原来阿拉山口供电局竟是全疆县级供电单位中最早实现用电信息全覆盖、全采集的单位,采集成功率高达97.29%,终端可用率已经实现100%,因此受到了新疆电力公司的表扬。
阿拉山口供电局的工作不仅在系统内得到充分认可,在当地也颇受赞誉。“这里的人经常说,在阿拉山口只要呆着不工作都算奉献。可是,供电部门却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工作,加强电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为口岸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把荒凉的戈壁滩打造成为边境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供电局的各项工作非常满意。”在采访中,阿拉山口口岸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玉明对阿拉山口供电局的工作给予多次好评。(李易峰)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