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感化“单干户”衷心感激供电人――水城供电局极力为鸡场乡村民石小贤通电侧记
2012-09-14 10:36:05 来源:王林
A-
A+
电力18讯: 水城县鸡场乡上营村石家寨的一个小山头上,住着一户自称“单干户”的农户,户主叫石小贤,由于和邻里不和,单独搬到上营村的一个山头上住下,可是,自从搬迁后,用电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今年7月,水城供电局得知这一情况,一群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南网人走进石家寨,他们用行动感化了“单干户”,石小贤也衷心感激供电人。从此,有电、有供电人、有乡亲,“单干户”不再寂寞。
有一种村民叫“单干户”
8月3日,记者一行人下车后翻过一个小山,累得精疲力尽,由于山上只有石小贤家居住,所经的山间小径是石小贤家开辟出来的,来到他家后,见其门上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单干户”,这样一个新名词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便和石小贤聊起了这三个字的由来。
石小贤现年50岁,原本一家人是住在石家寨的寨子中间,由于性格孤僻怪异,在电网改造期间,石家寨的村民终于盼来国家的好政策,盼来了供电人为他们改造电网,正当大家兴高采烈为高质量的供电工程投工投劳时,石小贤出来说话了,他硬是不许别的村民立杆在自己家地里,好几家农户的供电线路都只有绕道而行,因为此事,还和邻里闹得鸡犬不宁;寨子里的红白喜事他也从来不涉足,因为这些,他和石家寨的村民相处得极不融洽,时间长了,自己无法在寨子中间立足,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又不是没脚没手,自己能养活自己,离开这个地方”。倔强的石小贤干脆搬离石家寨,就这样,一家人搬到上营村的这个小山头上住下了。
所谓的新家不过是一间瓦房和一个窝棚而已,石小贤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云南打工,小儿子和女儿在家务农,一家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窝棚里烧火做饭,瓦房里住人,生活极其艰苦,日子苦点都还能坚持,而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家人;石小贤的手机都是每周赶场天到集市的门面里充电,回来后不敢长期开机,生怕手机电池电量耗尽无处充电。直到今年7月,水城供电局得知他家情况,本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积极为石小贤家解决用电难题。
有一种协调叫艰难
水城供电局知晓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石小贤家,立即开展了线路测量工作,当工作人员把所需材料准备就绪即将开工之际,当年石小贤得罪的村民出来说话了,理由是当初石小贤不准其他村民家供电线路架经他家地里,现在石小贤家通电,其他村民也不准石小贤家供电线路架经自己的地里,工程一度陷入困境。
水城供电局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成立了党员和青年突击队为此次工程协调的主力军,该局党支部书记亲自任协调总负责人,经过协调人员了解,石小贤家供电线路架经十几户村民地里,十几户村民中没有一户人家同意施工,负责现场协调的发耳供电所所长陈铸先找到上营村支书,支书于7月21日组织召开第一次群众会,协调人员在群众会上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但十几户村民还是没有一户松口。石小贤知道协调无果的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掏出电话,直接拨通了水城供电局党支部书记的电话,通话中,他语无伦次地说道:“请、请领导帮帮忙了,我直接出面肯定是说不通了。”通话中的声音显得非常无助。
第一次协调失败后,协调人员认为开群众会不适于解决问题,针对这样的特殊情况,协调人员想出了各个击破的办法,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协调人员邀请了鸡场乡政府人员和上营村支书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进行各个击破。走访中,村民不在家,协调人员直接到村民干活的地里和村民沟通,四天的时间,协调人员不在村民地里就在村民家里,不在村民家里就在去村民家的路上,他们想尽千方百计,费尽千言万语,村民终于松口了,但条件是石小贤在以后的生活中必须团结邻里,不能斤斤计较。当石小贤知道这一消息,高兴的表情中显得有些内疚。工程协调完成后,负责具体协调的陈铸终于松了口气,并深有感触地说道:“我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工程协调如此困难。”
有一种工程叫责任
为节省时间,早在协调期间,工程所需的物资材料早已运达上营村,协调结束,施工人员立即实施工程。8月3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石小贤家山脚下的小树林里,“一、二、三,拉”的吆喝声划破原本宁静的树林,当记者闻声来到小树林里,5个施工人员正在配合着紧线,为了将刚架设完毕的线路加固,4个年轻的小伙子正用力拉着导线,电杆上的技工正忙碌着固定导线,配合很是默契。
正当记者忙着为施工人员拍照时,不远处又传来“哎呀、着力!”的声音,当记者来到现场,一群施工人员抬着千余斤重的电杆正艰难往山上挪动,记者看到,山上根本没有路,所谓的“路”不过是施工人员砍掉树丛,临时清理出来的狭窄通道罢了,跟着抬杆队伍走了一段,此时烈日当空,加之脚下荆棘密布,一会儿记者就吃不消了,累得记者满头大汗,彻底地败下阵来。
休息时间,记者和施工负责人聊起了天,据施工负责人介绍,工程共立17基电杆,线路总长1.2公里,投资10万元左右,他还扳起手指头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他家按20元的电费计算,每年240元,不计电量成本,收回此次工程款需要400年左右时间,如计电量成本大概需要1000年左右。“当然,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不能这么算账,我们要算的是和谐账,光明账和责任账。”算完账后他笑着对记者这样说到。
从开工以来,他们抢晴天、战雨天,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并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了科学分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益,虽然是个小工程,但必须得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8月6日,工程竣工,石小贤将早早准备好的灯泡装上,当灯亮的一瞬间,一家人在灯光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一种情感叫感激
8月6日,通电的第一天晚上,石小贤压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提起了久违的笔,翻开尘封的本子,在本子上留下了对供电人的感激,他在感谢信中说道:“我家从此有了电,全家人都感到幸福,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对我家的爱护,我现在很高兴,我坐在明亮的电灯下衷心祝福你们身体健康,工作进步。”感谢信写好后,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集市的门面里打印感谢信,接下来又做了一面锦旗。
8月9日,石小贤拿着锦旗和感谢信来到发耳供电所,锦旗上“工作先进服务于民”的大字格外显眼,收到锦旗后,供电人员将石小贤请到休息室和他拉起了家常,闲聊间,石小贤表示,从这件事中他认识到,和睦的邻里关系实在太重要了,他将和乡亲们处好关系,希望大家不计前嫌,慢慢接受他;通电后,他还将打算购买一台猪草机,多养几头猪,争取早日脱贫致富;供电人员也表示,通电后遇到任何用电难题都可以找他们,并鼓励石小贤,只要放下以前的思想包袱,开始新的生活,有电、有供电人、有乡亲,以后的日子就不再寂寞。 (王林)
有一种村民叫“单干户”
8月3日,记者一行人下车后翻过一个小山,累得精疲力尽,由于山上只有石小贤家居住,所经的山间小径是石小贤家开辟出来的,来到他家后,见其门上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单干户”,这样一个新名词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便和石小贤聊起了这三个字的由来。
石小贤现年50岁,原本一家人是住在石家寨的寨子中间,由于性格孤僻怪异,在电网改造期间,石家寨的村民终于盼来国家的好政策,盼来了供电人为他们改造电网,正当大家兴高采烈为高质量的供电工程投工投劳时,石小贤出来说话了,他硬是不许别的村民立杆在自己家地里,好几家农户的供电线路都只有绕道而行,因为此事,还和邻里闹得鸡犬不宁;寨子里的红白喜事他也从来不涉足,因为这些,他和石家寨的村民相处得极不融洽,时间长了,自己无法在寨子中间立足,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又不是没脚没手,自己能养活自己,离开这个地方”。倔强的石小贤干脆搬离石家寨,就这样,一家人搬到上营村的这个小山头上住下了。
所谓的新家不过是一间瓦房和一个窝棚而已,石小贤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云南打工,小儿子和女儿在家务农,一家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窝棚里烧火做饭,瓦房里住人,生活极其艰苦,日子苦点都还能坚持,而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家人;石小贤的手机都是每周赶场天到集市的门面里充电,回来后不敢长期开机,生怕手机电池电量耗尽无处充电。直到今年7月,水城供电局得知他家情况,本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积极为石小贤家解决用电难题。
有一种协调叫艰难
水城供电局知晓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石小贤家,立即开展了线路测量工作,当工作人员把所需材料准备就绪即将开工之际,当年石小贤得罪的村民出来说话了,理由是当初石小贤不准其他村民家供电线路架经他家地里,现在石小贤家通电,其他村民也不准石小贤家供电线路架经自己的地里,工程一度陷入困境。
水城供电局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成立了党员和青年突击队为此次工程协调的主力军,该局党支部书记亲自任协调总负责人,经过协调人员了解,石小贤家供电线路架经十几户村民地里,十几户村民中没有一户人家同意施工,负责现场协调的发耳供电所所长陈铸先找到上营村支书,支书于7月21日组织召开第一次群众会,协调人员在群众会上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但十几户村民还是没有一户松口。石小贤知道协调无果的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掏出电话,直接拨通了水城供电局党支部书记的电话,通话中,他语无伦次地说道:“请、请领导帮帮忙了,我直接出面肯定是说不通了。”通话中的声音显得非常无助。
第一次协调失败后,协调人员认为开群众会不适于解决问题,针对这样的特殊情况,协调人员想出了各个击破的办法,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协调人员邀请了鸡场乡政府人员和上营村支书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进行各个击破。走访中,村民不在家,协调人员直接到村民干活的地里和村民沟通,四天的时间,协调人员不在村民地里就在村民家里,不在村民家里就在去村民家的路上,他们想尽千方百计,费尽千言万语,村民终于松口了,但条件是石小贤在以后的生活中必须团结邻里,不能斤斤计较。当石小贤知道这一消息,高兴的表情中显得有些内疚。工程协调完成后,负责具体协调的陈铸终于松了口气,并深有感触地说道:“我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工程协调如此困难。”
有一种工程叫责任
为节省时间,早在协调期间,工程所需的物资材料早已运达上营村,协调结束,施工人员立即实施工程。8月3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石小贤家山脚下的小树林里,“一、二、三,拉”的吆喝声划破原本宁静的树林,当记者闻声来到小树林里,5个施工人员正在配合着紧线,为了将刚架设完毕的线路加固,4个年轻的小伙子正用力拉着导线,电杆上的技工正忙碌着固定导线,配合很是默契。
正当记者忙着为施工人员拍照时,不远处又传来“哎呀、着力!”的声音,当记者来到现场,一群施工人员抬着千余斤重的电杆正艰难往山上挪动,记者看到,山上根本没有路,所谓的“路”不过是施工人员砍掉树丛,临时清理出来的狭窄通道罢了,跟着抬杆队伍走了一段,此时烈日当空,加之脚下荆棘密布,一会儿记者就吃不消了,累得记者满头大汗,彻底地败下阵来。
休息时间,记者和施工负责人聊起了天,据施工负责人介绍,工程共立17基电杆,线路总长1.2公里,投资10万元左右,他还扳起手指头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他家按20元的电费计算,每年240元,不计电量成本,收回此次工程款需要400年左右时间,如计电量成本大概需要1000年左右。“当然,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不能这么算账,我们要算的是和谐账,光明账和责任账。”算完账后他笑着对记者这样说到。
从开工以来,他们抢晴天、战雨天,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并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了科学分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益,虽然是个小工程,但必须得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8月6日,工程竣工,石小贤将早早准备好的灯泡装上,当灯亮的一瞬间,一家人在灯光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一种情感叫感激
8月6日,通电的第一天晚上,石小贤压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提起了久违的笔,翻开尘封的本子,在本子上留下了对供电人的感激,他在感谢信中说道:“我家从此有了电,全家人都感到幸福,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对我家的爱护,我现在很高兴,我坐在明亮的电灯下衷心祝福你们身体健康,工作进步。”感谢信写好后,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集市的门面里打印感谢信,接下来又做了一面锦旗。
8月9日,石小贤拿着锦旗和感谢信来到发耳供电所,锦旗上“工作先进服务于民”的大字格外显眼,收到锦旗后,供电人员将石小贤请到休息室和他拉起了家常,闲聊间,石小贤表示,从这件事中他认识到,和睦的邻里关系实在太重要了,他将和乡亲们处好关系,希望大家不计前嫌,慢慢接受他;通电后,他还将打算购买一台猪草机,多养几头猪,争取早日脱贫致富;供电人员也表示,通电后遇到任何用电难题都可以找他们,并鼓励石小贤,只要放下以前的思想包袱,开始新的生活,有电、有供电人、有乡亲,以后的日子就不再寂寞。 (王林)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