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供电局:坚强电网屹立戈壁边疆
2012-09-19 09:02:19 来源:李易峰
A-
A+
电力18讯: 阿拉山口口岸位于我国西部边境线上,辖区面积只有155平方千米。据气象部门记载,当地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有167天。就是这个曾经素以大风著称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并举的一类口岸,成了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20年来,阿拉山口供电局员工坚守在这里,为口岸整体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把荒凉的戈壁滩打造成为边境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2名供电员工坚守在边境线
1992年6月,在大风呼啸声中,博尔塔拉电业局12名员工来到当时还很荒凉的阿拉山口,租用了两间“地窝子”,挂起了阿拉山口供电局的牌子。在两千米外,就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在拥有5600千米边境线的新疆维吾尔回族自治区,这是距离国门最近的县级供电局。当时,阿拉山口并没有输电线路与外界联通,每天晚上仅靠几台柴油发电机提供几个小时的临时照明。直到1992年11月29日,35千伏精河至阿拉山口输电线路投运后,阿拉山口才正式并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电网,结束了靠柴油机发电的历史。一座简易的35千伏变电站,4条配网线路,就是这个县级供电局当时管理的全部资产。
阿拉山口口岸距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博乐市73千米,除变电运行人员倒班回家外,其余人员平时都住在单位,周末才回家。两间地窝子里,分别摆上了4张高低床,就成了男女员工的宿舍。没有多余的房间,男工宿舍里加上一张办公桌,就成了阿拉山口供电局唯一的办公室。而女工宿舍,大家挂上一道帘子,里面是卧室,外面则成了员工食堂。
1993年9月,阿拉山口供电局搬进了刚刚盖好的平房。因为房子少,大家还是过着宿舍兼办公室的日子。自供电局成立后,午饭时间、下班后都有客户交费,甚至午夜时分还有客户敲门,叫醒工作人员起来收费。1993年10月就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的张文博就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2002年,阿拉山口供电局搬入新盖的办公楼,住宿和工作场所已经完全分开,还是有客户习惯在节假日或午夜时分跑到员工宿舍找工作人员办理各种业务。
顶着10级大风抢修
阿拉山口供电局成立至今的20年,不论是抄表收费,还是供电抢修,都面临着大风的困扰。1993年,19岁的张玉琴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报到,她的工作是抄表收费。阿拉山口面积小,基本上没有常住居民,所以抄表收费的工作量并不算大。刚开始,张玉琴还觉得任务不重。可时间一长,就发现不是这回事。当时,阿拉山口的公路还没有修好,基本都是石子路面,一双新皮鞋,穿了3个月,鞋底几乎就已被磨透,走起路来非常硌脚。她不得不给母亲打电话,又做了一双千层底布鞋。可没过多久,鞋底又被磨穿了。
“冬天出门必须捂得严严实实,要不脸被大风一吹,就像鞭子抽在上面,几天下来就皴裂了。”走在大风里,冷气直往身体里钻,冻得张玉琴想哭。碰到下雪天气,风卷着雪花打在眼睛上,隐隐作痛。好几次因为看不清路面,她掉进雪窝里扭伤了脚。晚上回到宿舍揉揉红肿的脚,第二天又行走在抄表收费的路上。大风里的7年抄表收费经历,她硬是凭借自己的双脚走出来月月电费结零的好成绩。
聂世强1994年从部队复员后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他最怕遭遇刮大风。2007年深秋的一天,阿拉山口突然狂风大作。10级大风从哈萨克斯坦方向呼啸而至,被风刮断的大树砸断了口岸上一条10千伏配电线路。这条线路上最大的客户胜利钢厂的原料恰好刚刚投入炼钢炉,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供电,原料和炉膛都将报废。接到报修电话,正在值班的聂世强犯愁了。如果按照安全工作规程要求,等待大风停后再去抢修,那客户的损失就不可避免。可要是立即出去抢修,就违反了安全工作规程。
“要克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客户恢复供电。”聂世强当即向上级汇报,经批准后,一次特殊的抢修在10级大风中开始了。聂世强带领抢修人员赶到事故现场,被大树砸断的线路还在风中不停地摆动,胜利钢厂动力车间的负责人守在旁边焦急地等待抢修人员的到来。做好安全措施后,聂世强顶着风,艰难地爬上了电杆顶端,一个小时后,断线顺利接好,胜利钢厂的炼钢炉保住了。第二天,胜利钢厂董事长专程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坚强电网屹立戈壁滩
在十几年与大风的对抗中,阿拉山口供电人向科技要答案,从实践找答案,找到了一套有效抵御风灾的方法。
阿拉山口供电局员工发现阿拉山口风向长年基本都是自西偏东。因此,在输电线路建设初期,该局在线路廊道的选择上就尽量顺着风向,避免风力直接横向吹向输电线路。同时,在线路架设中,科学地缩短输电线路档距。在阿拉山口,一般10千伏输电线路杆塔间的距离都不超过55米。他们还给所有电杆加装了防风拉线。就连横担和针瓶螺丝连接处,都一一加装双螺帽。这几项特殊措施,有力提升了输电线路抵御大风的能力,基本避免了因大风带来的断线和倒杆事故。
近几年,随着阿拉山口口岸对外贸易的日渐增多,口岸建设日趋繁华,用电客户也较以前成倍增加,已经突破2000户。目前,该局已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拥有配电线路8条,长度202千米,配电变压器144台,容量38万千伏安。今年,阿拉山口供电局售电量将要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大关。该地区90%的低压输电线路都已经入地。现在,阿拉山口供电局的供电可靠率已经达到99.94%,在博尔塔拉电业局所属的四个县级供电局排名第一。从窗口向外望去,街道两侧都是整整齐齐的景观树,看不见一基电杆。
阿拉山口供电局安全生产部主任王晓军从电脑里调出了抢修统计表,“以前,阿拉山口只要一刮大风,报修电话就接连不断,都得从早忙到晚。这两年我们的电网越来越坚强了,只要不刮10级以上的大风,基本都不用出去抢修。今年上半年,我们全部抢修任务总共147次,事故率在整个博尔塔拉电业局是最低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今年3月,阿拉山口供电局被新疆电力公司授予“营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该局是新疆县级供电单位中最早实现用电信息全覆盖、全采集的单位,采集成功率高达97.29%,终端可用率已经实现100%,受到了新疆公司的表扬。
“供电企业加强电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为口岸的整体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把荒凉的戈壁滩打造成为边境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采访中,阿拉山口口岸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玉明对阿拉山口供电局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12名供电员工坚守在边境线
1992年6月,在大风呼啸声中,博尔塔拉电业局12名员工来到当时还很荒凉的阿拉山口,租用了两间“地窝子”,挂起了阿拉山口供电局的牌子。在两千米外,就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在拥有5600千米边境线的新疆维吾尔回族自治区,这是距离国门最近的县级供电局。当时,阿拉山口并没有输电线路与外界联通,每天晚上仅靠几台柴油发电机提供几个小时的临时照明。直到1992年11月29日,35千伏精河至阿拉山口输电线路投运后,阿拉山口才正式并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电网,结束了靠柴油机发电的历史。一座简易的35千伏变电站,4条配网线路,就是这个县级供电局当时管理的全部资产。
阿拉山口口岸距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博乐市73千米,除变电运行人员倒班回家外,其余人员平时都住在单位,周末才回家。两间地窝子里,分别摆上了4张高低床,就成了男女员工的宿舍。没有多余的房间,男工宿舍里加上一张办公桌,就成了阿拉山口供电局唯一的办公室。而女工宿舍,大家挂上一道帘子,里面是卧室,外面则成了员工食堂。
1993年9月,阿拉山口供电局搬进了刚刚盖好的平房。因为房子少,大家还是过着宿舍兼办公室的日子。自供电局成立后,午饭时间、下班后都有客户交费,甚至午夜时分还有客户敲门,叫醒工作人员起来收费。1993年10月就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的张文博就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2002年,阿拉山口供电局搬入新盖的办公楼,住宿和工作场所已经完全分开,还是有客户习惯在节假日或午夜时分跑到员工宿舍找工作人员办理各种业务。
顶着10级大风抢修
阿拉山口供电局成立至今的20年,不论是抄表收费,还是供电抢修,都面临着大风的困扰。1993年,19岁的张玉琴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报到,她的工作是抄表收费。阿拉山口面积小,基本上没有常住居民,所以抄表收费的工作量并不算大。刚开始,张玉琴还觉得任务不重。可时间一长,就发现不是这回事。当时,阿拉山口的公路还没有修好,基本都是石子路面,一双新皮鞋,穿了3个月,鞋底几乎就已被磨透,走起路来非常硌脚。她不得不给母亲打电话,又做了一双千层底布鞋。可没过多久,鞋底又被磨穿了。
“冬天出门必须捂得严严实实,要不脸被大风一吹,就像鞭子抽在上面,几天下来就皴裂了。”走在大风里,冷气直往身体里钻,冻得张玉琴想哭。碰到下雪天气,风卷着雪花打在眼睛上,隐隐作痛。好几次因为看不清路面,她掉进雪窝里扭伤了脚。晚上回到宿舍揉揉红肿的脚,第二天又行走在抄表收费的路上。大风里的7年抄表收费经历,她硬是凭借自己的双脚走出来月月电费结零的好成绩。
聂世强1994年从部队复员后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工作,他最怕遭遇刮大风。2007年深秋的一天,阿拉山口突然狂风大作。10级大风从哈萨克斯坦方向呼啸而至,被风刮断的大树砸断了口岸上一条10千伏配电线路。这条线路上最大的客户胜利钢厂的原料恰好刚刚投入炼钢炉,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供电,原料和炉膛都将报废。接到报修电话,正在值班的聂世强犯愁了。如果按照安全工作规程要求,等待大风停后再去抢修,那客户的损失就不可避免。可要是立即出去抢修,就违反了安全工作规程。
“要克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客户恢复供电。”聂世强当即向上级汇报,经批准后,一次特殊的抢修在10级大风中开始了。聂世强带领抢修人员赶到事故现场,被大树砸断的线路还在风中不停地摆动,胜利钢厂动力车间的负责人守在旁边焦急地等待抢修人员的到来。做好安全措施后,聂世强顶着风,艰难地爬上了电杆顶端,一个小时后,断线顺利接好,胜利钢厂的炼钢炉保住了。第二天,胜利钢厂董事长专程来到阿拉山口供电局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坚强电网屹立戈壁滩
在十几年与大风的对抗中,阿拉山口供电人向科技要答案,从实践找答案,找到了一套有效抵御风灾的方法。
阿拉山口供电局员工发现阿拉山口风向长年基本都是自西偏东。因此,在输电线路建设初期,该局在线路廊道的选择上就尽量顺着风向,避免风力直接横向吹向输电线路。同时,在线路架设中,科学地缩短输电线路档距。在阿拉山口,一般10千伏输电线路杆塔间的距离都不超过55米。他们还给所有电杆加装了防风拉线。就连横担和针瓶螺丝连接处,都一一加装双螺帽。这几项特殊措施,有力提升了输电线路抵御大风的能力,基本避免了因大风带来的断线和倒杆事故。
近几年,随着阿拉山口口岸对外贸易的日渐增多,口岸建设日趋繁华,用电客户也较以前成倍增加,已经突破2000户。目前,该局已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拥有配电线路8条,长度202千米,配电变压器144台,容量38万千伏安。今年,阿拉山口供电局售电量将要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大关。该地区90%的低压输电线路都已经入地。现在,阿拉山口供电局的供电可靠率已经达到99.94%,在博尔塔拉电业局所属的四个县级供电局排名第一。从窗口向外望去,街道两侧都是整整齐齐的景观树,看不见一基电杆。
阿拉山口供电局安全生产部主任王晓军从电脑里调出了抢修统计表,“以前,阿拉山口只要一刮大风,报修电话就接连不断,都得从早忙到晚。这两年我们的电网越来越坚强了,只要不刮10级以上的大风,基本都不用出去抢修。今年上半年,我们全部抢修任务总共147次,事故率在整个博尔塔拉电业局是最低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今年3月,阿拉山口供电局被新疆电力公司授予“营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该局是新疆县级供电单位中最早实现用电信息全覆盖、全采集的单位,采集成功率高达97.29%,终端可用率已经实现100%,受到了新疆公司的表扬。
“供电企业加强电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为口岸的整体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把荒凉的戈壁滩打造成为边境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采访中,阿拉山口口岸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玉明对阿拉山口供电局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